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行业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3-07-10 13: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区域经济的瞬息万变,致使职业教育在这一持续发展过程中显露出诸多问题,其中尤以职业院校的纷纷“去行业性”为甚,“去行业性”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主要原因。而行业性是职业院校的立校之基,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不竭动力。因此,职业教育应在行业性的坚守和超越间寻找平衡点,职业院校应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行业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44-02

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中,行业性和区域性是两大不可分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行业性特征是由职业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地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出区域行业人才以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是职业院校的产生与发展应当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地区经济的结构、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层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1]。行业性与区域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临沧为例,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临沧职业院校在传统学科安排、专业设置上倾向于轻工业门类,显示出职业教育自身鲜明的行业性。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轨,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调整,职业院校逐步淡化甚至褪去了自身的行业性,而这一重要特性的缺失阻碍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研究和解决职业院校去行业性这一问题,应当理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阻碍二者良性互动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互动与徘徊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办学资金,进一步扩大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市场,增强了地区经济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来源。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目前的职业教育来看,首先,去行业性的职业教育目的性开始淡化,一些职业院校甚至出现了培养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中职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上,将传统的学历教育当成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其次,在狭隘的“对接论”引导下,部分职业院校跟风办学,不考虑学校本身专业积淀和办学能力,盲目开设一些社会上虽流行但其自身并无师资能力开办的专业,结果既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负担,又使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毕业之后很难得到社会招聘部门的青睐,就业困难。可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在检验着职业教育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对前景的分析能力。因此,当前职业院校去行业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引起重视。

二、去行业性的不良后果

(一)专业设置过度追求社会化,缺乏科学规划

通过对职业院校专业的统计发现,计算机类皆有计算机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专业,财会类皆有电算会计专业,从中反映出学校在专业开办上重复设置,随社会大流盲目跟风,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状况。根据社会化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战略本是好事,但缺乏缜密计划地开设这些看似很热门但并无鲜明特色的专业,会让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风向标,但是家长和学生并无全面的社会调查能力和专业选择分析基础,本着“一切为了就业”的实际目标,家长、学生必然盲目选择就读学校跟风开设的“热门专业”,导致部分学生违背自己的志愿,学非所爱、学非所乐,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从更多意义上讲,那些过分坚持就业导向而勉强就读“热门专业”的学生占用了本该属于非常愿读的学生的教育机会,既浪费了社会教育资源,又是社会福利的一种损失。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还需进行科学规划。

(二)办学模式与区域行业生存成长模式脱节

地区经济行业性的生存成长模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市场机制作为主要的调节机制,其中对专业化人才的来源大部分还是依托于职业院校。但当前职业院校纷纷去行业性,没有充分发掘好自身特色进行办学,反而过多地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致使服务性行业人才供给过剩;同时,忽略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适应性。

首先,从专业設置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协调上看,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流向主要是当地,因而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上必须重点针对本区域特点,紧紧围绕区域行业性。其次,从三大产业逐个分析上看,农业产业化需要专门的农技人才,而农技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达不到社会要求。工业信息化需要高素质的工业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家长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技术“下大力、不体面、收入少、工作累”,因而回避选择这些专业,学校同样不加重视,服务业层面上尽管专业设置较多,但大多集中于文秘、财会等“办公室”专业,而真正拥有较大就业缺口的水电、机械等专业,却被学生和家长认为“不体面”而拒绝选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必然带来学生家长专业选择的唯利性,这种唯利性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缺少行业性的引导,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过剩专业就不了业”的现实。

(三)传统“订单式”培养的困局

针对职业教育的去行业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大有效解决措施。但是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其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订单式培养模式过度行业化所带来的,应当发人深省。订单式培养即人才定做,其目标明确,培养模式只为“订单”,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人才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预约签单”恰好满足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但订单式培养的参照标准是企业制定的所需标准,这一标准只满足于目标企业的内部需求,却忽略了日后人才二次就业的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订单式教学内容面狭窄,使学生通常只局限于对单一技能的掌握。倘若某一目前急需订单人才的热门企业他日衰落,很容易造成当初按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转行不易。此外,订单式教学通常是一至二年级在校学习,三年级全部放到“约单”企业进行实习,这种速成教育的质量往往难经持久考验。因此,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校教学质量不可控,学生技术掌握水平不可控,市场经济背景下行业发展前景亦不可控,在这三大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下,订单式人才难以发挥预想的作用,使职业教育的行业性依然无法发挥原有功效。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点建议

(一)坚持行业性原则,办出职业院校自身特色

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以社会性取代行业性的问题,转向以区域行业性经济为参照标准,努力办出职业院校自身行业性特色,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合理规划专业结构,消除“跟风办学”。在专业申办时要从区域的行业特征出发,做好相应的行业内需求调研,及时追踪最新的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避免专业设置过度去行业化。职业院校应针对现有专业逐步调控与优化结构布局,必要时可撤销部分办学条件不达标的专业,以便资源能充分集中于优势专业的建设工作。此外,设置新专业时还要根据自身办学积淀、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合理开办,紧紧围绕行业性这一基本原则,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办学之路。

其次,职业院校应当大力改革传统订单培养模式,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学会生存》[2]中提到:“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考虑眼前的社会需求,更多地应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针对各专业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而不能一味地强调“订单出人才”,合理指导就业,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能从最大程度上节约社会教育资源,止损社会福利。

最后,应当尊重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保证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现有的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订单”人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尊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时间周期长度,切忌急功近利,降低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学校应为专业实训备齐一批规模合格、功能齐全、设施优良的教育培训基地,以真正挖掘“订单式人才”的巨大潜力。

(二)适度超越行业性,灵活发挥社会化办学优势

职业院校办学的行业性与社会性是两大重要属性,其中行业性是基础,但到达一定程度后社会性势必也要进行拓展。因此,既不能忽视行业性的基本指向作用,又不能完全置社会性于不顾,使专业设置完全脱离实际。从整体层面上来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动态且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会引起产业链的变动,形成新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而带来人才需求的新变化。职业院校应充分洞察这一发展趋势中的细微变化,在专业和专业设置框架上除了要坚持区域行业性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职业院校内部聚集了大量高端的行业内人才,其專业化眼光应该比他人看得更远,职业院校教师在坚持行业性原则的同时,应不拘泥于行业性,未雨绸缪,充分把握专业发展动向,提前抓好专业建设,适度拓宽特色专业招生口径,灵活实现专业拓展,让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引领地区行业的发展潮流。

四、小结

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固然要从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大局出发,但是否坚持行业性决定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否持续良性互动。职业院校应当理清思路、高瞻远瞩,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办学积淀以及学科建设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院校行业性特色鲜明的发展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文波.论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19(1):65-6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239.

编辑 张 慧

推荐访问:互动 区域经济 职业教育 基础 行业

本文标题:行业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0/27318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行业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基础》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