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本多样性成因解析
【摘要】《道德经》不仅自身版本种类繁多,其外译版本更是存在多样性。本文将从翻译的过程,即:文本的选择——理解——转换与表达分析《道德经》一本多样性的成因,以对《道家经》的译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道德经》多样性 版本 成因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完整的哲学著作,中国国学宝库的重要典籍之一,《道德经》已成为世界哲学、文化、宗教、历史范畴内的必读经典,曾一度引发翻译热潮。目前《道德经》中国典籍中被译介最多的著作,究其原因是《道德经》本身存在的版本过多,因此,正式《道德经》自身的所样性导致了其译本的《多样性》。
一、理解
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份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译者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就《道德经》这一文本而言,本身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古代汉语本身具备模糊性,“文不加点”又是其主要的书写方式,这必然造成了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的不一致。另外,《道德经》又具备十分独特的语言特点。首先是在字词层面的特征。“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假借”等是古代汉语的典型特征,这样的特点只是了古代汉语文本自身存在歧义。如“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中的同一个“厌”字出现了三次,但是读音却不相同,对于“厌”这个字的读音方式有两种。
读音一:无狎其所居,无厌(yan)其所生。夫唯不厌(ya),是以不厌(ya)。
读音二:无狎其所居,无厌(ya)其所生。夫唯不厌(ya),是以不厌(yan)。
读音不同,自然对其意思的解释也不一样。在读音一中三个“厌”字的解释依次是“阻塞”、“压迫”、“压迫”,读音二中三个“厌”字的解释依次是“压榨”、“压榨”、“厌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读音方式导致了字义上的歧义,自然对同一句话就有了两种不一样的解释。读音一的全句意思为:“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人民不压迫,人民才会不感到压迫。(任继愈)”;读音二的全句意思为:“不要逼迫人民的居处,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只有不压榨人民的生活,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陈豉应)” 其次是在句子层面的特征。上文已经提到“文不加点”是古代汉语的主要书写方式,这就会致使很多句子产生歧义。如《道德经》第一章,王弼和王安石做出了不同的断句方式:王弼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林语堂对王弼的这一版本进行如下翻译:“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而王安石对这句话的断句与王弼有所不同,他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此,Bradford Hatcher是这样翻译的:“‘Nothing’ name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Being’ names the mother of the myriad beings.”这两种版本和译文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人为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而已。
最后是在篇章层面的特征。从整体篇章层面的角度来看,对《道德经》的主题解读众说纷纭,使之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不同的译者在字、词、句、篇对《道德经》有了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同《道德经》的译本。
二、转换与表达
即使不同的译者对《道德经》真的做到了相同程度的理解,但是仍然无法保证其在转换与表达的过程的一致性,这是因为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具备自身的主体性。在任何翻译活动中都存在着创造性,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译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翻译策略也是反映出译者的独特属性的。《道德经》的汉语文本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但是对于这样具有特色的语句,究竟如何翻译才能使译文迎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趣味,符合目标语文化规范?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还是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
三、结语
《道德经》自身版本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致使译者面临多重的源语文本选择,而这些选择是在译者对《道德经》的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选好源文本之后,在翻译的转换与表达阶段,译者更是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道德经》和译者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客观性与译者自身主体性相结合,形成了《道德经》的译本。源语文本多样性——理解多样性——译者主体性,这三个层面的因素决定了《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道德经》无论有多少种译本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作为译者,不仅仅是要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分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差异之处,以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廖敏.试析《道德经》翻译的多样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3]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5]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刘璐(1990-)女,汉,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道德经》译本多样性成因解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