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摘要:韦氏字典将谣言解释为未经证实、缺少有效依据、公众短时间很难辨别正确与否的闲话传闻或舆论。这个定义大多被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所采纳。
关键词:微博;谣言
一、谣言的定义及传播模型
韦氏字典将谣言解释为未经证实、缺少有效依据、公众短时间很难辨别正确与否的闲话传闻或舆论。这个定义大多被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所采纳。不同的学者对谣言给出了内容大致相近的定义,但是其特点在于,谣言没有真假之分,是未经证实的,缺乏根据的。而在我国相关法律上规定的散布谣言一类则属于“虚假”内容,而非“未证实”内容。
谣言的模型一般是通过仿真模拟技术等数学方法进行,D-K模型将受众分成了3种类型通过他们的在一马尔科夫链的连续时间转移概率来刻画,元胞模型通过将代表个体的二维网格单元表示的不同颜色来区分受众,并受不同的传播因素来影响。Zanette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谣言传播的模型中,采用SIR模型研究了谣言在小世界网络的传播在小世界网络建立谣言传播模型。Moreno等人又在无标度网络上建立了谣言的传播,把由计算机仿真和通过随机分析进行比较。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是根据事件的性质而产生,一般是出现在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之后,人们对事件的迅速重视和关注使得谣言极易产生于爆发。2.发生频率高。3.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在网络环境中更为突出。相比于传统谣言的口头传播特性,互联网在给其用户以及时、便捷的信息的同时,也使得谣言能以相似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并造成大范围影响。4.传播的途径难以追踪。首先是平台上发布者的个人信息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其次发布者发布的信息并不一定是他原创的,而且不同用户的关系网络交错复杂,谣言传播的源头也可能不止一处。5.网络谣言的渠道丰富。由于网络平台上的媒介众多,博客、微博、论坛、贴吧、微信等众多社交平台都可以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渠道,而且可以跨越平台进行反复性的传播,使得谣言的流行此消彼长。如果用户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社会化媒体,那么很有可能成为跨平台的传播者,而且以一种用户可以接受的渠道传播。6.谣言传播的互动性。这是由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对信息加入个人的理解与看法,这通常会改变信息的原貌,使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变得不确定。
三、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一)造谣者别有用心
由于经济的迅速的发展,相应的社会问题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人利用相关群体缺乏舆论宣泄的通道进行造谣,对消息进行夸张、煽动。
(二)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与从众心理
我国的社会一方面存在着教育水平、认知的差异,人们的网络素养也需要加强。根据本问卷的调查,只有不到四成的人在转发微博时会一直考虑其真实性。二成的人会根据权威与否进行听信。而三成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对谣言的辨识能力極为有限甚至几乎没有。对于相应权威的信任程度,是由官方微博、国外新闻媒体、国内新闻媒体、专家、亲朋好友、明星、一般微博用户依次递减。而几乎所有的人会结合个人经验对微博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只有一般的人会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出结果的真实性。对另一方面,谣言信息与正确的观点的传播数量,影响能力相差很大,往往真理淹没在谣言的海洋之中。比如那种子虚乌有的贪官被举报的事情,往往就会有很多网民义愤填膺的出来进行转发和评论。有将近六成的人认为,部分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堵塞是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网络媒介信息推送把关不强
一些新媒体的平台,往往用一些吸引眼球的事件来吸引大众,然而这一切信息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一个平台越是开放与自由,其中充斥谣言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将近七成的调查者认为正是新媒体的这种开放自由促使了谣言的迅速滋生与蔓延。如果缺乏信息推送的监管,那么很难抑制住不良信息的泛滥传递。
(四)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有四成人意识到了对于谣言传播处理方面的法律薄弱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处理传播谣言问题上只是简单的进行了拘留几人和罚款的措施,并不能真正的震慑造谣者。而且一旦公民受到的谣言攻击,其所利用的法律手段很有限,很难通过网站管理部门去追查到造谣者,很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四、对谣言采取的措施
1.扩大谣言涉及的法律范围,提高传播谣言的量刑力度。2.扩大媒体的信息公开范围,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以控制造谣者的造谣空间。例如及时公布一些突发事件的伤亡人数,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发布的高效,也是对政府提高行政职能的一种督促。3.对相关部门进行整合与协调,通过合并相似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落实责任与监管。4.强化对网络政治谣言监测的技术措施。利用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网上政治谣言进行跟踪,也是警示造谣者的好做法。美国Agence Virtuelle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叫作Rumor Bot(谣言机器人)的软件,该软件可跟踪谣言,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5.实行网络“博客”注册实名制,加强对用户的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这样会增加谣言传播者的使用门槛,使信息的发布者在发布信息之前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份问题。
【参考文献】
[1]宣慧玉,张发.复杂系统仿真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101.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