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边城》我这样教

发布时间:2023-07-05 08:30:08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这,无疑和学生的情商培养对接。所以,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商教育,显然是必要的。本文将就此进行阐释。

关键词:情商;情感;品读;感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22-01

1.看教材

旧教材中,《边城》选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单元说明强调: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新教材中,《边城》为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说明强调: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足见,单元学习的重点有所变化,新教材《边城》所在单元更注重小说主题的把握、对文本的多元深度解读。而熟悉情节、把握主题,其实本身就是让学生在沈从文先生的字里行间中体味湘西独有的淳朴的风物人情,在这种熏染当中走近湘西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灵世界,从而与之共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小说的主题——作者在倾尽全力地描绘营造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一种东西——善与美的理想世界,健康、本真、淳朴、无邪的人性。

2.文本特点

旧教材中节选的是《边城》13至15章。理解翠翠等人的形象、通过作者细腻的语言把握翠翠心理是重点。

新教材节选的是《边城》第3至6章。在节选的4个章节中,风物人情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折射出来的人情、人性美应该是重点。

那么,就要在教学重点的落实中,用细腻的情感去还原文本、深味文本,去和作者进行一次灵魂的对接,真实地不带杂念地走进湘西画卷,仿佛自己就是文中人物、仿佛翠翠就是身边姐妹,从而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真实的纯粹的魅力,在完成一次愉快的精神体验的同时洗礼现代社会下日渐变得焦灼的自我灵魂。也顺带潜移默化地进行自己的情商培养。

沈从文的小说很富有诗意,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的特点不同(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不那样有章法,情节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他的特点正是以意境见长的。而事实上,作者所极力勾勒的湘西风情、丰富的人物心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理解这种诗意的意境也是文章的一个难点。既然有距离,我们就要通过优美的真实的湘西图片、资料、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预设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湘西的热情,从而在师生共同研读文本中释放这种热情,玩味诗意的文字,走进诗意的湘西,走进那个与我们有着太大时间跨度的古老神秘的而又让人有着天然亲近的圣地湘西。

3.教學目标和重难点

综上,我设置了我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2)以鉴赏翠翠形象为一个切入点,弄清人物形象与特定环境的关系,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层层深入阅读文本,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作品中描绘的人情、人性美。培养健康淳朴的品性。

教学重点:

(1)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2)知人论世,把握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深入地品读作者所营造的"诗意"的湘西,品读语言。

4.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同时为体现新课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理论,本课在细读鉴赏的基础上,采用自主体悟、教师点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因为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仔细品读、揣摩,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示例和方法导引,让学生反复品味、揣摩语言的妙处。教师仅仅是适时引导、相机点拨,做好组织调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力求在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今天的孩子们的确和《边城》营造的世界是有距离的。不太能读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对作者的语言吃不透。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湘西特有的民俗风情,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人性美,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至关重要。学生对沈从文的生平、思想、经历的查阅或了解,更准确地帮助理解作者写作《边城》的意图。文本量大,学生对课文不熟悉。这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将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问题教学。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5.教学概况

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知人论世,把握本文的主题。深入地解读作者所营造的"诗意"的湘西,品读语言。第二课时,观看电影《边城》,写读后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可以是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其它同学评点交流;或者写成课题报告进行交流展示。

第一课时如前所说,学生和《边城》是有距离的。为了拉近学生和《边城》的距离,我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贯穿课堂始终的线索,让学生寻找优美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段落,捕捉关键词语、句子,品读作者诗意的语言,和学生一起还原那个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在这个基础上以翠翠的形象为一个点,分析研读,明确:翠翠,那个淳朴善良、自然清纯、沈从文笔下"美"的化身的女孩子,那厚道善良的爷爷、那幽默而心思细腻的汉子二老、那里的每一个善良朴实的人,他们善良淳朴的背后,是那个养育了这一方人的独有的美丽的桃花源般的湘西。是湘西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力量,孕育了滋养了丰富了他们,给了他们美好的性灵。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湘西特有的民俗风情,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人性美,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思考作者为何要创造这样一个湘西世界。最后,水到渠成地补充沈从文的生平、思想、经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写作《边城》的意图。具体教学流程将在我的另外一篇论文(《边城》我这样教(其二)——也谈学生的情商培养)中单独呈现。

6.课后小记

本节课获2011年兰州市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不敢说课堂上对学生的情商进行了怎样的培养,但学生的确是在用心走进文本,在生生、生本、师生对话中进行了很好的情感熏陶,并能将这种个人真实的体悟主动与老师同学分享。一课一得,足矣。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在学生充分预习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始终围绕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展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探究本文的主旨。学生始终能沉下心来静静解读"诗意"的湘西,仔细品读语言,小组生成很不错。学生全部参与教学活动,有近30位学生积极踊跃举手回答、相互补充回答问题,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学生情之所系,情之所至,是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在文本探寻中自己主动思考自愿作答的,他们与文本进行了很好的磨合,展现了他们出色的情商。在教学中关注情商,渗透情商培养,是孩子们给我的最大启发。

推荐访问:边城

本文标题:《边城》我这样教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5/27129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边城》我这样教》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