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之关系研究
[摘 要]在回顾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的定义与理论基础上,剖析了构成数字鸿沟内涵的信息接近与信息素养,探讨了信息接近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欧美发达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最后提出了我国应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素养;信息接近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0)02-0016-03
1 引 言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21世纪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基础资源,是现代人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欧盟的研究认为:信息时代个人工作所具有的信息技能,是个人能否顺利进入职场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否具备符合职场所需的信息技能,也是立足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依据[1]。由于经济发展、地理区域、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信息化浪潮为人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形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群中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国民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议题。
2 数字鸿沟、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1 数字鸿沟理论和信息素养理论的发展
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人或群体在信息科技应用、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上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简称NTIA)发布的报告指出:在信息社会,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工具对于个人的经济成就及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是否拥有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将成为主宰贫富差距的力量[2]。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KG-2mm]-[KG-0.8mm]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把数字鸿沟定义为存在于个人、家庭、企业和地理区域的信息存取和信息科技运用因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网络利用活动而呈现的机会差距现象[3]。祝建华在《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简洁明了地定义数字鸿沟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4]。从以上定义可以明确数字鸿沟是一种差异表现,形成差异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地域和社会阶层等,而这种差异影响着个人在信息时代的经济成就与职业发展。
信息素养是一项能觉察信息需要,并有效查找、评估、分析与利用信息的能力。自美国学者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先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简称ALA)的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养使人们在面对相关的切身信息(如医疗保健、就业机会、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卫生、教育制度、消费者权益等)时,懂得搜集与有效的利用,据此建议改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使学生能主动了解和利用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打下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5]。实践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个人,能够探索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并能理解文献和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见性的表达以及能够在信息查询与知识竞争中力争最优。在信息素养内涵维度建构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McClure认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括传统素养、电脑素养、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等[6]。Shapiro和Hughes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剖析为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结构素养、研究素养、出版素养、科技素养和批判素[7]。Bruce认为信息素养是经验的全部,建议学生从七个方面积累:信息科技经验、信息来源经验、信息处理经验、知识结构经验、知识扩展经验和智慧经验[8]。台湾学者吴美美提出信息素养可从内在与外在两种能力来考察,内在的能力包括:能理清问题、分析所需要信息、正确解读信息及组织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外在的能力包括:知道信息源在哪里、知道如何获取、能用适当的方式将吸收的信息呈现出来并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9]。大陆学者王锦贵把信息素养内涵解构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方面内容,指出信息意识反映了个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描述了个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信息伦理则是指信息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经济、法律和社会规范[10]。
2.2 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
数字鸿沟内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是信息接近(Access)机会,个人在拥有电脑、网络接入和网络使用行为的差异;第二是信息素养和信息进修机会,个人应用信息科技和利用信息的差别[11]。信息接近意味着一种能够接近使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状态,它的使用包括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的接近。信息科技设施的接近包括信息基础建设以及电脑网络相关设备与服务的拥有和使用。硬件设施的解决并不等同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只是为其提供了条件。硬件设备的拥有和有效信息的接近,才形成所谓的信息接近。由于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弱势群体往往被淹没在垃圾信息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即是为了保障社会各群体都拥有对信息资源的接近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信息的接近使用机会,往往因为不同的收入、群体、城乡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而存在显著差异[2]。为应对信息接近机会的数字鸿沟,政府应该秉持普及服务(Universal Access)的理念。普及服务意指社会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提升国民的网络使用能力,并提供与使用者切身相关的信息内容,使之得以接近使用。Berte 和Bjornson认为普及服务的概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可获得性(Availability),让想上网的人都能联网;2)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网络的使用资费在普通使用者可以负担的范围内;3)可用性(Usability),网络能够让大众方便使用,不会发生操作上或内容获取上的困难;4)相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可自由转换,用户不会产生认知上的困难[12]。
能够接近使用各种信息科技和信息资源,是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但非充分条件。信息的接近,并不必然保证信息的获取,也不等同于信息的有效吸收与利用,更不能保证知识的增长。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科技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缺乏信息素养者即使能够接近信息,也不一定能够从中获益。OECD的数字鸿沟报告明确指出信息社会的良好运作并非单靠完善的信息环境与服务可以完成,政府除了要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建设和相关服务外,更要培养良好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信息使用者,这样才能让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与服务,为自己与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信息素养反映个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独立学习的基础。因此,可把数字鸿沟的第二层内涵归结为信息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多的政府与机构把普及服务的理念延伸到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中,在各级学校与教育机构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推动信息素养培训活动的开展。
Ronald(1991)在回顾关于信息科技与社会公平的研究中发现:个人的家庭收入影响个人家庭电脑的有无,而个人家庭电脑的有无以及在校能否有机会使用电脑是决定信息能力的重要因素[13]。另一方面,网络使用程度越高和电脑技能越强的个人或群体,越能达到使用网络的目的,更能快捷获取所需信息,扩大与信息匮乏者之间的信息接近机会。信息接近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信息素养的高低又决定了信息接近机会。
3 启 示
从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的理论发展及相互关系得出,我们应从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素养培养两方面应对信息时代越来越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
3.1 制订和实施有关的信息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人民的信息接近权利
政府应重视信息基础建设与使用的普及程度,秉持普及服务(Universal Service)与平等接近(Equal Access)的理念制订和实施有关的信息与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人民的信息接近权利。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或地理偏远地区的电话、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远落后于都市地区,信息基础建设的普及和使用随着当地群众的收入、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针对这些实情,政府应通过市场竞争与研制新技术,促使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使用负担能够持续下降;运用行政资源支持和鼓励运营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投资信息基础建设;在学校、公共图书馆和社区中心等建设公共信息中心,提供免费使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联机服务;刺激电子政务、电子医疗、电子教育等领域的需求,扩大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应用服务,促进应用与服务创新。
3.2规划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协助培育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力
政府要依靠大学高等教育资源,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协助培育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劳动力。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上,各大学、大学图书馆与相应学会要积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计划。各级学校应将信息素养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各大学有必要开设信息素养相关课程。除了发展信息基础建设、提供公平的信息接近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及技能,才能使人们有能力运用信息科技,享受其所带来的便利,进而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14]。
[参考文献]
[1] SIBIS(Statistical Indicators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opic Research and new Indicators Report NO.5: Work, employment and skills, Information Society Programme of European Commission[EB/OL]. [2006-09-16].https://www.sibis-eu.org/research/reports.htm.
[2] NTIA(N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rough the Net[EB/OL]. [2006-09-16].https://www.ntia.doc.gov/opadhome/digitalnation/index_2002.html.
[3]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1[EB/OL]. [2006-09-16]. https://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4] 祝建华. 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M]// 吴信训,王 军,林爱君(编). 走向21世纪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1: 203—211.
[5] 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1989[EB/OL]. [2006-09-16]. https://www.ala.org/ala/acrl/acrlpubs/whitepapers/presidential.htm.
[6]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 13(2): 118—119.
[7] Shapiro J. J., Hughes S. K..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 Enlightenment Proposals for a New Curriculum, Educom Review, 1996, 31(2) [EB/OL]. [2006-08-26]. https://www.educause.edu/pub/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8] Bruce C.. The 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 [2006-09-16]. https://sky.fit.qut.edu.au/~bruce/inflit/faces/faces1.php.
[9] 吴美美. 资讯时代人人需要资讯素养[J]. 社教双月刊(台湾), 1996(73):4—5.
[10] 王锦贵. 论信息素质[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1):33—37.
[11] 李孟壕,淑 芬. 数位落差再定义与衡量指标之研究[J]. 资讯社会研究(台湾), 2005(9):89—124.
[12] Berte M. S., Bjornson C.. Universal Access to an Advance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1996[EB/OL]. [2006-09-16]. https://www.utexas.edu/lbj/research/Rhodes-PRP/universal_access/policy/universal/index.html.
[13] Ronald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Equity: Confronting the Revolu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1(42): 216—228.
[14] FNFRD(Finish National Fun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of Life, Knowledge and Competitiveness. Helsinki, 1998[EB/OL]. [2006-09-16]. https://194.100.30.11/tietoyhteiskunta/english/st51/eng2062b.htm.
[收稿时间]2009-09-16
[作者简介]张 莉(1982—),女,毕业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助理馆员,从事图书采编工作。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之关系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