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未来已来:机器人记者会抢走饭碗吗

发布时间:2023-07-08 14: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李世石到柯洁,人类在与人工智能的较量中屡屡受挫,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从自信期待到震惊忧虑,机器人在各行业包括媒体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取代大量的工作岗位。事实上,在大数据技术的浪潮下,全世界媒体都在积极变革新闻生产模式,纷纷启用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本文主要分析了机器人新闻产生的背景,探讨了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和特征,并对人机交互的新闻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机器人新闻;工作岗位;思考力和情感

美国东部时间4月16日,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揭晓,负责人达纳·坎迪公布了获奖结果。《纽约时报》的Jodi Kantor 和Megan Twohey、《纽约客》的Ronan Farrow,因对于女性性侵的相关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众利益服务奖”。除了获奖者值得击掌相庆,也许全世界的记者们也都暗暗松了一口氣:获奖者仍是人类。

人们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正如柯洁所叹息的:“未来属于人工智能。”当下,几乎每个行业,每位职场人士包括新闻记者们在内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的饭碗会被机器人抢走吗?

一、启用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全文540字并配发了4张图片。25秒是什么时间概念?人类或许还在余震中懵懂,而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从数据挖掘分析到写稿审定的全过程,并通过各个平台推送给了全球。

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民众对机器人记者的初次见面,很惊艳。

而事实上,在此之前,新闻机器人就已被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关注并加以使用。

早在2014年,国外就启用了机器人写稿系统进行财经报道,包括美联社的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以及纽约时报的blossom等。美联社自动化写作编辑贾斯廷·迈尔斯表示,在启用机器人写稿系统前,美联社每季度仅能完成对400家公司的报道,而现在能完成对4000家公司的财报报道。

而在国内,腾讯最先开发Dream writer(梦幻写手),将写稿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紧随其后,2015年11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开启了央媒启用机器人记者的先河。快笔小新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逢重要体育赛事结束,或股市开收盘、突破整数关口,或是上市公司财报季报等金融信息发布之时,就会根据信息自动快速生成新闻稿件。2016年8月,今日头条的新闻机器人“张小明”上线,把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它不仅速度快、样式多,还能写长文,语言具有感情色彩。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纷纷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推出了新闻机器人“DT稿王”“小南”,而在2019年的两会上,新华社启用了AI主播“新小萌”,主持人白岩松也有了分身机器人“小白”,还有助力两会报道的AI机器人“小融”和“小度”,机器人不光能采写新闻稿件,还可以模仿主播真容和声音,智能机器人在传媒领域的普遍运用正在成为一种必然,并且推动这传媒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二、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的特征

惊艳也好,惊吓也好。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机器人记者究竟是什么物种?相对于人类记者而言,它有什么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所谓机器新闻写作(Robot Jour-nalism 或 Autom Journalism)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与人类记者对比,机器人记者至少有三个特征:

一是新闻生产的高效率。依托人类不可比较的高效算法,新闻机器人能够快速地进行数据的抓取,同时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写作。如此一来,如果出现突发事件,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和挖掘数据,从而迅速生成稿件,并将其传递给用户。如此,新闻的时效性将大大提升。

二是新闻生产的低成本。新闻机器人在研发和购买过程中可能价格高昂,但基本只是一次性投入,与人类记者的长期不间断工资性投入相较低成本优势明显。

三是新闻生产的准确性。现时许多新闻需要对大数据进行高效处理。面对庞大的数据分析,人类记者运用进行计算不仅费时耗力,还极易出错。但是,运用机器人不但高效,而且更为准确。

综上,如今已是数字传播时代,信息以指数函数的速度增长,人们对传统媒体层层筛选审核“明日黄花”式的新闻缺乏兴趣,只希望获取最新的、第一手的新闻资讯;同时,当下人们对新闻资讯个性化和针对性的需求更加凸显,这与传统媒体雨露均沾式的推送难以适配。但是,机器新闻并不受过多的限制,其可以结合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自动识别、筛选,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将受众需求、新闻事件进行及时的接洽,同时对不同时段、不同地理位置的受众信息需求进行后台实时监测、洞察、调整,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有针对性的发布和传达给大众。

三、人类记者目前仍有不可替代性

那么,既然未来已来,这个未来就是人类记者的末日吗?

未必。

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其能够借助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实现某种程度的代替,给记者和编辑人才造成了很大的而影响,直接导致传媒行业对记者和编辑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减少。但是,人类记者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指出:机器人记者特别适用于程序化、模板化的快速新闻写作。

在他看来,有了机器人的帮助,记者便能从琐碎的报道任务中得到解脱,从而有精力专注于调查性、解释性报道等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

美联社新闻合作主管丽莎-吉布斯

(Lisa Gibbs)说:“新闻业的工作是有创意的工作,它涉及到好奇心,需要会讲故事,需要挖掘和追究政府责任,需要批判性的思考,需要判断力。”

思考力和情感——这就是我们的人类记者仍然值得花费其精力的地方。

比如我们在文章一开始看到的,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最终还是颁给了《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人类記者,因为他们共同揭露报道了好莱坞和世界其他领域的性丑闻。随着事件发酵,全球范围内掀起反职场性侵和性骚扰高潮。普利策奖评委会认为《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获奖报道:“是具有爆炸性、有影响力的新闻,揭露的是强大、富有的性侵者们,其中包括针对一位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制片人的指控,让他们为这些长期被压制的指控负责,这些指控包括胁迫、使用暴力、让受害者沉默的行为等,如此,引发全世界对女性遭遇性虐事件的关注。”这是机器人记者至少目前还做不到的,一切都需要基于长久生活经历的情感和思考判断力。尤其是,被程序所左右的机器人也容易被权势所左右,而新闻机器人没法在它的大数据中算出人的洞察、愤怒和坚韧。它的一切都是冷的,它没有血。

人工智能与其他新兴技术的兴起与发展,给自动化写作工具提供了更大的应用范围,将人力从中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力完全被解放,人类稿件中特有的情感和自身对新闻所独有的理性而深刻的剖析能力仍然无可替代。综合来看,未来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与机器人共同协作、共同发力的时代。

(一)各司其职,人工智能发挥助手作用。人工智能专注于信息的快速抓取和筛选,而优秀的人类记者得以从繁杂的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各种信息的深度挖掘,专注于对信息的加工和再创造,专注于深入解读和分析新闻信息,从而使新闻报道拥有了更高的质量。

(二)人类记者在创作上有着机器人达不到的方面。现实中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精神产品,需要借助人的大脑完成整个生产,在此过程中很少涉及纸媒印刷、视频录制等物质生产环节。正因如此,人类记者并不会被机器人完全取代。

四、结语

但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人类发展技术来武装自己,成为人与机器的混合体,机器也在加速进化,成为机器“人”,那个时候,诸如:饭碗会不会被抢走?人类记者会不会走向末日?这些都已经不再算是问题。

正如如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感叹,“我们都在走向对方”。

参考文献:

[1]刘迷.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J].今传媒,2018年第5期.

[2]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时代传媒发展的新格局[J].中国报业,2015 (12):22-23.

[3]叶韦明.机器人新闻:变革历程与社会影响[J].中国出版,2016 (10):16-17.

[4]我可能要失业!纽约时报刊文:机器人记者正在迅速崛起.传媒圈,2019.2.12.

推荐访问:记者会 抢走 饭碗 机器人 未来

本文标题:未来已来:机器人记者会抢走饭碗吗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08/27252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未来已来:机器人记者会抢走饭碗吗》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