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

发布时间:2023-06-26 11: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环境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子孙后代,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综合监督部门,应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部门关注的热点之一,不断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完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 理论 基础

一、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外部效应看环境审计的产生

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又是环境管理科學的组成部分。决定环境审计不用于一般审计学,有其独特的科学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即“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及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繁荣基石和出发点。这是因为,无论是对存在环境问题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和评估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对治理环境的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及其产生的效益的检查,都离不开环境审计,可见,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得环境审计在解决环境问题中诞生了。

其次,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终归宿。环境审计,就是通过监督检查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有效性、环境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鉴证环境报告的真实公允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达到促进环保法规的实施与完善,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环境控制和规划的目的,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此。

(二)经济外部效应理论。所谓经济的外部效应,指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给其它企业或社会造成的外部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了改善,称之为外部经济;反之,如果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恶化,则称之外部不经济。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可以在其生产过程中不考虑外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可以不为它对其它企业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付出代价,受影响的企业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为它所受到的损害所偿。因此,为避免和消除外在不经济,需要政府采取强制手段介入。当前,环境审计的主体应当是政府审计为主,其它审计为辅,只有这样才有权威性和物质后盾的支持。

从企业的角度看,虽然企业可以不顾自身生产活动的外在不经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种最大化的利润只能是短暂的。因此,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制约作用。一旦企业对外在环境的负作用超过了一定限度,它将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同时,如果企业不能对社会发挥有益的作用,它就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报偿,当它无视其外在不经济时,不管它的产品有多好,也会遭到舆论的谴责、消费者的抵制和政府的干预,致使企业步履维艰。因此,在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消费者和社会面前,有远见的现代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健康和繁荣的社会环境和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为了降低乃至消除外在不经济性,从而降低环境风险,重塑企业形象,也日益重视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手段的作用。这样,环境审计促进了企业外在效应的内在化,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也正是企业环境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二、开展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开展环境审计,并使之得到推广和深化,还存在以下难点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比如,有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环境甚至不惜毁山、毁林、毁草、毁水而换取一时一地的繁荣和发展;有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侵占、挪用有限的环保资金;部门环保项目更是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还有的环保项目因工程质量差未能取得预期的环境治理效果。同时,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包括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在内,将环保审计狭隘地理解成环保资金审计,认为开展环境审计的目的就是促进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这种状况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和深化。

(二)审计资源存在不足。环境资金投入的金额大、范围广、项目多,加剧了审计资源的紧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不能适应开展环境审计的需要。原有的合规性审计无法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也无法满足公众对环境资金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关注,这就需要采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检查环境管理系统有效性、评价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监督政府履行的环境责任。二是当前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由于环境审计的内容和指标都是有关环境的,审计的主体事项很多采用技术经济指标,而不是货币价值指标,不能完全依赖会计资料,比如就环境危害而言还不能完全以经济数字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审计主体既要保持特有的独立性,又要掌握和具备环境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而目前的审计队伍中缺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三)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环境审计市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具体环保项目的审查和评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环境审计实践中,我们感到,已颁布实施的审计准则和行业审计规范中,均没有环境审计方面的有关行业审计规范和评估标准,这给环境审计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定性、评价、处理处罚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或评价标准。

(四)审计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环境审计市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实施环境管理监督职能的专职环保机构及其管理监督活动进行的再监督。因此,开展环境审计、有效转化审计成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环境管理的完善。而目前的现状是,环境审计评价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应有重视和利用,有的职能部门甚至认为开展环境审计曝了光、影响或阻碍了他们的原有执法收费环境,对环境审计产生了抵触情绪。

推荐访问:理论基础 审计 实践 环境

本文标题: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6/26822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5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