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建设思路与成效

发布时间:2023-07-06 11:18: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全面建设教学团队、课证融通、教材、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教学方式、授课视频、拓展资源、课程网站等,建设成效显著,使用效果突出。

【关键词】课程;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专项任务,它涉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材建设、教学手段革新、教育理念转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建设团队认真研读了“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针对“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建设目标的要求,深入开展调研,吸收校内外专家以及应、往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2]。

1 建设思路

以创新“深度融合、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抓手,以学院“多元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承建的江苏省高校食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吸收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与生物技术类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教学活动,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而展开,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活动方案设计来体现,通过能力训练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与岗位证书的融通,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3]。

2 建设成效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经过三年的建设,建成了25门优质课程,6个教学资源库。其中2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3门达到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省级精品课程标准,14门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

2.1 多渠道培养,打造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一种特殊要求,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近三年,各课程团队先后去美国哈特兰德社区学院、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台湾环球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进行学习及职业资格培训,共计22人次,参加国家(或省)培训项目12人次,这些培训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打造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职业技能过硬、结构合理、规模适当,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2.2 课证融通,搭建专业课程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桥梁

各课程团队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认真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解剖分析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以行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反复推敲论证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进行有效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如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实施免考,采用学生学习过的三门课程《基础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和《医药学基础》成绩的平均分作为理论成绩,如果达到60分则视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理论成绩合格,不到60分则不能报考;同时《基础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和《医药学基础》三门课程的实验部分也与药物检验工技能鉴定的操作部分紧密融合,切实做到“课证融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证融通课程建设见表1。

表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证融通课程建设一览表

2.3 校企合作,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材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各课程团队经常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开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就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课程主讲教师进企业锻炼、邀请行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不断学习交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材。教材注重吸收反映职业岗位(群)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新工艺,并融入企业实际案例。按实际工作过程编排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一致。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需出版两本工学结合教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超额完成了任务,出版了《生物化学》、《啤酒生产技术》、《酒精生产技术》等共8本教材,同时根据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特殊的生源类型,课程团队还编写了一批适应我院学生实际水平的校本教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教材受到了校内外专家、同行院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云南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使用了黄亚东教授主编的《啤酒生产技术》教材,一致认为该教材是工学结合的典型教材,强调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因微而大,建成多元立体课程网络资源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团队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了数目不等的微课,形成因微而大的优势[4]。各课程团队积极依靠集体智慧,依托建设的微课、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图片库等,群策群力共建了满足新型教学需求的多元立体课程网络资源。2014年我院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像以前那样带大量的教学资料进班级授课,可以直接进入课程网站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络平台享受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服务,并可按照自身的认知情况、掌握程度对学习进行自主安排,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线布置作业,设置作业完成截至时间,学生在线完成作业并提交,教师在网上实现作业的批阅,还可以在线答疑。《啤酒生产技术》、《生物制药工艺》、《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课程网站访问数均已超过1000人次,学生进入课程网站学习的热情高,与任课教师作业互动频繁。

2.5 检阅展示,促进青年教师在学习、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教师是学校之本,教学是教师之本,而讲课则是教学之本。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学竞赛是全面展示、培养和提高这一素质的最有效的形式。近三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组织课程团队参加各项教学竞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和院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各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优秀毕业项目指导,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3 前景与展望

(1)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课程建设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如何保持课程团队高涨的建设热情,不断更新课程资源,积极的运用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教学,是各课程团队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所建课程的示范辐射力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示范、辐射,带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各种研讨班,或借助“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平台,积极推广课程建设经验,使更多的教师、学生从中受益。

(3)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建设的课程《啤酒生产技术》和《生物化学》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与国外相关课程缺乏交流,国际影响力不够。因此,一方面,应继续为教师创造机会,增强与国外同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打造双语网络课程,与国际接轨,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路秋丽,孙华,田雨,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实践探索,2010,4:49-54.

[2]刘志军.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7,1,4:3-12.

[3]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化[J].教育研究,2009,1:74-79.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责任编辑:杨玉洁]

推荐访问:生物技术 成效 课程建设 思路 专业

本文标题: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建设思路与成效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6/27171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课程建设思路与成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