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课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路径选择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伴随着西方的全球性和现代化进程来到中国,作为一种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纲要》课程应当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积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54-02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盘西化”论,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沉渣泛起,而高校大学生正因自身的好奇心和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独特属性,成为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最严重的群体。
《中国近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具备政治和历史双重属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明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通过对这段历史进程的学习,提升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可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历史的客观规律,把主流当支流,把现象当本质,虚无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进程,否定历史和人民“三个选择”的正确性,给《纲要》课程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纲要》课程教学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慎重积极应对,才能发挥《纲要》课程实效性,让大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领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入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唯物史观是最重视对历史现象间内在必然性关系的揭示,是迄今为止包括全球史观、后现代史观等在内的一切史观中,本体论最为科学、认识论最具说服力、方法论最为系统的一种历史观”[1]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唯心史观,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全面分析历史看待历史,以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依据,旗帜鲜明的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理论批判,批判他们割裂事实、否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等等错误所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形成对历史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才不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利益诉求。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才可以使其自身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提炼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简单的24字传遍中国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让普通老百姓都能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只要人民群众可以在生活中逐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还击。如此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二、创新《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实效性
1989年3月,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2]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的《纲要》课程重视知识传授,理论灌输和考试过关,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平时考核。很多教师所受内容和高中教师所教内容并没有很大差别,纯粹的知识讲授过于重复,让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因此这些年来《纲要》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方面应对乏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历史教学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除了要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历史和人民做出的“三个选择”之外还应该深入味觉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这是《纲要》课程的重要素材,教师要全面客观选取史料,还原历史真相,给学生权威和准确的说法,因为在现实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猎奇心往往对一些所谓的“解秘历史”的栏目很感兴趣,了解了很多曲解历史真相的所谓的“历史档案”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做出有力的回答,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除了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借助新媒体技术完成的历史作业,图像、音频、视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完成后一起交流展示。课下和假期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来跟学生互动探讨历史话题,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此外,很多城市都有名人故居、历史旧址、文化博物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三、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学术素养,建立《纲要》教学研究性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影响他们的思想,教师们要有效化解这种影响并非易事。首先就要增强师资力量,很多高校的《纲要》教师大多是思政专业出身,在掌握史料和对一些历史事实的讲述上还不够权威,太注重政治性和历史事实的简单陈述,造成学生的反感。所以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历史专业人才充实《纲要》师资队伍,让历史专业人才和思政人才有效结合,这也更加符合《纲要》课程历史和政治的双重属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因此教师也要紧握时代脉搏,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不仅要注重课堂技能的提高刚应该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对于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尽早发现,揭露其本质,不给其蔓延扩大的机会。各高校应当组建自己的近代史学习型研究团队,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实时跟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最新进展,即使做好应对准备,与此同时各高校之间的团队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应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4]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但凡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历史,因为历史在培育民族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事关中华民族的其前途和命运。《纲要》课程更应当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积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注释:
[1]刘美玲,刘鹄.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注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出版社,1993.
[3](意)克罗奇.一切近代史都是当代史[J].田时纲,译.世界哲学,2002.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纲要》课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路径选择》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