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仪式教育概念界定
摘要:爱国仪式教育不论是作为一个国家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还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培育,毋庸置疑都是核心内容。本着增强时效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循着自身学科固有的特有使命,在进行爱国仪式教育的过程当中、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意识教育的概念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强化爱国主义为受教育者带来的政治崇高感和道德愉悦感,以便使受教育者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后对国家产生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爱国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直观;感性
【基金項目】2014年吉林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仪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XGY201431)。
爱国仪式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必然内容,也是每一个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当前对于爱国仪式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在国内或者还是国外依然是众多学者热衷的学术热点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角对于爱国仪式教育的探究目前尚属空白,对于爱国仪式教育也不免是一个全新的视域。当然,首先应从爱国仪式教育的基本范畴开始。
一、基本概念的定义
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地理学方面的概念是指一定种族、文化、风俗、地理等一致性的区域。列宁在《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这样评价阶级社会中的国家:“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通常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或者标志的往往是该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以代表工人阶级以及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无疑承担了这样一份荣誉,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总是广大人民形成的国家意志的最好的诠释者和践行者。所以,爱国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就和爱党思想和行为相一致。爱国仪式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个体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的态度,是对个体道德提出的最高要求。然而每一个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这样一个在最开始就直接达到道德境界的最高层次。作为依据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方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输者,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在个体道德的层面和领域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在当前政治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市场经济主体多样化的冲击下依然保持政治意识形态一元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并达到应有的效果。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相对不甚理想的客观现实,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反思和反省。
二、爱国仪式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国家作为阶级社会中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个体作为组成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种种要素的综合共同体的“细胞”或类似于基石的基本单位构成了国家这一整体概念。在政治生活中,国家在公共生活方面作为人民公仆保障所有一般公民和法定法人的合法权益并以此来服务社会,同时还要在外交等涉外关系中作为世界一员维护本国的最大利益。就像上文提到的一国的当权者或执政者本身作为该国在社会阶层划分的上位者和绝对统治者必然担负着整个国家的前进方向、行进速度和“色彩基调”等等决策者的任务。作为中国现今政权的绝对中心和政治方向的制定者,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之中国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及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生产关系都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和国家的利益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仪式教育在塑造个体爱国主义意识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感性形式也就是仪式教育的具体活动当中,爱国观念才能为受教育者切身体会和深受触动,从而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切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爱国仪式教育的目的是崇高美
爱国作为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当中一直得以接受的意识形态和个体道德的核心内容,并不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需要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要求其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忠于自己的国家、拥护自己的政权、热爱自己的文化的自我信念,当然其外化显现为一种主观态度,并且充斥于自己的情感,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与国家要求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直接契合,实现国家的倡导的客观理念在受教育者的内心直接呈现并得以与其心理的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最后达到这种理念给予受教育者得到一种崇高美的享受。这种享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官上的舒适和愉悦,而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理性理念的感性显现,天然具有凌驾于一般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崇高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常识性的理解,而是那些“绝对地大的东西”。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那无须玄想而只是凭领会在我们心中激起崇高情感的东西,虽然按其形式尽可以显得我们的判断力而言是违反目的的,与我们的表现能力实不相适合的,并且仿佛对我们的想象力是强暴性的,但这却只是越加被判断为是崇高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越性和脱俗性,国家的崇高性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人为灌输中逐渐转变受教育者内在情感的潜在性和非崇高性。当然这与接受主体的内在判断标准或者衡量单位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因为受教育者其他情感和态度的诸多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具有先天的决定性和先在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程晗.读懂仪式教育[J].中国德育,2012(15).
[5]万婷.大型活动仪式教育的作用及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仪式教育概念界定》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