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3-07-06 17: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迫切问题,本文以盘锦市为例,通过运用《2011年盘锦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盘锦市5年来的转型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阐述了盘锦市协同推进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为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空间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0;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49-04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无论在世界还是在我国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严峻形势下,这一问题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尽管我国的多座资源型城市在转型问题上已做了诸多的实践和探索,但在操作层面上仍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性。

盘锦市是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所在地,因油而建,缘油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主的盘锦经济,呈现出国民经济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城市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经济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国有大中型企业以矿产资源利用为依托的特点。随着油气产量在1995年达到1553万吨的最大峰值后,呈现出逐年持续递减的趋势,目前,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1000万吨左右。从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城市发展开始面临资源型产业衰退,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发展空间和后劲益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一、盘锦市转型发展的实证分析

2007年6月,盘锦市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本文运用《2011年盘锦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对盘锦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经济效益指标、产业结构现状、就业结构及现状、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收支等各项指标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

表1城市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1.城市经济效益。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百元总产值实现利税、工业总用电量增幅作为衡量城市经济效益的指标,比照主要年份的油气开采量,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见表1),盘锦市地区经济生产能力并没有因矿产资源产量的减少而衰减,虽然2011年原油和天然气产量较2000年分别减少28.6%和37.5%,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实现了251%的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地区经济所产生的效益也显现出高于石油高产期的趋势,表明社会生产的投资重点已经开始转向资源型产业以外的领域,城市经济结构的综合化程度明显提高。

2.产业结构状况。通过对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末期的产业构成可以发现(见表2),油气采掘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从“九五”末期的56%下降至12%;主要非油接续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十年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加工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塑料新材料和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工业总值中比例的提高,表明盘锦市的资源型产业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城市产业结构转向高级化,资源型城市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经济综合化发展程度低的状况正在改善。

表2 “九五”、“十五”、“十一五”末期主要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单位:%

3.就业状况。资源型城市畸重的产业结构使大量就业人口集中于资源开发、加工与经营企业。一般认为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15%-30%之间,但这一点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在盘锦市的就业结构上(见表3),2011年盘锦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已经降至12.37%,显著低于产业人口比例的下线。2008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以内;“十一五”末期,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接近40%,高出第二产业6个百分点,表明盘锦市的油气开采虽然逐步进入中后期,但社会就业结构的矛盾却并不突出。

表32008-2011年全社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单位:%

4.固定资产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建设投资重点来看(见表4),2008年以来,盘锦市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85%左右,是“十五”期末的10倍多,民营资本占比的大幅提高,表明盘锦市招商引资环境日趋成熟,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提高。自2009年开始,新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持续超过扩建项目,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共同佐证了盘锦市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状况的改变。

表42008-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

5.财政收支状况。由于资源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资源型城市始终保有特殊的财政体制,财政实力相对薄弱。通过对比2008-2011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可以发现(见表5),虽然存在原油产量递减、油价波动大等不利因素,但盘锦市的城市财力仍实现了高速增长。教育、社保、就业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增大情况下,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极大地增强了地方政府在第二次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能力;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更表明了盘锦市在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上的魄力和决心。

表52008-2011年财政收支情况单位:%

二、盘锦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一直是转型问题研究的重点。虽然,我国的多座资源型城市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多数是将转型的重点放在产业转型、环境治理等某一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脆弱性。盘锦的转型实践在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协同推进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转型,进行了新的路径探索。

1.空间转型。资源型城市受特殊发展特征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多呈现分散布局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且存在明显的二元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盘锦市是典型的“因油建城”,城市内部布局分散,中心城区间距离相差较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城乡分布混乱,依托行政区划内8个独立矿区而形成的小城镇和街道,规模大小不一,区域间功能联系薄弱。因此,空间优化成为盘锦市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成功转型的前提。

盘锦市充分利用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和“渤海翼”重要交通节点的地缘优势,和118公里海岸线、大辽河、辽河入海口的地域优势,沿海、沿河重构城市发展空间,通过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相结合的辐射性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内聚力和外向度。在空间布局上,依托“三横三纵”的公路网架构,纵向贯通城市南北,以向海大道、305国道为轴线,拓展完善辽东湾新区、大洼县城、兴隆台区、双台子区、盘山县城五点城市组团,形成同城一体的带状城市结构;横向连通城乡路网,强化城区和产业的点、轴辐射能力。在空间拓展上,以盘锦港亿吨港口建设为牵引,在实施118公里海岸线全域开发,实现域内生产要素由内陆向沿海富集的同时,依托疏港铁路、沈盘铁路建设形成海铁联运路网,实现与沈西工业走廊的紧密相连,有效地接受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经济辐射;辽河特大桥建成后,与营口市的同城化,更近距离弥补了盘锦市的空运不足。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在缩短域内与城际间距离的同时,为盘锦市提供了资源互通的媒介,增强了域内经济辐射能力、流通承载能力和域外区位聚合能力,使其获得了转型发展的动力。

由辽东湾新区、118公里海岸线、向海大道、重点产业园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轴、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和港口、铁路、海岸线组成的V字形开放格局,为盘锦推进全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践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提供了可能。

2.经济转型。受资源性产业经济发展影响,盘锦市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大二产,小三产;大重工,小轻工;大国有,小民营”,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随着原油产量进入千万吨稳产期,脱资源化成为盘锦市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成功转型的基础。

针对资源性产业衰退所引起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沉淀成本普遍偏高的特点,盘锦市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油气资源为依托,将石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石化及精细化工全产业链开发,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围绕油气上下游产业衔接,发展烯烃、芳烃等基本有机化工业,重点发展聚烯烃、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特种沥青、化学中间体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石化深加工产品,通过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在阶梯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发挥整个产业群体的集约化生产效应,从而逐步摆脱对本地资源的单纯依赖,提高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弹性。与此同时,下游中小型企业和大量配套服务企业的聚集,也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2012年盘锦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率先成为辽宁省超千亿产业集群,辽河油田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也已下降至27.1%。

多元化产业互补互利,是分散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风险,实现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盘锦市逐步建立了以石化及精细化工、塑料新材料、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工业产业集群,并于2009年实现了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对油气采掘业的超越,形成了油产业和非油产业新的产业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由简单化、低级化转向合理化、高级化。联成化学等重大工业项目的落地,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间的梯度分工和区域间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了域内生产力的扩散和辐射能力,以及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

3.社会转型。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单一的、嵌入式的、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化模式,在催生出高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域内地企经济、城乡经济关联程度孱弱的二元形态。“全能式”企业体制下的辽河油田,在城市功能上与盘锦市发生的混淆,不仅人为地割裂了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还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再城市化成为盘锦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

为有效解决资源型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等问题,盘锦市以生产、科研、物流、金融、商贸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生长点和辐射源,进行城市功能的分工、合作与互补,提升城市自身的现代化能力,带动整个区域的现代化进程。2008年以来,不仅第三产业增加值持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处于全省最低水平。与此同时,面对嵌入式资源开发造成的城乡发展时空错位的实际,盘锦市充分利用省城乡统筹发展试点的政策优势,统筹城乡生产要素、生产力配置,在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力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差异化布局产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依托城市带和产业带,建设中心镇和特色旅游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发展的梯度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5年财政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了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为确保中心城区与农村腹地之间的相互依托和共同发展,盘锦市结合盘山、大洼两县不同的农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间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保障了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重组和流动。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一项涉及空间、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不仅需要统筹结构、质量、速度、效率之间的关系,更要兼顾政策、时机、时序的运用。盘锦市在油气开采的成熟阶段实施城市转型,增强了转型发展的可控性;综合运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型城市转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三个国家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辽东湾新区综合改革试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三个省级战略,提升了转型发展的可操作性;以空间转型为前提,支撑经济和社会转型;以经济转型为基础,带动空间和社会转型;以社会转型为根本,实现空间和经济转型,探索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若菊,王士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城市联盟制度探索——以大庆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9).

[3]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

[4]石红红,吴伟.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效果比较研究—基于辽宁省资源型城市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

[5]贾晓晴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探讨——以盘锦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穴1?雪.

[6]张刚,王学昆.困境与对策: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9).

[7]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8]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责任编辑宫秀芬

[作者简介]张羽(1985- ),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

推荐访问:转型 路径 选择 城市 发展

本文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6/27189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