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7 15:00:08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杭州运河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目前杭州建设文化名城、开发运河文化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深度挖掘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千百年来,在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民间曲艺文化,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运河沿线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历史上的大运河称得上是一条财富聚集、文化交融之河。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迄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大运河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让其焕发昔日光彩,再现其财富聚集之河、文化交融之河的魅力,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杭州运河旅游开发现状

从2002年以来,运河进行了5次卓有成效的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了运河文化广场、拱宸桥、小河直街、运河天地等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业产品,效益显着,运河品牌已经初步树立。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整治,运河综保工程成果丰硕、成效显着。就目前来说,生产性文化产品和针对游客开发的体验性文化产品已基本形成体系,但基于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产品和功能明显缺位。

二.杭州运河旅游开发有利形势

(一)杭州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

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浙江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杭州市在国家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实施文化建设的“八项工程”。十二五期间,杭州将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全力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的杭州[1]。

(二)中国大运河申遗,掀起运河文化保护高潮

2008年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标志着申遗工作已正式启动。沿线城市也在积极努力,杭州市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的主要目标之一,高度重视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识别性。“申遗”是大运河保护的契机,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良机。紧紧跟随大运河申遗步伐,加快大运河的整治保护和开发利用,让其真正成为活的流动的文化纽带,带动运河文化带乃至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2]。

(三)大运河杭州段——创5A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2012年大运河杭州段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评审,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是运河旅游发展的新起点,是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铺砖添瓦。旅游与文化互动,既保护了运河风貌、改善了沿岸生态环境,还传承了运河文化、发展了沿岸经济,是大运河保护利用的很好模式。

(四)运河新城和塘栖古镇建设

“运河新城”是杭州重点规划建设的23座新城之一,总面积约12.4平方公里,其中涉及运河综保范围为运河东岸,总用地面积7.27平方公里。运河新城是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重要力作,是城北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将是运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塘栖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杭州的水上门户。目前,塘栖新城与临平副城抱团发展,以运河(余杭段)综保工程为核心基础,加快“一城一体”(塘栖新城、超山旅游综合体)建设,努力把塘栖建设成为“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湾装备制造业高地”和“杭州大都市宜居新城”,塘栖古镇无疑是杭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

三.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多商业开发,公共拥有性不足

从用地性质来看,运河沿线两岸的地块多为住宅、商业,运河沿线的居住小区、工厂旧址多逼近岸线分布,或者直接占用岸线,导致滨河公共建筑用地严重不足,运河的公共拥有性和视觉通透性差,缺乏公共活动区域。除了几大博物馆之外,多为美食街、商业街,小河直街 “老字号一条街”;桥西历史街区 “中医养生一条街”;大兜路“融入禅宗文化的特色餐饮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略显不足。

(二)文化功能衰落,文化产业开发有待提升

运河的几度兴废,能够代表运河文化和历史的遗迹逐渐消失,可供直接保护开发的历史文化素材十分稀少。在十余年的运河综保工程治理下,拥有了诸如运河天地(LOFT文化产业园)、唐尚433、丝联166和乐富·智汇园、伞博物馆、扇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文化产业设施,但是运河沿线的文化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益,有待提升。

(三)文化内涵有待提升

运河两岸综合保护工程对旧厂房改造,如国家厂丝仓库改建而成的特色酒店,对北新关、通益公纱厂旧址、皋亭坝、德胜坝等船只翻坝、古纤道遗址等文化遗址或立碑保护,或设立陈列馆展示,对遗留的历史街区进行再开发,但外观上修旧如旧,复原历史旧貌,内部功能多为现代商店、酒店、博物馆、创意园等,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四)空间限制加大资源整合难度

运河不仅是漕运之河,更是一条文化锦带,有许多文化景观和遗址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大运河纵向延伸很长,横向空间有限,而且各個文化遗址遗迹分布于运河两岸的狭长空间,空间上很难形成南北的呼应,运河杭州段最北部是塘栖古镇,最南端是三堡船闸,南北相距甚远,这样的空间和用地格局限制了开发,加大了资源整合难度[3]。

四.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运河文化带的开发要在坚持承接性、整体性、保护性、创新性、高端性、公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将古典运河、时尚运河、创意运河、风情运河、生态运河的理念贯穿其中,突出运河的公共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塑造“两大核心”:武林门时尚运河、拱宸桥古典运河。

(一)公共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沿运河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文化内涵与功能,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新建部分文化场馆。大力发展基层文化设施,将运河文化融入社区、街道中,形成运河文化带独特社区文化、街道文化。

(二)文化产业发展

结合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分析运河文化带的社会宏观经济、区域区位条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产业经验和趋势,形成“一区带动多点,四大产业互动”的业态发展布局,重点发展文化会展业、艺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影视传媒娱乐业四大文化产业。

(1)文博会展业:积极引入或举办重大节事活动、国内外奖励旅游等文化会展活动,加快完善创意策划、场馆管理、会展传播、招商代理、广告代理、布展设计、设备租赁等配套“产业链”,提高文化会展业的关联度与辐射力。

(2)艺术品业:积极引导现有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艺术、书法、绘画、印石、丝织和各类工艺美术品。有效整合运河周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充分发挥艺术名品和名人优势,致力于创作出国内外的艺术精品,使杭州运河文化带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硅谷”,成为各类艺术人才实现梦想的摇篮。

(3)文化休闲旅游业:在杭州运河旅游开发中,注意景观设计的优美性、合理性和特色性,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景观与现代建筑的和谐搭配,形成多区段、多主体,景观各异的风光带,努力将运河文化带沿河区域打造成一条风景优美、流光溢彩的多彩画卷,打造出高起点、高品味的运河闲旅游区。

(4)影视传媒娱乐业:以夏衍影视文化街区打造为契机,借助杭州影视娱乐业强大的基础和运河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优势,促进影视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品牌、艺术、审美和体验价值,在塑造和加强运河文化形象,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促进文化旅游和旅游购物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科学适度的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是加强传承,对传统的手工技术、产品、艺术形式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博物馆、历史街区进行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化改造,使之更能适当现代人口味,能积聚人气。

参考文献:

[1]许云飞.京杭運河山东段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建设研究——可行性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6(04).

[2]大运河——创造世界奇迹的地方[J].商业文化.2004(04).

[3]郭爱民.保护大运河文化景区。打造“东方莱茵河”[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

[4]刘继刚.关于河南大运河故道保护的几点建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6).

[5]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校报.2009(6).

作者简介:牛若铃(1988—)山西吕梁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骆高远(1964年)浙江省义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杭州 运河 旅游开发 对策研究 文化

本文标题: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7/26862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杭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