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让语文课充满德育阳光

发布时间:2023-06-28 18: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家爱国教育、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教育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沐浴德育的阳光。

关键词:教材;语文课;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正确的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提升素养。

一、利用语文课进行爱国爱家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蕴涵爱国主义的诗文名篇,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和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德育。例如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发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接着我启发学生深思:作者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写家乡物产的目的是想念家乡,抓住“埋葬欢笑”理解家乡美好的生活不再,土地被日寇践踏,使学生理解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感,从而萌发了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最后再次齐读作者的誓言,学生不但读出了激情,读出了高潮,而且还发出努力学习,建设家乡,保卫祖国的铮铮誓言。

二、利用语文课加强互助合作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被家长惯得越来越娇气任性,有的甚至“唯我独尊”。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斑羚羊的动作、心理和老羚羊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所架起的生命桥的场面描写朗读、揣摩,体会斑羚羊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思想受到震撼。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是否需要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明白了互助团结、协作共进的重要作用,决心团结拼搏,为班级争光。

三、利用语文课进行人道主义教育

人生而平等,然而各人境遇不同,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幸运,有的不幸。作家杨绛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认识,关爱弱小,同情不幸者,这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所以在教学《老王》时,我就让学生从文末“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入手,来体会老王和作者互助互爱、互相尊重的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先了解老王在那个社会是个苦人,但是个善人,抓住老王临死还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体会老王的善良、知恩图报、关爱他人。而作者正是感到了老王的善良,不管老王的地位如何低微,都平等地对待他,同情关心他。让学生抓住作者如何关爱老王的细节,来体会作者的爱心,这样的教学渗透就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培养学生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四、利用语文课强化学生责任感

强烈的责任感是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但是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渐渐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致使学生变得自私漠然。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并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我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就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即作者所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然后顺其自然拓展思考:同学们是否有这份责任感呢?现实中又如何担当这份责任呢?同学们自然联系自己的家庭畅所欲言。而我又进一步引导:这种责任仅仅限于自己的家吗?学生便联系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把责任上升到班级、学校和社会,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决心拿出实际行动,为家、为校、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利用语文课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愈来愈恶化,环保已成热门话题。在教学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抓住“深不可测的洞”,去想象人们的天真幻想——以为把垃圾填进洞里就能治理环境污染,但到后来一声“喂——出来!”的奇怪叫声之后,倾泻到洞里的各种各样垃圾都倾盆而下,这个城市遭殃了,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正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地扩大生产,盲目地垦荒伐木等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由此学生领悟: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长远的眼光,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地球变成绿色的家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而育人是关键。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非常好的育人材料,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适时渗透德育,让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充满德育的阳光!

推荐访问:语文课 德育 充满 阳光

本文标题:让语文课充满德育阳光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628/26909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让语文课充满德育阳光》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