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防火墙”的实践架构与运行逻辑
摘要:校园网作为“校园防火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架构包括在整个网络空间和高校管理系统中的具体位置,两者标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环境和渠道的基本景象。它的运行逻辑则直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脉络相勾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式和道德原则,并将之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国家和社会层面中予以理解和解释。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7-0081-04
从1969年美国阿帕网(APPANET)的诞生至今,40年来的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和交往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于1994年4月首次接入互联网,同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15年来,各种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支撑环境,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基本态势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据国家教育部2007年10月9日关于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动情况的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大学生2600余万,绝大多数具有上网经历,占全国网民总数2.98亿人的近十分之一。因此,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又是整个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对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政治价值、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深入探讨,不仅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高位的理论价值。
一、“校园防火墙”的搭建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网络应用范畴的迅猛扩展,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空间的结合成为一种普遍的态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概念应运而生,随着具体实践的过程和相关研究的增长,逐渐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从涵括范畴上而言,关于此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前者是对网络思想教育的广义理解,是关于思想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对网络思想教育的狭义理解,是关于思想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不论是将网络视作“环境”还是“渠道”,这一概念的主要诉求点在于,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空间的存在和发展普遍结合起来。
毋庸置疑,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不容易确定其核心和边界的课题。在大多数相关研究中,“网络”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由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或出现的问题,与“网络”在任何教育层面中都具有的普遍性问题大同小异。例如,就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而言,其正面影响主要有“拓展了教育的形式”、“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便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以及“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其负面影响主要有“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道德的缺失”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等。从这些方面中很难捕捉到“高校”的特殊信息,进而也难以呈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着重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由此,在切实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开辟一条重要的研究路径。就此而言,国家在实践层面上已经认识到公共网络空间与“校园网”的网络空间之间具有着重要的差异性,前者属于一个普遍性、开放性的社会性问题,而后者属于一个具有一定封闭性和高校特殊性的问题。
网络“防火墙”的概念最初指的是一种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审查、过滤和监控的技术手段。这一概念彰显较为强烈的“监管”意义,一度使之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反控制”和“匿名”等基本特性所龃龉。随着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截至2007年9月,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政策法规已经有50部左右,近年来在法律层面上加强网络管理的一系列政策,使“防火墙”成为有效和安全管理网络空间的重要表达方式。
“校园防火墙”蕴涵“管理”、“保护”和“维持”等多重意义,根据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被陈述为“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校校园网作为“校园防火墙”的主体建筑,其基本构架和运行逻辑对高校网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有了关键性的影响力。
二、“校园防火墙”的实践构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高校基本上都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是学生接触网络的第一大途径”。但是,在目前校园网的基本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具有突出的地位,只是作为一种学生工作的内容存在于其中。根据这种习惯性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括范围被急遽缩小,承担者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基本经验来自于专业性的思想政治部门和人员的综合网络行为,这一线性认识仅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边战场,无法就此问题形成合围之势。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在教育部的组织架构中,就独立建有“思想政治工作司”。它应该是一个多部门合作、多层次参与和多元化建设的叠合性工作。网络社会的来临,非但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方向,反而应有助于这些观念和方向的跨越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就本文而言,校园网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防火墙,其建构基础正是来自于这种多部门、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协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校园网的一个子结构,而是弥漫在校园网之中的一种精神内涵和价值脉络。因此,校园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践系统,它所具有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结构也正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环境和重要途径。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种以校园网络媒介为中心所构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为它是二种媒介中心模式,“师生关系场所、熟人社会、陌生人世界”是该媒介的三种基本类型,其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原则,主要应用于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教育和网络舆论引
导方面。我们认为这种表述只是在工具理性意义上指出了校园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一些外在功能,对“介质”的过于重视反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基本特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层次意义。
校园网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就是“校园防火墙”的基本构架,从直观上来说是一种防范和控制机制。一方面,校园网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针对于公共网络空间的区别或甄别的需要,它在信息的提供和流通原则中服务于高校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200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信息安全峰会上,Privacy International(全球保密机构)和GreenNet Educational Trust发布的一份对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后的报告称,互联网审查制度在全球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且,根据调查有八成中国受访者认为需要对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就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而言,“校园防火墙”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系统,其外在网络环境是所有的公共互联网空间,包括着全球化范围中来自于不同国家、机构和个人的海量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同时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潜在遴选目标。目前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逾四成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的最主要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是通过“校园防火墙”系统对外在于校园网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隔离、甄别和取舍。
就系统的基本结构而言,“校园防火墙”的建构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上。首先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学校”纵向结构:在国家层面上,校园网的建立和运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并接受国家教育部在行政管理意义上的约制;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是校园网的直接负责者和运行者。这种结构意味着校园网的实践架构必须体现出从国家管理观念到学校办学理念在价值上、法律上和行政上的一致性。其次是平行的“技术——信息”横向结构:校园网主要是由学校中的技术部门负责搭建和运行,而事务部门如宣传部和学生工作处等负责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同时,两类部门作为网络系统的信息输入方与学生群体这一信息接收方也是平行的,网络空间淡化了两者之间的传统意义上的位阶不等性,这使得其中信息的流动无法再单纯依靠各种来自输入方的压力,而必须依赖接收方的信息吸取意愿和能力。于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在网络信息选择上的“因材施教”和“投其所好”,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方式和观念的培养,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和先进性,以及校园网中“意见领袖”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显得格外重要。
三、“校园防火墙”的运行逻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则
“校园防火墙”并不是来自于不同结构元素的随意堆砌,而是依照严格而深刻的运行逻辑所型构。这些运行逻辑既是校园网之网络结构的基本规则,也描画出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则。网络技术、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都在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校园防火墙”的运行逻辑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观察运行逻辑的历史变迁及其时代适应性。
国家意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第一条基本规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网络监管的适配性。这条原则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订立了基调,既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又提供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网络相对于国家行政管理的历史而言,极为短暂和新颖,所以,国家网络政策的变化不但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家层面对网络的环境、内容和技术的最新理解和调整,同时,也表达国家对网络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意见,这些将成为校园网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纲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网络管理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时间上来看,力度渐强:从被动、消极防御的低度管制,到打击与预防并举、频繁立法的中度管制,再到细化法规、重点打击以及实行实名制和网评员制度等的高度管制。从空间上来看,范围渐广:从阻止境外有害信息流入,到阻止境内重要信息流出,再到管制公共网络运行场所和内容供应商,最后到现在的跨部门、跨区域管理合作。
学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部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网下——网上结合是“校园防火墙”的第二条规则。根据这一规则,高校如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重视,那么就需要将网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移植”到网上去,并通过因地制宜的变革提高其“成活率”。例如,就人员因素而言,在网络背景下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主体上的融合性”,对政工人员的选择和培养需要考虑到其实际工作能力和网络“信息素养”,“能在网络中施展自己的理论才能,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技术因素而言,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校园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还不足以称之为“校园防火墙”,其处理信息的技术相当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占领网络阵地,仅作被动性的信息供应商只能是固步自封,因为学生作为信息消费者在选择面的广阔性会自动地淘汰、屏蔽甚至蔑视落后的信息生产方式。这就要求校园网整体的建设性技术和保证性技术,以及“校园防火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运用的信息处理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在一种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与时代接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国情教育、文化教育、人性教育和价值教育,而网络环境尤其是校园网应该是这些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两者的结合必须遵循一种技术手段的道德考量。这一基本规则要求既需要考虑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性征和功能,如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带来的教育主体和对象的平等性,以及网络信息的芜杂性带来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复杂性等;也考虑到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面对网络环境的变迁时,应该具有在持续反思和自我批判中前行的内在要求和力量。就此而言,仅仅将网络视作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渠道是不够的,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无生气的只能发挥器用功能的虚拟空间,而是一个以互动关系为主的、积极而活跃的、对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和大学生在内)都能够发挥更深层次作用和意义的真实场域。简而言之,网络能够内化为一种生产、消费、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式,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和个体性的“无意识”。而正是这种具有深度力量的“无意识”,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不能忽视的关键方面。
一个行动舞台总是由特定行动情景和该情景下的特定行动者组成。影响舞台效果的这些因素包含三组变量:(1)参与者用以规范他们关系的规则;(2)对这些舞台起作用的世界的状态结构;(3)任一特定的舞台所处的更普遍的共同体结构。本文实际上主要分析的正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舞台的内外结构和基本规则,依此而建构起的“校园防火墙”才能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顺利开展,既勾勒国家、学校和学生这一纵向结构的一体化,又能体现学校内部技术部门、事务部门、教育者群体和受教育者群体这一横向结构的一致性,真正实现“防火墙在心中”的目标。
责任编辑:黄杰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校园防火墙”的实践架构与运行逻辑》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