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

发布时间:2023-07-06 14:30:08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提出了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并辅之以区位商的衡量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内部同一产业存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剖析了同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产业同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结论。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同构;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4创新版-0060-04

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一般来说,区域产业同构是指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趋同现象,特别是工业结构中存在的趋同现象。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同时产业同构现象也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众多专家和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同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如唐立国把研究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城市,分析得出各城市之间的二次产业内部的结构相似系数都在0.9以上,认为二次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相当严重,对经济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陈建军把研究推进到更细分化的产业分类层面,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有所下降,并认为产业同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长三角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邱风等(2005)认为随着产业的细分和时间的推移,长三角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趋于下降,是市场力量促使该地区产业互补推进的结果,并从产品层次的角度来分析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讨论不断,但是如何从具体分析产业同构产生的成因出发来全面梳理和评价产业同构问题,依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实证分析

(一)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度量方法,可以用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两两比较,也可以以全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各区域与全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相似系数等于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等于O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从动态来看,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上升则产业结构趋同,如果相似系数趋于下降,则产业结构趋异。

本文的结构相似系数是通过产值来计算的。通过计算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上海、江苏、浙江两两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并采用时间序列来反映长三角产业同构的变化趋势,如表1。从横向比较来看,江苏同浙江的结构相似系数最高,江苏同上海次之、上海同浙江的最低;1988年—2005年江苏同浙江的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9以上,上海同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从O.92下降到0.8左右,上海同浙江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86下降到0.7以下,说明江苏同浙江起初的结构相似程度就最高,产业结构最相似;江苏同上海的次之,上海同浙江的最低。从时间序列来看,江苏同浙江、上海同浙江、上海同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的。从计算得出的结构相似系数看,1988年—1989年上海同浙江、上海同江苏、浙江同江苏在这连续两年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86、0.92、0.97,这两年几乎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程度最高的两年,且结构相似系数几乎没变。1990—1995年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动最大,从走势看,相似系数经历了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变化;上海同浙江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86下降到0.72再上升到0.79;上海同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9下降到0.81再回升到0.85;浙江同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97下降到0.95再略微回升到O.95。1996年—2000年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为稳定,略有起伏。区别主要在浙江和江苏之间,尽管浙江和江苏间的相似系数还是在0.9以上,但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结构相似系数的走势开始拉开,在这一阶段江苏同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可以说是平稳发展。2001年—2005年这一阶段江苏、浙江同上海的结构相似系数均处于下降趋势;江苏同上海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84逐渐下降到0.82,浙江同上海的结构相似系数从0.7一直下降到0.67,而浙江同江苏的结构相似系数仍然处于O.9以上,发展较为平稳。

表1 浙江、上海、江苏工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资料来源:1988年—1994年参考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2)的数据。1995年—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中的工业统计数据,作者根据结构相似计算公式计算而来。

(二)产业同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在研究产业同构问题中结构相似系数的不足。邱风等(2005)认为产业结构的相似研究必须深入到产品层次才具有说服力。结构相似系数可用来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但判断并不充分,也无实际意义,因为结构相似系数仅反映工业结构相似性的综合特征,不可能指出具体行业和产品的趋同情况,从而缺乏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因此,本文除了计算结构相似系数来说明产业同构问题之外,还辅助于区位商这一指标。因为区位商是考察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相似系数不足。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区域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该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区位商越大,则该区域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该区域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低。

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水平分工。有些行业如纺织业、化工以及医药制造业等的产业链在长三角内部是比较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配套极为密切。上海、江苏、浙江在这些完整的产业链中有时仅仅从事的是完整产业链中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从二次产业分类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各地区均从事的是相同的产业,因此仅计算结构相似系数会比实际的偏高。从表1中来看似乎长三角二省一市的确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一般认为江苏同浙江的同构现象比较严重、江苏与上海次之、上海与浙江的最低。事实上,即使两地的相同行业还是有所分工,如表2所示,一般认为江苏同浙江的纺织业同构比较严重,结构相似系数高达O.92,但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两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纺织业这个大类里面,江苏的强项毛纺织和麻纺织,2005年江苏毛纺织和麻纺织区位商分别为2.73和1.42,而浙江则侧重丝绢纺织、棉及化纤纺织、纺织制成品制造,区位商分别达6.77、1.94、2.36。相

同产业内部有所分工,同样在化学工业、医药制造、橡胶制品业等行业中得到体现。一般认为在长三角地区的化学工业在上海同浙江两地相似程度最严重,结构相似系数为0.97,上海偏重于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区位商分别为2.19、1.44;而浙江在各环节中优势不明显,江苏则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合成材料制造的区位商分别为1.57、3.1、2.29,在这些环节中具有优势。从表2中得出上海同江苏在医药制造、橡胶制品业相似程度最严重,结构相似系数均为0.98。但就医药制造业来说,上海偏重于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区位商分别为1.44和1.22。但江苏在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中并没有优势,区位商为0.57。在橡胶制品业上看,上海同江苏的区别更明显,上海同江苏在再生橡胶制造中的区位商分别为0.11和2.27,在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中的区位商分别为2.1和0.89,说明上海偏重于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而江苏偏重于再生橡胶制造。

资料来源:国研网中2005年的工业统计数据,作者根据结构相似系数的公式计算。

上海、江苏、浙江均利用当地资源、人才、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自发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分工浪潮中,最终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长三角产业趋同的确存在,但从产业内部存在水平分工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对长三角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么严重。

二、长三角产业同构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但产业同构对于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却似乎并不明朗。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区域间产业同构一直被认为是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后果。而实际上,长三角的产业同构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是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政府的体制障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有关。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制约因素都相当类似,由此决定各地政府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必然会有相同或类似的选择。因为客观地说,只有选择吻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和要素结构的发展战略,才是理性的。

2.长三角内部产业结构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大,这是因为,处于近似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其供给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资源结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因此,在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长三角内部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上海比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但如果考虑到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那么,总体而言,两省一市的经济规模大体一致。由于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而形成相近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必然会导致相似的产业结构。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凭借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向其转移和集中,长三角在承接外来企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地区投资环境的高度“匀质化”,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一定会集中于这一地区的某一省或者某一市,而是因人因事分布于资源结构和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相关地区,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地区的“产业同构”。

4.长三角产业同构的变化趋势与近年来长三角内部存在的产业转移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长三角内部区域由于各地区的战略目标、支柱产业、劳动力以及资源等成本的变化,内部之间存在产业转移而影响长三角二省一市产业同构的趋势。如上海致力于发展国际型大都市,努力建设金融服务、港口、交通信息为一体的服务型城市,把电子信息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同时上海的劳动力成本较江苏、浙江相对要高,有些制造业在上海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这些变化促使上海在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的过程中将部分制造业陆续地向江苏、浙江转移,从而加剧了江苏同浙江的产业同构现象。从这点也能解释表l所示的2001年—2005年这两地的结构相似系数仍然处于0.9以上,没有明显下降,而浙江、江苏同上海的结构相似系数却有下降趋势的原因。

5.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利益代表,往往采取各种非经济手段来干涉市场,在选择建设项目时更看重利润的高低,很少考虑是否与本地实际情况和区域分工相联系,短期利益高于长期利益。近几年,外商投资对长三角投资的步伐加快,各地方政府考虑本地经济利益,争相提高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降低准入标准。同一个公司或企业往往因用地规模、优惠待遇的享受期限,为追求连续享受不同区域的优惠政策,而投资于不同地区生产同一领域的产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剧产业同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结语

建立在现有产业分类的统计信息分析基础上的所谓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有其必然性和正面意义。从计算结构相似系数得出产业同构严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即使从事同一行业的两地区也有所分工,这种分工是根据该地区的区位优势而自然形成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片面地认为这种同构现象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的结果还有待探讨。当然不能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长三角经济在转轨中出现的制度层面的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是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不仅是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在空间上的结合,而更应该从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消除地方政府的行政壁垒入手,不仅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更要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发挥各地区经济的优势,促进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没有必要将产业同构作为一个问题,两省一市有意识采取一种“错位”或者“趋异”的产业。而更应该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演进规律来推进长三角整体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2]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

[3]邱风等.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4).

[5]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丁志国)

作者简介:赵连阁(1966—),男,辽宁新宾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经济等。

推荐访问:同构 产业

本文标题: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6/27181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