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风激万窍,俯瞰百家

发布时间:2023-06-23 14:00:07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庄子》是一部先秦时期庄周参与百家争鸣的著作。而《齐物论》恰为其思想总纲,《天下》则恰为其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诸子百家所持的态度和对自家(道家)的审视与剖析。

关键词:庄子 诸子百家 《齐物论》 道家思想

逝者如斯,庄周及他的《庄子》以及更多关于他们的问题已被时间送入历史的汪洋,杳无可考了,我们很难摸到作家写作动机的清晰脉络。然而《庄子》所闪烁着智慧的光华使其人其书顺理成章地写入史册并且泽被后世。

庄子素以超脱放达著称,但毕竟他也是尘世中物,终究还是社会的产物。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他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从社会这个大背景来看,《庄子》写作的动机应该是参与或者说回应百家争鸣。

庄子是个哲学家,他已达到了“忘我”乃至“物化”的崇高境界。阅读庄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时刻都在与百家做着各种争论,几乎庄子的每一个思想都是建立在批驳百家言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推测,那么,笔者认为庄子写作的主要意图正是阐明自己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态度。

虽然庄子的思想天马行空,文风壮逸恣肆,境界惝恍迷离,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只是他在辨论争鸣中的“光环”,真正的“光源”乃是他的本意,然而这些光环却部分地掩盖了他的本意。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讲:“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是庄周在百家争鸣中与百家辩论的纪录,若要推究庄子对诸子百家的态度,我们只能从他的《齐物论》和《天下》中来浅作解说。《齐物论》是《庄子》一书的主光源,无论是文体风格还是哲学思想,都是打开庄子世界的一扇大门,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概括。《庄子》的第一篇便是闻名遐迩的《逍遥游》,但是《逍遥游》只不过是庄子在自己著作前写的吟咏性质的花边诗词罢了。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中并未真正将自己的思想体系展现于大众眼前,而在于铺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思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在这种背景之下,在“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的原则之下,第二篇便开始论述他对百家的态度和自己的思想。可以说《齐物论》相当于《庄子》的一篇导言,研究《齐物论》是研读《庄子》的必修课。

庄子在《齐物论》中起笔就阐明了他对百家争鸣的态度。他用了形象生动而又气象万千的比喻把百家之争比作风激万窍发出的声响,“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齐物论》),以此来说明百家走上了“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歧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化”主张。然后他做了一个既伟大又意味深长的蝴蝶梦并以这个梦占据了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一席之地。这个梦所触及的哲学问题是人与物的关系,即人千辛万苦把自己从物中独立出来,从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进化为“万物之灵长”却同时把自己孤立成一切自然力量的对立面。当人类在吼叫着征服自然的同时,人类也是寂寞恐慌的。作为这会劳动、会思想的孤独群体中的一员,庄子做了这么一个糊里糊涂却又明明白白的怪梦,与其说他是向人们昭示他的答案,不如说他又把人们引到另外一个玄境。或许庄子并不只是想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事例,而是对争论不休的百家的一个既严肃又有戏谑意味的劝告。

从《齐物论》中“即使我与若辨矣”一段,我们便可以看出,庄子不惜笔墨,苦口婆心地阐明其“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超然观点来规劝百家“莫若以明”。这一切的原因恰在于庄子对百家“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的态度上。

这几句的注疏较早约见于成玄英疏:“闲闲,宽裕也;间间,分别也。夫智惠宽大之人,率性虚淡,无事无非;小智狭劣之人,性灵偏狭,有取有舍,故间隔而有分别;无事无非,故间暇而宽裕也。”又“炎炎,猛然也;詹詹,词费也。夫诠理大言,由如猛火,炎燎原野,清荡无疑,儒学小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

自成注以后,世人承袭,几无二致,都以“大知”“小知”二者对举。如宋代林希逸注曰:“大智者,上智者之人也;闲闲者,从容自得也。小知,小计较者也;间间者,言弄星弄,两而自分别者。大言者,气炎大者也;炎炎者,有光辉也。庄子之义,伊周孔孟,皆在此一句之内……”

如果不是佛儒异宗,各为其信仰,两者的注疏完全就是一脉相承了。近代研究成果中,有部分学者对成玄英、林希逸的注疏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此四句别有它解,因为这四句紧接着就是:“其魅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通篇描述百家“失我”的状态,从文章的义法而言这当然是存在问题的,更何况这里有一个指代词“其”。现在的许多注译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文气因此而断,读之令人深为不快,这种断裂不能不说是后人造成的一种缺憾。

所以,有学者认为,“闲”和“炎”字宜作新疏。着眼文意,这四句均为一种批评的提法。兼之“闲”字的义项与“间”字的叠韵指隔绝之意。故推断出当时把“闲间”一词分开对文而出。至于“炎”可以译为“盛气凌人”的样子也有考据。这样说来,文意贯通了,而且可以更清楚地读出庄子对百家的真实评价

作为总纲的《齐物论》虽然遍演庄子对百家的论述,但纲终究是纲,重点在于体系定框,所以,由此体现出来的庄子对百家的态度未免笼统和模糊。所幸的是,集中阐明这一问题的《天下》,搭上了郭象选注的最后一航客轮,流传至今。至于《天下》是否确为庄子亲作已不是问题的关键了,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庄子》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而不仅仅局限于考验庄子其人。因此,我们所关注的是《天下》已成《庄子》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历来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庄子天下篇叙议》(马叙伦著)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此著中,马老并未将视角定位在庄子参与百家争鸣上,所以此著对《天下》的价值,仍未有充分的认识。作为《庄子》思想体系的总结,《天下》对于我们把握庄子对诸子百家的态度有很重要的意义。

要解读《庄子》,就应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庄子何以要“序言古今之学问”。宋代林希逸云:“庄子于篇末序言古今之学问,亦犹《孟子篇》末《闻知》《见知》也。”这其实也代表了比较常见的看法。虽然,他还并未意识到还只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探知阶段。其实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一个常见的观点,即对庄子“齐万物,一是非”的看法。冯契把它理解为庄子相对主义的“和稀泥”态度。这个结论未免过于偏激,至少,从上文对《齐物论》的一点说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是一个以“道”为追求极致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百家有批判,有忠告,对自己有审视,有期望。他的“齐万物,一是非”事实上正是他“物化”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他追求“道”之理想境界的圆满归宿。冯老下的“和稀泥”的结论实在是有些武断。

从《天下》中,我们便可以为以上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找到答案,而这个答案的出发点却正是庄子对待百家争鸣的态度的重要内容。在此,我们看到了庄子对百家代表人物观点的一一述评,所进行的评论和批判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所以庄子不是以“和稀泥”的态度来评述的,而是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了严格意义的评述。笔者认为,要想更深一步地了解庄子“物我合一”哲思的博大精深,要想进一步摸清庄子对百家纷争的真实态度,要想对庄子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但又要避开“和稀泥”的判断泥坑,求助于《秋水》篇便可以成功。

庄子心口如一,他是以得道之人的宽容和怜悯来看待诸子百家的。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精神旗帜下,庄子纠正了百家的“失我”之偏执,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先驳后立,使人信服。他认为:“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齐物论》),坚持一个“同是非”的观点。这正是不同于“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低级评判形态的态度;以“道”观之,是一种更具有道家特征的谦下情怀。所以,我们既看到了庄子高屋建瓴式的告诫百家“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又看到自己一直在致力于辨明他认为的是非;既看到了他把百家争鸣比作无益的风激万窍,又看到他自己的雄肆辩才。

最终,我们看到了庄子把自己置于《天下》篇中进行了客观而严格的述评。也就是说,庄子并没有自己抽自己的嘴巴,而是恪守了自己的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他把自己看成了百家争鸣中的一分子。于是《庄子》一书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庄周本人来讲,《庄子》成了庄子思想的代表,发出了庄子的声音,以晓谕天下之人,而那个做蝴蝶大梦的道人自己却乘着“道风”,上升到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来俯瞰一切,宽容一切。

参考文献:

[1]庄子.齐物论[M].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

[4][宋]林希逸,周啓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韩 涛 山东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组 250105)

推荐访问:俯瞰 百家 风激万窍

本文标题:风激万窍,俯瞰百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3/26739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风激万窍,俯瞰百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