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的“趣味”
摘 要:休谟在继承洛克经验论的基础上,部分认同怀疑派“趣味无争辩”的看法,认为美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只等于人们在某些场合下感到的愉快,承认趣味判断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和怀疑论不同的是,休谟提出恰恰是主观性为趣味提供了标准。本文试图从休谟对趣味标准所作的定义及两个层面的分析,论证其具有自然主义特征的方面。
关键词:休谟 趣味 主观性 人性 自然主义
大卫·休漠(David Hume,1711-1776)是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美学的集大成者。他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关心审美和艺术问题的哲学家,对审美趣味的问题尤为关注。
趣味,在休谟的著作中指审美能力、鉴赏力。休谟继承了洛克等人重视感性经验的传统,其对“趣味”的阐释和他对人性、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紧密相关。
一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受到经验主义哲学方法的深刻影响,强调从感性经验出发,重视对客观现象的观察、试验,力求通过对经验的分析和归纳形成对于美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洛克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1](P68)
休漠认为,人性主要由理智和情感两个部分构成,“理智传达真和伪的知识,趣味产生美与丑的及善与恶的情感。前者照事物在自然中实在的情况去认识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具有一种制造的功能,用从内在情感借来的色彩来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创造。理智是冷静的超脱的,所以不是行动的动力,……趣味由于产生快感或痛感,因而就造成幸福或苦痛成为行动的动力。” [2](P111)根据这段论述,理智关系知识和认识问题,趣味则和理智不同,关系道德和审美问题,涉及人的情感,具有主观性、创造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前提,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一文中指出,De gustibus non disputanum(趣味无争论)这个古老的拉丁谚语早已对我们做出部分正确的引导。这则怀疑派哲学所持有的观点强调,在审美过程中,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3](P4)。趣味是主观的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体现的是事物与人的心灵之间的某种关系,因此“同一事物引起的不同感受都是正确的”[3](P3)。所以“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感受,不应当企图纠正他人的感受”[3](P4),谁都无法在趣味问题上妄自尊大,认为自己的意见一定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趣味问题上,休谟和怀疑派哲学是站在同一理论起点上的,都认为美不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但是与怀疑论认定“‘趣味的标准’永远无法找到”[3](P3)不同的是,休谟在肯定趣味千差万别的同时,更尝试找到一种“趣味的标准”。他引入在具体的趣味判断中人们的意见总是一致的例子,指出虽然有许多内外因素(比如年龄、脾气、教育等)干扰着内在感官,导致趣味的多样性,但是,即使有这些阻碍,趣味也不只是个人的癖好。他相信人性(human nature)中有着足够的规律性,可以确保并非每个人都感觉到不同的美。
二
这种人性中存在着的审美趣味上的规律性,及其与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的关系,正是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一文中着力探讨的。休谟将趣味标准筑基于共同的人性(common human nature)之上,凡器官健全的人,对美总能得到“完全或者基本相同”[3](P6)的感受。这是一种经验的、共享的、普遍的规则,其背后蕴含着不可改变的人性力量。也正是该种力量,促使着我们寻找趣味的标准。
休漠将“趣味的标准”描述为:“a rule, by which the various sentiments of men may be reconciled; at least, a decision, afforded, confirming one sentiment, and condemning another.”[4]
从“at least”出发,这句话中有两层语意,一者,不管怎样,趣味的标准可以为人们肯定或谴责不同的感觉提供一个决断(decision);或者,趣味标准是一个规则(rule),可用以协调(reconcile)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感觉。前者意味着趣味标准仅能决断不同感觉的是或否,后者则意味着趣味标准不仅作用在不同的感觉间进行决断,还能够协调(reconcile)。
其中,reconcile一词的定义显然非常关键。参考牛津高阶词典的解释,reconcile在这里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调解不同的感觉间的冲突,至于人们之间的不同意见则仍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抑下去;一是使持有分歧的人们进行调整,认同一个标准,达到和谐一致。很显然,前一个定义所体现的内涵与这句话的第一层语意是基本重合的,正是一个决断足以担负的职责;本着语言经济原则,休谟取的应是reconcile的第二个定义,即趣味的标准是这样的一种规则,它能够在人们中间进行协调,使对事物的不同感觉趋向一致,达到和谐。
休谟接着列举了几个作品批评的具体例子,他从这些经验中观察到,rules of composition、laws of criticism等艺术的一般法则(general rules of art)都不是从先天推理或者理性抽象得来的,而是经验的总结,是某些“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作品总结出来的普遍性看法”[3](P4)。既然一些作品能长久地得到每个人的赞美,那么它们肯定拥有一些能够引起普遍赞同的特征,如果其他作品也具有这些特征,就会得到同样的普遍赞同。生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人们,却有着共同的审美评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趣味并不像怀疑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无可争辩的。休漠从一些作品得到人们普遍赞同的事实,推导出规则必须成为趣味的标准。
休谟引用《堂·吉诃德》中一段桑丘亲戚品酒的故事,借饮食口味和对精神事物的趣味两者之间的相似来说明问题。尽管休谟认为美“不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而完全属于内部或外部的感受范围”[3](P7),但观察对象中的确有些东西是天然适于唤起“快感和反感”的。在酒桶里是“那把拴皮带的钥匙”,在艺术作品中便是“一般规律或创作的公认楷模”。面对鉴赏能力低的人们,我们可以“拿出一条公认的艺术法则给他看,并且用一些根据他自己的趣味他也承认能够依照这条法则发生作用的例子来说明该法则,然后再证明,虽然他在当前讨论的对象里觉察感受不到任何反应,同样的法则其实还在其作用”[3](P8)。在这里,艺术法则所起的作用,便是提供一个决断,使人们肯定一种感觉,谴责另一种感觉。
但是艺术的一般法则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审美判断容易受到外在的时间、地点及人本身各种生理、心理条件的影响,产生偏差。休谟指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美产生正确的感受,官能的健全与否、想象力的敏感程度等因素,都左右着个人的审美判断。这时候如果光靠艺术的一般法则来判断审美趣味便难免失之偏颇。
休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品酒故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休谟开始把桑丘的亲戚这一类人的口味判断引入了自己对趣味标准的分析中。在这个故事里,对同一桶酒有两派意见,一派是周遭看热闹的群众,他们或许知道酒是好的,但未必懂得酒是怎么个好法;另一派是桑丘的两位亲戚,他们精于品酒,在一番仔细品尝和考虑之后,尝出了酒里面有铁味和皮味。休谟无疑是对后者敏感的口味表示称许的,他指出,“趣味有高有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比另一个人强,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3](P8)在他看来,后者才是真正的评判者。
在休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鉴赏能力高的人,他们感官健全、足够敏感。如果再经过后天不断的训练,注意消除偏见,并且重视运用理性,那么“这类批评家,不管在哪里找到,如果彼此意见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 [3](P12)。显然,在规则之外,休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趣味标准,那就是真正的评判者所作的共同的评判。
这样具有“高超的见识、敏锐的想象、不受偏见的沾染”的真正的评判者并不多,但 “由于他们见解高明、才能出众,在社会里也很容易辨识出来”。而他们一旦出现,其所具有的足以“压倒其他人的权威”,是受到公众舆论一致承认的。正是由于这一类人所受到的普遍推崇,他们给予任何天才作品的赞语都“能够广泛传播,在群众中占据优势”[3](P12)。即使有些美感薄弱的人,他们一旦获得正确的引导,也都能欣赏真正的趣味。在这一点上,显然真正评判者所作的共同评判对不同的审美趣味起到了协调的作用,使持有分歧的人们认同一个标准,达到和谐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休谟提出了两个趣味标准,一是规则,一是真正评判者所作的共同评判。正是真正的评判者对天才作品所作的辨识,协调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感受,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欣赏到真正美好的事物。从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都赞美的伟大作品中,我们又可以抽取出艺术的一般法则,帮助所有人(包括真正的评判者)进行决断。回顾桑丘亲戚精于品酒的那则故事,我们可以推论出休谟的意图:只有真正的评判者才能够应用规则、表述规则。可见,两个标准之间是互相补充、互为前提的。
三
虽然休谟强烈排斥怀疑论者的主张,肯定趣味标准的存在,但是他也承认趣味是有差异的,只不过休谟谈论的趣味差异是“无害的、难免的”[3](P15)。
也就是说,这些差异仍然是好的趣味之间的差异,与好的趣味与坏的趣味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与怀疑论者所说的“人人都有自己的趣味”更是不同。由于不同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个人气质的不同,影响着人们趣味的偏好,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并且没有坏处。从这一点上来说,休谟把这种“无害的”的趣味差异归结为人类的本性。
人类心灵的构造是相似的,因而我们的情感反应也是相似的;同样的,“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判断,一般总可以在鉴别力的缺陷和败坏里找到根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偏见,或缺乏训练,或不够敏感。” [3](P14)某些性质根据人心的结构会很自然地引起快感或者不快,只有那些摆脱了缺陷或者不完善的人,才会感受到这些性质自然地引起的快感或者反感。这一点恰恰说明,在休谟看来,人类的构造是类似的,因而人类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在规则之外,休漠引入真正评判者的共同评判作为趣味的标准,不是因为个别的评判者有可能会出错,而是因为只有共同的评判才能确保那些“难免”的趣味差异不会成为标准。即使个别评判者偶尔会出错,真正的评判者的共同评判也能确保审美趣味的正确性。由于情感在人性中是一致的,具备五个品质的真正的评判者所作出的判断便能得到普遍的赞同。
注释:
[1][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英]休谟:《论人的理解力》,《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英]休漠:《论趣味的的标准》,《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美]巴里·斯特德.休谟[M].周晓亮,刘建荣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蒋孔阳,朱立元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三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英]K.史密斯.休谟的自然主义[J],世界哲学,1996,Z2:32-42.
(李平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