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10 14:00:07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5^ןٶ_tM5Eӭy@@nkiHz{ryjvy'h0%	춷^)!h')鮉)wnj[xay+bzoj[rZrjh֧kjנ-bZ{
wh}(r
Qz^r'计划单列市以及3个地级市(苏州、无锡和南通)的出度在3个时点都处于最高位,反映出这7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7个城市的出度逐年提高,其中宁波的出度的增长幅度最大,说明宁波的区域核心地位提高最快。随着一体化的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以及宁波高速公路“一环五射三复三连三疏港”格局的形成使得宁波对外的影响得到了高效保障。

2)通过节点中心度[KG-*5]-[KG-*5]入度可以发现,各城市的入度与出度大部分保持相等,说明这些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大致等于周边城市对其的作用。从出度与入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入度与出度都在不断提高,说明城市间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但舟山在3个时点的出度与入度均排在16个城市的末位,且没有提高,可能是因为舟山属于群岛,城市内部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都以航运为主,较不便捷,影响其与其他城市的联系。

3)通过中介中心度可以发现,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城市发展的好坏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他城市的中介中心度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城市,如舟山、台州、泰州、扬州等的中介中心为0,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的空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这可能不仅与经济实力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区位的影响。

中心度的比较可以分析区域内单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水平,但是无法评价经济网络的整体联系水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整个经济网络也具有一定的中心性质。为了与節点的中心度相区别,整体网络的中心性质称为“中心势”。整体网络的密度刻画了整体网络的凝聚力,而整体网络的中心势则描述了这种凝聚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围绕某个或某些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整体网络的中心势越接近1,则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性。2006年、2010年、2017年,长三角区域经济网络的中介中心势分别为0.100 8、0.127 2、0.140 0,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愈发围绕某个或某些中心发展,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发展愈发不平衡。

1.3.4 凝聚子群分析

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可以发现城市间相对“凝聚”的团体,即关系相对密集、联系较强的城市群。本文采用Ucinet软件中的迭代相关收敛法(concor)进行非重叠性的聚类分析。长三角经济联系网络中的子群较多,使得各子群内部成员之间交流密切,而与其他子群交流较少,这样的城市经济网络结构不利于长三角整体经济发展,延缓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图4所示。

2 结论与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以及格局不断变化。我国在政策和规划上也不断出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案,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体化的发展程度已是权衡区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上述对长三角区域在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经济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3个结论与启示:

1)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整体提高,市场整合程度加强,但存在较强波动,且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为此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办公室要着力削弱尚存的城际间的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最优配置。

2)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错位发展、区别发展,依托自身的竞争优势,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同构现象不断减少的同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各城市間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分工合作,争取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3)长三角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网络越来越密集,各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活动趋于紧密和频繁,资源分享和利用程度逐渐提高,这使得区域的规模效应以及集聚效应充分体现。但区域内经济联系的发展较不平衡,各地方政府要注重与区域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以免形成较多凝聚子群,影响整体一体化的均衡推进。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完善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也需密切关注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时发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推动高质量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刘乃全,吴友.长三角扩容能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增长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7(6):79.

[2] 杨林,陈喜强.协调发展视角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17(11):59.

[3]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

[4] 桂琦寒,陈敏,陆铭,等.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2):20.

[5] 许吉辰,李佩瑶.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2(10):142.

[6] 郭倩倩.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19(1):31.

[7] 陈国亮,唐根年.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二三产业空间非一体化研究: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8):76.

[8] 宋冬林,齐文浩.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的社会网络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4):97.

[9]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2):90.

[10] 全毅.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学家,2015(1):94.

[编辑:费 婷]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程度 分析 一体化

本文标题: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0/27321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