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网群事件信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4 16: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饨ky总结其基本特征。作为舆情指标体系的基础,为政府正确研判网群事件提供条件。

关键词 网群事件 信息传播 信息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 。网络普及还具有很大上升空间。经济的高速发展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随着网民群体的崛起和网络信息的膨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网络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的重要场所。网群事件有持续增多的态势,而我国对网群事件的研究停留在概念界定和热点挖掘上。本文拟运用博弈论,从主体,信息和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网群事件信息特征,以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

一、网群事件研究的文献分析

(一)对网群事件的早期研究。

网群事件的界定是早期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早期学者对网群事件较为陌生,沿袭了对社会群体事件的看法,定义网群事件为:网民利用网络制造的扰乱社会秩序的集群行为。代表性的人物是杨久华 。学界深入研究网群事件后,认为它具有两面性。代表性的人物是杜骏飞 ,他把网群事件定义为网民针对较有争议性的公共话题的讨论,既有正面效果,也有负面效果。唐斌 进一步认为瞬间爆发,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现象严重,诉求内容隐秘性是网群事件爆发的四个突出特征。葛琳 认为主流媒体的失语或片面报道是网群事件形成的重要原因。彭知辉 提出应对网群事件需要依靠网络管理。葛琳 认为意见领袖起关键作用。

(二)基于热点挖掘的计算机研究。

TND话题发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研究网群事件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大量改进的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是,黄敏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和算法挖掘网络舆情热点 。殷风景通过改进聚类算法发现热点话题 。杨频提出了文本观点倾向度的定量计算方法 。通过舆情热点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是计算机研究的重点。

文献分析表明,目前对于网群事件的研究停留在概念界定和热点挖掘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网群事件主体特征

网群事件主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信息发布者,第二是网络搬运工,第三是意见领袖,第四是网民小群体。四者功能各不相同:

(一)网群事件信息发布者引导事件方向。

信息发布者的帖子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载体,蕴藏了发布者的真实意图,集中体现其情感倾向。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对网群事件的认识受信息发布者的情感倾向的控制 。通过对近年来网群事件的分析显示:90%的网群事件与发帖人最初的情感倾向正相关。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帖子能够带给网民心理上巨大落差,更易引发网群事件。

(二)网络搬运工作用明显。

研究表明:网络搬运遵从梅特卡夫法则:随着搬运工数量的增加,网络效应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因此网络搬运工能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网群事件信息,导致网群事件形成。80%网群事件的帖子首先出现在地方性论坛,是依靠网络搬运工才得以传播的。因此没有网络搬运工,网群事件将大大较少。

(三)意见领袖起领导作用。

网络社会 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信息获取和交换的主要场所。意见领袖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在网络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面对共同的话题,意见领袖能够通过阐述个人观点左右网民的思想和情感,甚至改变网民对事件的根本看法。

(四)网群事件主体的小群体特征明显。

在网络社会中,某一观点局限在固定的小群体中,而不传播于整个网络。对网络社会的研究又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持有相似观点的群体的期望值是—个相对稳定的值 。因此网群事件的发生呈现出群体性,是不同群体之间观点的交锋和融合。

三、网群事件的信息特征

(一)信息内容带有公共特征。

针对我国网群事件的研究表明,目前三公和腐败事件更易引发网群事件。根据IRI监测的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话题中,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公共领域,民生诉求、涉警涉法、贪污渎职占比分别是18.4%、17.1%、15.9%,达到了一半。因此早期研判网群事件的标准是看与公共领域的相关性。

(二)信息载体扮演重要角色。

网络信息的不确定和非对称性,导致信息载体的重要性凸显。不同的信息媒介作用不同。即时通信工具的信息由于多为转发,连续性不强,内容真假难辨,因而缺乏传播的动力,只能引起小范围的讨论。网络论坛最大的特征在于原创性,可信度较高,能够引发网民讨论的兴趣,再通过网络效应,更易酿成网群事件。微博的信息呈纸片化,内容多为实地转发,可信度很高,因而可以后来居上,成为了网群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场所。随着三G时代的到来,借助手机等工具,网群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实时性更强,可信度更高,传播更快,将会成为网群事件新的发源地。

(三)争议性标题起关键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负面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关注度。带有很大争议性的话题极容易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讨论。研究表明,能够引起人们大规模讨论的帖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带有明显的矛盾点。例如“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在这个“炫富”的时代本身并不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微博认证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这个标题也不容易引起关注。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突然变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网民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

(四)回复浏览比是重要信号。

目前网络是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上信息的绝对丰富和相对贫乏给网民带来了困扰。网民出于自身浏览习惯,会有意识地过滤掉大量的无关信息。以计算浏览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统计方法,不能很好地表明网群事件正在发生。IRI监测数据显示,80%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帖子,博文的回复浏览比在8%以下 。因此我认为回复浏览比超过8%的信息更值得关注。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回复表明这个帖子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而这正是网群事件的先兆。

(五)上升为公共事件标志着网群事件的形成。

蘑菇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只有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引起广泛关注。前面已经提过话题公共性是它成为网群事件的重要条件。因此当人们的注意视线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把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的讨论上升为对公共话题的讨论时,它才会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一时期,大家所讨论的是共同所关心的抽象的公共话题,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四、网群事件的过程特征

(一)新的事实性的证据的出现把事情推向高潮。

网群事件和一般事件一样,具有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新的信息更容易影响网群事件的发展方向。以周久耕事件为例,起因是他要求严查那些降价销售的房产商的言论引发民众不满。网民围绕房价问题展开大量讨论,网群事件已初步形成。之后不断爆出惊人消息,例如周的弟弟是开发商,他戴的表值几十万,开的是凯迪拉克等,这些事实性的证据推动网群事件呈波浪型发展。

(二)政府应对不力导致事情一波三折。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网群事件的处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妥当的处理,容易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管理的担忧,甚至影响网民对网群事件的根本看法。

五、案例分析

下面以淘宝事件为例,运用以上理论分析可得:事情的起因是淘宝商城仓促发布新规,要求大幅度的高技术服务年费和违约保证金数额。淘宝仓促发布新规和中小卖家群体利益受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矛盾。中小卖家选择了语音聊天室作为反击的手段,在持续不断的交流中人们对自己利益受损的忧虑慢慢转化为对淘宝的愤怒,自此它演变成了公共事件。这也标志着网群事件基本形成。网络领袖号召合法反击的观点最终促成了“反淘宝联盟”,把整个网群事件推向了高潮。最终在政府的干预下以淘宝失败结束。由此可知,以上总结出的网群事件的信息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很好地解释网群事件。

六、总结

本文通过从主体、信息和过程三个维度,对网群事件源信息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网群事件的基本特征。这些对于网群事件演化规律的研究和网群事件的研判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对于网群事件研判缺少量化工具,对于与网群事件息息相关的网络环境缺少研究,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注释:

CNNIC 发布“第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 - 07 - 19.

杨久华.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5-80.

杜骏飞. 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 网络传播研究, 2009( 07)

唐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葛琳.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新闻爱好者.2008(9):20-21

彭知辉.龚心斌.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1):106—109

黄敏.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舆情热点挖掘计算机仿真.2011(09)

殷风景.面向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话题发现技术研究.

杨频,李涛.赵奎.一种网络舆情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03)

丁俊杰,张树庭. 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03).

.(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

Wu F.Social structure and opinion formation.HP

喻国明.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人民论坛.2010(04)

推荐访问:特征 事件 分析 信息

本文标题:网群事件信息特征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4/27117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网群事件信息特征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