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06 17:12: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得出江苏省区域发展不协调,苏南中心,苏中、苏北外围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政策意见,旨在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实现整体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心—外围;均衡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引言

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但是伴随着总量的高速发展的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明显。已经形成了东部产业中心、中西部外围的局面。作为东部省份的江苏省经济总量常年居国内三甲,经济体量很大、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江苏省内部存在着极大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了苏南中心,苏中、苏北外围的现状。

二、数据分析

1.改革开放之前的形势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可以看出,早在1978年时,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苏南的第二产业就占有江苏的62.86%、第三产业占有江苏的48.79。如此之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比例说明苏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占有了江苏省的主要产业经济,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提供了大量的非农业的经济产出。从三大产业的比例看,苏南的比例为19.62:63.32:17.05,第一产业比例已经小于20%,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之前苏南的产业经济已经较苏中苏北优化,进入了工业化社会时期,在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经济上较于苏北苏中有较大的优势。所以苏南在GDP上占有47.98,几乎是半壁江山。

苏中的GDP体量占江苏省的22.96%,在这一时期是三大区域中最低的,各产业值的贡献也是最低的,还低于苏北地区。三大产业的比例为44.41:37.63:17.96,第一产业占有主导地位,相对来说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时期,产业经济发展较之于苏南地区尚有较大差距。

苏北地区的三大产业比例为52.62:32.02:15.36,和苏北地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明显的是更高的第一产业比例和较低的第二、三产业比例,产业结构属于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总结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明显的高于苏中苏北地区。相对于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产业为主的结构,苏南地区的第二产业已超过六成,工业化程度较之于苏中苏北高出很多。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应经初步形成了苏南工业中心,苏中苏北农业外围的局面。

2.当前强化的中心—外围关系

在2009年,苏南地区的GDP比例占全省的比例已经高达60.89%,较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47.98%,上升了12.91%,定基增长比例为26.91%。而苏中地区的GDP比例下降为18.39%,较之于1978年的22.96%,定基下降了19.90%。苏北地区也是下降,由1978年的29.06%,下降到20.72%,定基下降了28.70%,下降的幅度高于苏中8.8%。这一时期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一枝独秀,产业经济在省内处于主导地位,苏中苏北体量明显下降,出现了外围化的倾向。

从三大产业的比例来看,苏南地区的比例为2.52:55.39:42.09,可以看出此时的苏南地区的产业趋向于现代化。第一产业已经微乎其微,第二产业比例较之于之前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则增速明显,较之于1978年的17.05%,定基增长了146.86%,增速惊人。产业结构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标准,第三产业已经出现主导的趋势,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升级。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为8.06:56.22:35.72,较之于苏南地区显然第一产业比例高出一点,同时第三产业比例也低一点,工业经济占据其主导,但是体量比较小,占有全省的19.07%,和苏南地区在绝对值上仍有较大差距。苏北地区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4.08:49.09:36.11,第一产业相对于苏南苏中地区仍然较高,产业结构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第二、第三产业占全省的比例都在下降,第一产业比例上升。

2009年的数据表明,苏南地区已经处于后工业化社会,三大产业的比例已经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在保持传统的第二产业的绝对优势的同时,第三产业已经遥遥领先,比例高达64.59%。在工业中心的基础之上,目前已经形成了服务业的中心。苏中苏北地区,第三产业比例下降明显,总量指标相对于苏南地区也大幅下降,处于明显的外围地位。江苏省的苏南中心,苏中苏北外围的局面得到了强化。区域发展失衡明显。

三、政策建议

1.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江苏省政府根据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政策,出台了多项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文件。包括《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关于进一步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省政府制定的中长期计划强调了南北发展、沿海开发,意在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苏中苏北地区应该积极的争取来之不易的机遇,努力参与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动地接受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筑巢引凤,落实好各项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进一步强化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也要坚持持续发展,在目前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制造业中心、服务业中心,转移一部分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层次。

2.打造“徐—连”中心地带

根据江苏省省政府的计划,要重点发展江苏省的三大都市圈,即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目前看,前两大都市圈已经初具规模,在各项指标上具明显超过徐州都市圈。作为苏北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徐州在苏北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切实的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无疑将带动广大的苏北地区的发展。但是作为海上的依托,如果还是依靠上海,则将制约徐州都市圈的建设。在徐州的东边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起点连云港,作为江苏省最重要的海港,港口作为一种资源是连云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一大优势。打造徐—连中心的构想目前还尚未提出,结合徐州的产业优势和广阔市场以及连云港最为海港的潜力,如果加以整合势必会成为苏北地区新的增长极,发挥极大的带动作用。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培育徐—连中心正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结论

目前江苏省区域经济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根据数据分析,苏南地区成为了工业和服务业中心,苏中苏北地区成为了外围,影响着江苏省经济的整体发展。笔者从实际和政府政策出发提出了接受产业转移和建设徐—连中心的建议,这是在现阶段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诸竹君(1990-),男,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河海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张骥(1990-),女,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河海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

推荐访问:江苏省 区域经济发展 平衡 思考

本文标题: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问题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6/2718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平衡问题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