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2 17:42:25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考试作弊作为全球性的教育难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归纳总结世界各国防治考试作弊手段基础上,从主观、客观两个因素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指出我国高校防治考试作弊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主导与教学主管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化路径。

关键词:考试作弊;防治;高校

考试起源于我国,据公元前1115年记载,考试制度最早用于选拔行政官员,具有“选贤与能”的特质,沿用至今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但考试制度的历史无疑也是一部与考试作弊斗争的历史,考试作弊俨然成为全球化问题。事实上,为了扼制作弊行为,世界各国教育主管部门使尽了浑身解数。本文意在归纳总结世界各国防治考试作弊手段基础上,进一步为我国高校考试作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国外防治考试作弊对策概述

1.国外防治考试作弊对策基本特点

(1)教育理念多元化致使成绩不再成首选。在国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各年龄层的学生,学校教育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突出特质,考核的过程重视积累与理解,不过分强调考试的概念。就算是高考,也仅仅在每月的学校简报中提醒一下,学生也不会专门拿出时间备战某类考试。同样,在例如高考等重大升学考试中,学生能否进入大学学习,不仅仅取决于高考成绩,平时学业情况,特长与老师的推荐都占相当大的比例。就是这样的教育特点,致使学生并不在意考试一时的得失,更注重学习成果的积累与综合素质以及特长的培养,考试作弊的内动力明显下降。

(2)社会评价体系导致作弊成本增加。国外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诚信相当重要。在美国,学业档案贯穿于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成绩和在校遵守纪律的情况都会被记录在案,公司在决定录用员工前都要查看学生的学业档案,学业档案的清白与否,将决定学生能否被顺利录用。因此,学生轻易不会尝试作弊,不会因为偶尔为之而断送一生的前程。

(3)“防—治”一体手段全方位防控作弊。国外的防治作弊采取“防—治”一体的手段,重点在于预防。在预防方面,体现出“早立规矩,规定苛刻”的特点。澳大利亚在新生入学之初,都会进行《学术诚信规范》考试,对作弊与学术抄袭进行严格界定,只有考试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学业考试;挪威在正常考试前签署不作弊宣言,签名后一旦发现考生作弊将给予更严厉的处罚;日本监考手册规定十分严格,学生证需放在书桌的右边,考生手机关机放进包里,任何人任何情况均不得违反。在治理方面更是毫不手软,欧美很多学校对作弊行为的惩罚会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所不同:中学生作弊通常是取消成绩;大学生作弊轻则取消成绩,重则被禁止修读相关学科,这意味着学生可能无法拿到学位,甚至被学校开除。

(4)高科技手段应用,对作弊者严防死守。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日新月异的作弊手段,世界各国也是频频亮出新招。英国引入了“间谍”安全防范设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扫描和识别,通过遣词造句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抄袭;美国大学开设论文查重网站,老师在评阅论文时进行比对,检测是否存在抄袭行为以及抄袭的比例。

(5)实施法律制裁手段规避作弊行为。对于作弊行为,不少国家从传统道德层面的抵制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打击,从学校校规的处理上升到社会大环境的惩处,作弊定罪、作弊入刑也是目前防治作弊的趋势。巴西将参与作弊的教育工作人员以贿赂罪惩处;美国代考的“枪手”以及雇佣“枪手”作弊的考生面临阴谋欺诈罪的指控。

2.学习、借鉴国外防治考试作弊经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与世界“接轨”过程中突出“德育”特色。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适应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对待考试作弊这个有悖诚信的全球化现象时,我们也应该运用国际化的眼光去看待。对于发达国家,教育理念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无疑是其防治作弊的关键所在。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素质教育开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个教育阶段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形成连锁链条,这就为防治考试作弊实现教育全程化带来困难。同样,我国的社会评价体系较为单一,通过高考上大学成为不少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选择。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借鉴国外防治考试作弊的经验与做法,依据我国的特色与国情,突出“德育”特色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防治考试作弊的全过程。

(2)追求“本土化”过程中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的国情与教育现状决定无法照搬国外发达国家防治考试作弊的经验与做法,高等教育担负起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考试观的重任是无奈之选也是必然之选,这不仅是由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的,也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性所决定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得不到初等教育更多德育支持背景下,在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影响下,成为遏制考试作弊的核心力量,就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发挥评奖评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在防治考试作弊追求“本土化”背景下,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分析

1.源于学生的主观因素

(1)学习内动力不足促使作弊行为产生。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殊死搏斗”,思想开始懈怠;大学自主学习的特点又使本身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雪上加霜”;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同学难以平衡好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因此,自身思想的松懈、对大学自主学习的错误理解、社会工作与学习的本末倒置均导致学生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对于力求在考试中顺利通过或者取得高分的学生来说作弊无疑成为首选。

(2)心理因素复杂多变促使作弊行为产生。心理因素也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作弊心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投机侥幸心理、利益虚荣心理、从众和不平衡心理、过关和害怕失败心理,同情和讲义气心理、依赖和不劳而获心理等[1]。影响作弊的心理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产生作用的,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学生心态失衡,不惜铤而走险,逾越考试作弊的雷池。

(3)社会主义荣辱观淡薄促使作弊行为产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是道德观。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育人成分被明显弱化,但当代的青年人却受到来自各方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与诱惑,难以辨别真伪,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较低,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与法律范畴认识模糊,在考试作弊这个问题上,大学生也没有将考试作弊与道德缺失、诚信缺失联系到一起。

2.源于外界的客观因素——从高校管理角度

(1)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促使作弊行为产生。我国考试历来是以选拔性为主,忽视考试对教学的反馈改进职能;高校考试的目标往往“一刀切”,无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采取考试的形式,没有明显的课程区分度;考试的时间也集中在学期末,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应对多项考试;考试内容重记忆、轻理解,甚至是书本课后原题。因此,学生应对单一考试形式、多重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死记硬背情况下,考试制度的种种纰漏为作弊行为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催发作弊行为产生。在高校讲求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多学科交叉培养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课程设置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传统专业课程因循守旧,教师的教案十几年如一日,难以与时代同步、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新性选修课又存在着师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大纲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必要的监管,甚至存在想到哪讲到哪,想讲哪就讲哪的现象。总体而言,对于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生,此类课程明显缺乏吸引力,使学生旷课比率不断增加,催发了作弊行为的产生。

(3)校园文化的不理想放任作弊行为产生。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指的是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校园风气。高校评教机制的单一性,衍生出老师为“取悦”学生考前划范围,考中监考松懈,考后判卷加分的不良现象。同样,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风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对诚信教育实施力度不够,导致“作弊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一部分,这种笑谈甚至有不断升级之势。

三、我国高校防治考试作弊的科学路径

1.坚持德育主导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十分必要,而将防治考试作弊行为产生作为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突破点不仅具有时代导向性,而且与考试作弊反映的规律十分契合。邓国英认为“绝大部分大学生在看待考试作弊这一问题有正确的是非观,提高道德素质恰恰是应对考试作弊现象比较切实可行,也是符合学生期待的重要措施”。[2]因此,在防治考试作弊中必须将德育作为首选。

(1)学风建设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中之重。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包含校风、教风、学风等多重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活动文化画等号是片面的,高校的校园文化落脚点应该体现在学风建设暨考风考纪教育。学风建设在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几个重要时间点的把握,即入学教育期间(9~10月)、学期末考试期间(12~1月)、毕业离校期间(6~7月)。

入学教育时期是对新生夯实基础、树立规矩的大好时机,在入党教育、安全教育等常规教育基础上,有必要将学风教育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明确大学的学习纪律。同样,学期末考试期间与毕业生离校期间加强学风建设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毕业生离校期间,学风建设往往被忽视,致使部分学分不够、成绩未达到要求的学生铤而走险,毕业前因考试违纪受处分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学风建设不仅应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涯,而且要特别注重几个特殊时间点的把握,只有坚持常规教育与特殊阶段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遏制作弊的效果。

(2)诚信教育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诚信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目前被广为推崇与提倡。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高校采取的模式多以惩戒为主,表现形式为以批评教育、写检查、给予处分等,对不诚信行为惩罚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遏制不诚信行为固然是诚信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不应该忽视正面教育的率先垂范作用。将诚信教育与榜样行动相结合,在高校中开展诚信榜样人物评比,将身边的诚信典型扩大宣传,使诚信榜样力量深入人心;将诚信教育与困难生认定相结合,引导学生认定前如实反映家庭情况,认定中以平常心看待得失,认定后坚持诚信还款还贷;将诚信认定纳入学生档案,与学生评奖学金,评优入党等考察方面挂钩,不断树立学生诚信与成绩同等重要的观念与意识。因此,诚信教育应注重奖惩并重,突出“正能量”的教育效果,不断构建高校诚信体系,从而“以正压邪”遏制作弊行为产生。

2.多种资源协调配合,教学主管部门打好头阵

高校防治作弊行为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一项大工程,这就要求思政部门要把握德育的主线,教学部门应该坚持管理改革。

(1)考试模式人性化,给予学生选择空间。大学教育有别于初、高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大学教育不在于人才考核而重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多样化的,不应该以考试作为检测人才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高校“一刀切”的考试模式,的确没有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改变整齐划一的高校考试模式,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将课堂反馈的情况计入总成绩;合理区分需要考核与需要考察的课程;引入新媒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将学生互动的具体情况计入成绩评定中。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通识尔雅选修课程引入网络授课系统,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教师以观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讨论、与教师互动和答考卷五个环节作为考核内容,全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2)课程设置质量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遏制学生的作弊行为,就要从源头抓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授课过程,也就是课程的设置水平。高校的特点决定科研是教师的重中之重,科研水平就直接决定教师个人发展,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牌教授没时间上讲台,一般教授不屑于上讲台,普通老师头脑中想着科研,也制约着其投入教学的精力。因此,抓课程质量,必须从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入手,加大教学在教师评职称等环节的考察比重,例如承担教学任务可适当抵消科研任务;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将自身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增强教研室内部学习交流,组织各类教师授课技能竞赛等。以上举措,可以在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精力吸引到课堂,满足学生知识积累的内心渴求,从根本上杜绝作弊行为产生。

(3)评教机制多元化,调动教师监考积极性。近几年,高校引入评教机制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考核与反馈,但在达到一定的监督与反馈效果同时,也衍生出“老师怕学生”这一评教背景下的奇怪现象。有的老师希望评教得高分,对学生课堂产生的问题疏于管理,甚至产生考前划范围的“买好”学生行为,考试过程中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因此,改变单一的评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完善的评教体系应是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与教务部门随即抽查相结合,而不是单一的“学生决定教师命运”的评教方式。只有将评教机制完善,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教师监考等环节的积极性。同时,教务部门在监考环节中可采取跨专业、跨学科的监考模式,避免师生之间“人在人情在”心理,加大监考力度与处罚力度,增强其对考试作弊的震慑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洁欢.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现状[J].教育论坛,2011(10):100—103.

[2]邓国英.基于大学生视角的考试作弊问题实证问题[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71—75.

推荐访问:考试作弊 中外 防治 研究

本文标题: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2/26714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外考试作弊防治比较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