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艺术歌曲《断章》研究初探常
[摘 要]艺术歌曲《断章》是冼星海留法归国初期的作品,歌曲采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借鉴了民族音乐语汇,具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论文运用音乐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艺术歌曲《断章》的音乐特征、民族风格进行研究,揭示《断章》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歌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冼星海;艺术歌曲;断章;印象派音乐;民族音乐语汇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1-0091-03
1935年,冼星海留法归国,时值抗战时期,救亡歌咏活动日渐兴起。星海创作的歌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很快就在群众中流传开来,奠定了他音乐事业的重要开端。然而,由于抗战时代的影响,加之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基础薄弱,星海回国初期创作的艺术歌曲《老马》《断章》等却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关注。
《断章》创作于1936年,选用卞之琳卞之琳(1910—2000),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1935年创作了诗歌《断章》。抗战期间曾任教于四川大学、西南交大。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研所工作。的同名现代诗,星海将它献给好友盛建颐盛建颐(1913—2010),女,钢琴家。曾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193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回国后任苏州东吴大学钢琴老师。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研组组长,1978年后任附中副校长、校长,1987年晋升为教授。。作者运用印象派音乐的作曲技法,并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之初,这首现代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无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一、《断章》的音乐特征
《断章》是卞之琳在1935年创作的现代诗歌,全诗仅34字,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学观念,即事物间的“相对”与“关联”。诗人卞之琳最初创作的是一首长诗,但其中的这四句诗节令他颇感满意,集中体现了诗人从瞬间的感受中提升出的哲学思考[1],故而单独将其“提炼”出来独立成章,并取名《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超出情感,但又充满“相对”的理念。诗歌以“看风景”“装饰”等词语为媒介,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所存在的关联。例如,诗歌中的“你”,既可以是主动观风景的人,也可作为风景来被别人观赏。“看风景”像是一座桥梁,把两个站在不同位置上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艺术歌曲强调音乐与诗歌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断章》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为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歌曲虽然短小,但调性多变,且多次运用远关系转调,调式内不协和和弦不做解决。以第一乐句(3~5小节)为例,调性由A大调转为g小调有关这首歌曲的调性类型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除了大小调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歌曲运用的是中国民族调式。,两调之间相差五个调号,属于远关系转调。另外,第三小节钢琴伴奏纵向构成了一个主功能的九和弦,但接下来并没有对这个不协和的九和弦进行解决,而是直接连接到新调的和弦。整首歌曲调性转换十分频繁,在14小节的乐段中调的转换即高达八次。从音乐听觉角度,频繁的转调给欣赏者带来了较强的游离与飘忽感。
从旋律长度上来看,乐句比较简短,最长不过四个小节,且是含两小节拖腔的结束句。“碎片化”的短旋律,具备了印象派音乐的特征,增强了歌曲的琐碎感。这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尝试,打破了传统歌曲的长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也给它的接受者(聆听者)和传播者(演唱者)带来了新鮮感和挑战。
这些音乐要素所表现出的不定性和片段化,并不意味着全曲各乐句间完全无联系,比乐句更小的材料要素——动机(例1~例4)的灵活运用,成为隐藏在乐句之间的“纽带”。
四个乐句中,每句的第一个乐节都有一个向上三度的音乐动机,每句的发展也都由它引领而出。这动机是变化和发展的,它们的音符时值、节奏组合、音程度数等都不同。第二乐句(例3)的动机,两音之间呈大三度关系,其他三个乐句的动机两音间均为小三度。将每个动机单独抽取出来,会发现相邻乐句动机间的音程关系,四个动机的第一个音之间(#c2-bB1-e2-#a1)呈现出的是增二度、增四度,以及减五度这样的不协和音程。第二个音之间(e2-d2-g2-#c2)呈现出大二度、纯四度、减五度的音程,它们之间不协和音程较多,由这样的动机所引导的乐句之间也会含有一些不协和之感。这可以说是星海的一个巧妙设计,既有现代风格音乐追求的“变”,同时又让乐句间不失“统一”和关联。既有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又有音响上的“冲突”多变。
从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上看,稳中有变的音乐动机将那些片段化的、多变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联系在一起,而诗歌中“看风景”“装饰”两个动词,通过在语言中的媒介作用,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所存在的关联。音乐动机与词语相互应和,契合了原诗中突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哲学理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人的音乐听觉审美心理。作为艺术的欣赏者,人们对音乐美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听觉审美理想。受欣赏主体(听者)心理规律的影响,人们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呈现有一个“连贯性”的心理期待,满足了这种心理期待才可以说是与审美理想相符。《断章》四个乐句中的动机出现在每句之首,相隔一两小节就会出现一次,这或多或少能让人在聆听时抓住一些规律性,尽管这种“连贯性”要素相比于古典音乐要少得多。古典音乐中多是和声、调性、织体等其他音乐要素的统一。而这首运用印象派音乐手法的歌曲,其统一要素仅是一个句首动机,且是一个稳中有变的动机。
二、《断章》的民族风格
星海在创作《断章》时有意地追求了一种民族形式,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创作札记》中,他提到“《断章》是卞之琳作词的,也是用多音制含有民族形式的作风”[2]。星海将歌曲创作为一首带引子的四乐句乐段结构,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发展关系,这种结构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律诗之中,后来被民间歌曲借用。
在词曲的结合上,歌曲第一乐句声乐部分采用了较为简单的一音对一字的音节结合方式。钢琴伴奏部分,高声部基本上与声乐旋律一致,低声部则是一种类似支撑性的和弦音的乐音组合。笔法简练,平铺直叙,类似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中的“白描”。节拍上,采用了4/4拍的律动,复合的4/4拍可以分解来由两个2/4拍构成,性格平稳。由此,这种“白描”手法和音乐节拍律动都符合了“起”句平稳的感性要求。
第二乐句沿袭了开篇句“音节式”的对应关系,节拍律动上却转成了更具流动性的3/4拍。作为全曲中最短的乐句,仅有两小节,但歌词是全诗中最长的一句。词曲的结合上,运用了较多的八分、十六分短时值音符,增加了紧凑感与动力性。在这一乐句的第一拍上,钢琴伴奏与声乐声部间形成了一个增三和弦,增强了不协和感。这在沿袭第一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相比于“起”句的平铺直叙,“承”句有了更多的紧张感。
第三乐句,无论是声乐部分词与音(旋律)的对应,还是钢琴伴奏的织体都有了很大变化。在词曲的结合中,改变了前两句“音节式”的对应,运用的是一对多的“花唱式”,如“月”“窗”两字的乐音旋律,突出二、三度音间的细微变化,并且有意通过节奏的多变,以及力度的加强将这两个字突出。此外,钢琴伴奏织体改用了和声式或琶音式的柱式和弦,节拍律动也由3/4(前两小节)转用4/4拍(后一小节),这是所有乐句中唯一一个在句子中间转换节拍的乐句。此外,此句中还出现了全曲中唯一一个表情记号“espressico”(有表情的),对演唱者提出了要求。仅有三小节长度的乐句中间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增强了该句的丰富与对比,从而构成“转”句。
第四乐句中,声乐部分歌词延续着“转”句中的花唱,钢琴伴奏也沿用前一句的柱式和弦,同时配以流动的分解和弦。此外,音乐表情“poco a poco dim”(一点儿一点儿地减弱)这一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使得结尾处的力度与最初的“p”在整体上相互呼应,在这一层面上达到了“合”的要求。
《断章》中“起”“承”“转”“合”的音乐发展形式,体现了音乐结构的连贯、对比、平衡等音乐审美特征,也是星海对民族形式的借鉴和探索。正如星海在文章中提到,“参考西洋进步的作曲形式,从事中国民族形式的改良,建立中国乐曲的新形式”[3]。这首歌曲在借鉴西洋现代风格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入了我国民间歌曲常用的结构,大胆探索了音乐的民族风格。
结 语
《断章》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占有独特地位。冼星海留学法国,深受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他在回国初期创作的艺术歌曲《断章》,虽没有他的抗战歌曲影响深远,却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它是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谱写中国艺术歌曲的开端。同时代黃自、何安东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多以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为主,如多用近关系转调、突出长线条乐句的歌唱性。星海则大胆地借鉴了印象派音乐技法,调性变换丰富,旋律片段化,突出作曲家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瞬间感受。在诗词的选择上,星海对诗词的偏好也与众不同,其他作曲家喜欢选用一些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诗作,如黄自《思乡》《玫瑰三愿》、何安东《壁画词》等作品。星海选择为一首哲理诗谱曲,他在音乐中突出的瞬间感(印象派音乐的特点)与诗人作诗时“从瞬间的感受中提升出的哲学思考”相交集,提升了诗与乐在精神感受层面上的水乳交融。值得注意的是,星海在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巧的同时,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了探索,将我国民歌中常用的“起、承、转、合”的结构融入这首现代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之中,这种尝试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
[参 考 文 献]
[1]张贤明.现代短诗一百首赏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76—78.
[2]冼星海.创作札记(2)[A].冼星海全集编委会.冼星海全集(第1卷)[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31.
[3]冼星海.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A].冼星海全集编委会.冼星海全集(第1卷)[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9.
[4]张 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刘 聪.我最爱光明和太阳,但我一样地爱月亮——论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创作[J].乐府新声,2009(03):50—58.
[6]丛 龙.论冼星海两首现代风格的艺术歌曲——《老马》与《断章》[J].音乐生活,2017(06):61—63.
(责任编辑:张洪全)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冼星海艺术歌曲《断章》研究初探常》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