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4 14: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提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GDP增速达到9.5%,且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峻。本文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原因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探讨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结构;公共服务;技术供给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

(一)需求结构失衡。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近些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国与金砖国家同属于新兴国家,因而两者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中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其他金砖国家,投资率却是最高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2000~2011年我国的平均投资率高出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约5%。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投资消费结构明显失衡。

(二)供给结构失衡

1、技术供给结构失衡。中国40年的“增长奇迹”最主要的动力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扭曲的要素价格,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依靠高投入、摊大饼式的增长模式来维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显得十分迫切。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无论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还是在高科技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实现同步。从授权专利的数量来看,2011年的中国专利授权数仅相当于1998年的韩国。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技术供给的方式并未實现真正的转变。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程度低、山寨产品泛滥、高新技术缺乏重大突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封锁,我们无法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根本原因。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难以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造成了技术供给结构失衡。

2、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1)社会保障供给结构。统计口径会影响统计结果。从小口径看,2011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17%,占GDP的2.34%。从大口径看,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的占比为22.91%,占GDP比重为6.2%。而在发达国家,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甚至更多,占GDP的比重大部分也在10%以上。从以上数据能够看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存在社会保障供给结构的失衡。

(2)教育供给结构。当前,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态势,其中教育支出下降态势明显,自1996年之后就持续下降,2011年已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鉴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教育的普及始终是教育供给方面的头等大事,所以教育支出占比要高于发达国家。从目前世界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虽数额较以往有所提高,但是其比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最低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支出较低,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

二、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唯GDP论”导致经济失衡。过去中国一穷二白,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年均GDP增速达到9.5%,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经济的高速度并不等于经济的高质量,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非理性的“唯GDP论”的经济发展观。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竞争,其核心是GDP的竞争。从政府的财政支出方面看,更加偏向于投资生产性的公共产品,对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较少。这种不合理的支出结构提高了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而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直接导致居民储蓄和消费的下降和国民总消费率的下降。正是由于政府长期重投资轻消费、重需求轻供给、重速度轻质量等不合理的发展观念造成了中国经济内外需结构失衡和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异化。建国初期,我国就存在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引下,我国通过压榨农村资源来支持城市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先期城乡不平衡发展。近十几年来,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给予农村生产活动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政策仍存在差异化,国家政策和地方扶持更多的偏向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生产生活关注不足,导致农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土地面积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财政资金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建设,导致农村有效供给不足。

(三)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结构失衡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会通过影响某一地区的文化、社会、人口等条件间接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是广袤的平原,气候适宜,利于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靠近沿海,便于对外开放,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西部地区多位于沙漠、山地、高原,不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投资更多的偏于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也更多的向东部地区流动,导致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2、国家政策。除了地理位置等先天性的影响因素外,国家政策的偏倚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先后设立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经济特区,之后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又进一步开放多个沿海城市,东部地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此后,2000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2002年提出了中部崛起政策,2004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加快发展”的整体区域发展战略。虽然我国对不同地区都有相应程度的政策支持,但政策的偏倚度和国家的支持力度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3、人口因素。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人口最多,并且经济发达,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且自然生活条件较为恶劣,人口逐渐向东部发达省份转移,出现人口流失现象。人才的流失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去一些高端人才,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差异。

4、科技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把科技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科研支出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科研投入高于中西部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对科研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科技水平的差异是我国区域失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三、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是具有多重原因的。要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向平衡发展,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需要以基本思路为保障,同时双管齐下,把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从这个思路出发,总结了三点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供给管理: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热衷于需求侧管理,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供给角度出发,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一是去产能。清理产能严重过剩,效率和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僵尸企业”,加快“僵尸企业”的转型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供给结构的合理优化;二是去库存。解决房地产库存是去库存的主要内容。要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缓解城镇房地产库存压力;三是去杠杆。目前,我国的总杠杆率低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可控范围内。政府和市场同时对经济进行调控,给予企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活力,利用市场的自发调节,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破产程序清理“僵尸企业”,促进企业发展,达到去除杠杆的目的;四是降成本。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释放企业活力;五是补短板。目前,我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要多管齐下,弥补各领域的不足,推动城乡、行业、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提高转变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过去我们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实现科技进步,以此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提高创新意识,在企业的生产领域实现重大发明;二是大力提高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三是国家应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提高社会科技水平,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四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体制,对创新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五是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力度,保护创新成果。

(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释放市场活力,创造市场红利。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但中国市场体系仍不完善,政府对于某些经济领域干涉过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市场完善是調整经济结构的前提。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效缓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市场红利的创造。

2、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谋求新的红利空间。实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热情,增加消费需求。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国家可以适度提高我国居民的个税起征点,使居民得到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要逐步消除资本偏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府对要素市场价格的扭曲行为,提高企业积极性;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证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3、实行体制化改革,创造制度红利。在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红利空间需要进行体制改革。税收体制、金融体制、要素价格体制等一系列改革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证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打破体制性障碍,充分挖掘生产要素供给能力、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潜力,通过推进重点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制度红利。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2]王晓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3]柳庆刚.经济增长、地方政府竞争、国家能力和结构失衡[D].北京:北京大学,2013.

[4]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2.

[5]魏婕.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推荐访问:视域 经济结构 转型 平衡 思考

本文标题: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4/26775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转型视域下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再平衡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