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大学生哲学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一个人所拥有的哲学素养深厚与否,反映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对人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也决定着其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与缺乏必要的哲学素养有很大关系。加强大学生的哲学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哲学素养;素质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2-0103-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不容乐观的是,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哲学素养,即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哲学素养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哲学与哲学素养
中国虽是世界哲学三大发源地之一,但“哲学”一词来源于古代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又体现着中国文化特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在古希腊文中哲学(philosophy),由两个词根组成,一是“爱”(philein),一是“智慧”( sophia),意思是“爱智慧”。 1896年前后,黄遵宪将“哲学”这一表述引入中国,并为国人普遍接受。因此,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哲学可以说是“聪明学”或“智慧学”。但由于哲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概括、有时候甚至是只能靠理性的感悟才能把握其真谛的学科,所以理解哲学的过程本身就像悟道般艰难。由此导致青年学生的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要么因哲学的深奥,以为其高不可攀,而望而却步;要么以为哲学远离世俗,而其效果又难以立竿见影,以为其华而不实,对其价值也有意无意地蔑视或者是根本就看不到其到底有何价值,从而把哲学当作一种徒劳无功的学习累赘而兴趣索然。在他们看来,只要学好专业课,不学哲学照样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专业者。
毋庸讳言,当前开设哲学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是“一球两制”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殊不知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必需的营养品,其价值正如老子所说的“大方无隅,大象无形”。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 [1]101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1]101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120哲学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并引导和塑造时代新精神。它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全人类,提供一种发人深思的思维方式,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建立起精神的支柱和价值的依托。黑格尔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可尊敬的东西。冯友兰先生曾言:“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2]4很显然,学哲学的目的,“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其他专业性的学习则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对每个人更是必不可少。我们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离不开基本的哲学素养,即要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哲学精神和哲学境界来为其保驾护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所拥有的哲学素养深厚,反映着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对人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也决定着其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是一种选定的、专门的、功用的知识体系,而是对世界和人类整体性、基础性、批判性的把握。哲学所言的智慧不等同于知识,后者可以为人们提供具体的答案,而前者却不能提供一成不变的结论。各门科学给人们提供具体的知识和生存的技术,而哲学却给予人们人生智慧。一个拥有知识而失却智慧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当然,哲学也给我们以知识,也要建构一定的理论、解释系统,但哲学的生命不在于这些知识、理论本身,而在于透过它们所感悟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这种智慧既是知识又是能力,体现在人们的认知、评价、决策和操作的各种活动中。这种智慧不仅是小聪明,更是大智慧;不仅是工具理性,更包含价值理性;它包括知识,又对知识等一切现存的事物进行反思、批判,从而指引人们从常规中解放出来,超越现存的有限答案,用崭新的视野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宽广、更深刻、更崇高的境界。
哲学素养则是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身上,通过语言与行为尤其是特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哲学意识,它是人的一种稳定的思维特质和内在潜质,包括内在于人身上的哲学精神、哲学品格和各种哲学能力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意义的评价及看法。这三者构成了人的哲学素养的核心内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否,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世界,对客观世界及人自身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有比较科学的看法。二是能否自觉运用哲学提供的科学方法论。当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时,世界观就转化成了方法论。科学方法论的应用状况,表现为是否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处理、解决问题。三是是否具备高层次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即是否具有严谨的理论思维能力,重知求真尚理的精神,自由思考、独立创造的意志等。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的精神等方面。
二、加强大学生哲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但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大业能否实现,也决定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人才的整体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根本,身心素质是本钱,而思想政治素质则是灵魂和指导。“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想政治素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三观”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尤其是哲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和先导。古人强调做人要“先立乎其大”。所谓“大”就是今天我们所言的“三观”,它为我们指引立身做人的准则、理想和志向。哲学由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从而能使我们高瞻远瞩,为我们确立“安身立命”的基石。
2.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做事,只是顺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混沌地生活于世。功利境界中的人做事有自我意识,但其行事的动机不是出于道义,而完全是为一己之私利。道德境界中的人,会认识到自身是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天地境界中的人,自觉意识到不仅应该为社会贡献力量,还应对宇宙有所贡献。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其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之高度,而正确的“三观”无疑要来源于哲学修养。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指出:“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3]61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能做好事,更要使其懂得生存和生活之道,能做好人。其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整个人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如果只重知识传授,而轻视人文精神教育,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将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据说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的重要成员都是理工科的优秀人才,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他们有的是知识、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生活得不错,然而他们却没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应用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上,而是应用到制造社会公害上来。他们所缺少的就是科学的“三观”和人文关怀意识。“法轮功”习练者也有不少高职称、高学历者,他们不缺乏专业科学知识,而由于当今科学的日益精细,使他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到某一点上,在本领域目光深,但眼界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这也再次证明:一般的专业教育只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做人的生存本领,但却塑造不出人的正确信仰、纯洁的灵魂。哲学教育所提供的“三观”及方法论,正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明灯和走向成功人生的航标。
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而创新要以创新思维为前提,创新思维又必以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法为基础。哲学被称为“聪明学”,其本质就是开发人的心智和培养人们深刻的思想。哲学在引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哲学具有认知深化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特性,本质和共性、规律,从而引导人们在应对大千世界的复杂事物时,从整体的、联系的、变化的和矛盾的视点来考察事物,从而能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其次,哲学具有心智强化功能,可以拓展人们在认识事物中的广度,可以引导人们在认识事物中的深度,可以使人们在认识事物中达到应有的高度,可以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中找到独特的切入角度。
4.深入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构建主体性教育培养模式已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主导方向。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探索式自主学习要以其具备基本的思维范式和思维方法为前提,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是帮助学生在浩瀚无边的书海里畅快遨游的指南针。
5.推进先进民族文化建设的需要。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经常渗透和活跃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并成为该民族精神世界的支柱和灵魂,在该民族历史发展中起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一个民族、社会、国家没有民族精神是不可想像的,而民族精神没有哲学同样是不可想像的。“一个民族有几个哲学家并没有什么稀奇,但一个民族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就真是非常的事了。”[3]4哲学所采取的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态度,通过反思进而揭示出隐匿在其中的时代精神,从而批判地审视这种精神,实现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塑造和引导时代的新精神,成为时代的先驱。如果缺少哲学的智慧,我们的民族就将缺失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这会导致许多人的价值困惑、道德沦丧、精神颓废,导致我们的民族暗含离散的危机;如果缺少哲学的智慧,许多人将鼠目寸光,社会到处充斥着短期行为,不少决策缺乏远见;如果缺少哲学的智慧,我们将不具备自主批判的思维素质,盲从和偏激的情绪将会盛行,迷信和伪科学将会泛滥成灾;如果缺少哲学的智慧,我们就会缺损独立自主的权利意识、自觉主动的责任意识;如果缺少哲学的智慧,我们的民族将面临严重的“文化沙漠”、艺术和审美情趣的贫乏。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栋梁,他们能否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并加以科学创新,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其前提是要我们的青年学生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都需要其有一定的哲学素养,才能对传统民族文化吐故纳新,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三、加强大学生哲学素养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哲学素养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是05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取代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这样就使得本来少之又少的哲学内容大大压缩,客观上必然降低学生学习哲学、培养哲学素养的效果。为了保证和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这就要加强哲学教学方面的相关改革和创新。首先,教师要转变哲学教学观念,改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哲学素养培育。在以往的大学哲学教育中,老师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传授和世界观的灌输,而忽视哲学思维及哲学素养的培育。学生哲学素养的形成处于一种完全自发的状态,是学生在理解和接受哲学知识的过程中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他们对哲学素养本身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所以,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要更多地注重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真正学会哲学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探索的哲学精神。其次,要注重挖掘目前所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哲学教育结合点,注重哲学教学的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着重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重点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重点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使之相得益彰。
2.开设哲学公共选修课,举办哲学学术文化讲座。为了弥补当前哲学课课时的严重不足,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一些哲学素养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如《哲学导论》、《哲学与人生》、《中国传统哲学概要》、《古希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毛泽东哲学思想》等,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展哲学教育的时空,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文化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哲学的兴趣,提高其增强自身哲学素质的自觉性。
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哲学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实施“通识教育”,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渗透哲学教育内容。特别是要注重以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往往本身就是哲学家的经典事例,引导学生真正认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促进学生提高增强自身哲学素养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另外,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哲学素养教育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西方哲人名著、哲理故事等,使学生从中受到哲学的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闫生金]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对加强大学生哲学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