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06 14:42: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弹性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几个方法对“八五”时期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实证研究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中,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合理的标志。两者的关系通常是由市场进行调节的,但是市场调节往往具有局限性,政府需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状况对制定合理的产业、就业政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实证研究,可以理清两者不协调的原因所在,对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直接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它是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1。结构偏离度为正,为产业中就业人口份额小于增加值份额时的结构偏差;结构偏离度为负,为产业就业人口份额大于增加值份额时的结构偏差;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越平衡。图1为1991-2007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演变情况。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偏离度绝对值呈扩大趋势,从1991年的0.54上升为2007年的0.71,表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增加值结构的转换,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存在着结构性障碍。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部分大于1,偏离度由1991年的1.27升为1992年的1.55,然后降到1996年的1.17,又升为2000年的1.59,最后降为2007年的1.14,但偏离度依然较大,第二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下降幅度较大,由1991年的1.15下降为2007年的0.27,下降了0.88。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滞后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原因为第三产业用人机制灵活,进入门槛低,吸纳第一、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能力强,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最重要的部门。但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很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1.河南省各产业增长对就业的弹性分析

产业GDP增长引起的产业就业增长量大小,一般用就业弹性指标来测度。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产业就业数量变化率/产业GDP变化率

就业弹性大于零时,弹性越大,产业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越大;就业弹性小于零时,产业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有两种海绵效应特征:一种是产业GDP为正增长,就业为负增长,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另一种为产业GDP为负增长,就业为正增长,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就对就业的吸入效应越大。图2为河南省1992-2007年的就业弹性演变情况。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在1993—1995、2001—2002、2004—2007年为负值,原因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量减少而其创造的产值并没有减少,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原因应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也见了成效。但1999、2000年的就业弹性为较大的正值,分别为2.52、2.29,这期间第一产业GDP的增长率很大程度上低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原因为由于经济波动,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大批流动劳动力首先被排斥回第一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基本都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有吸纳的能力,1998、1999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为负值,这与第一产业该时期就业弹性为正值相照应。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基本为正值,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进入门槛较低,第三产业能够很好的吸纳剩余劳动力,但就目前河南省情况来看,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由于第三产业还相对落后,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未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从第一个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56个单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24个单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22个单位。可见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的增加对产量的增加效果不明显,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第一产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有着更明显的作用。

由第二个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单位;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3.0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变化对第二产业的产值影响最小,大小为0.83。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第二产业发展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对第二产业的发展的影响,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未能未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还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51个单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2.23个单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个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18个单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较大。

三、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给予以下三个建议和实施措施:

1.增强第一产业内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对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有着很大的下降空间,一方面要在资金、技术、政策和教育培训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第一产业就业。另一方面需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价值链,增加就业岗位。

2.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巩固第二产业在河南省的支柱地位。在推动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内部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中小企业进入成本相对低,就业制度灵活,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优势。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这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步伐,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河南省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鼓励中小企业、个体等进入第三产业,,并给予税收、金融政策的的扶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帧:《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

[2]程名望 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经济学家.2007

[3]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

[4]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

[5]师博 秦放鸣:《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3

[6]张车伟 蔡 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

推荐访问:河南省 产业结构 结构 就业 实证研究

本文标题: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6/27181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