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发布时间:2023-07-10 16:42:02 | 来源:网友投稿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向我国北方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方向迈进,而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又是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前提。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推动京津冀发展,京津冀将是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兴增长极,也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理想区域。因此,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正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我国来说至关重要,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逐步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重要阵地。京津冀区域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加强与东北亚、中亚以及欧洲等地的合作,同时有效促进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从条件上看,京津冀区域资源禀赋充足,基础设施优越,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紧抓当前发展的良好机遇,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对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多年前已着手进行统筹部署。1986年,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正式成立,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1988年,北京与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6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2004年2月,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齐聚廊坊共同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讨,达成“廊坊共识”;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2008年2月,京津冀三地的发改部门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同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座谈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强调“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由此可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因此,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三地的条件优势和比较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龙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要求,以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规划资源要素,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机制,促进京津冀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环渤海经济圈“升级版”。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开拓思路,谋篇布局,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扎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走向科学发展。但客观分析,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不足。目前有些地方或部门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认识还很不一致,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各谋其政、各自为战的情况依然存在,出于对地方利益的考虑,始终难以站在区域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三地还没有真正“拧成一股绳”。从全局角度看,对于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需要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略显不足。

2.科学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完善。综观京津冀区域的总体情况,还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的现象,科技、人才等各种优势资源依然聚集在京津两地,而京津的发展离不开河北在其他各种资源上的支持。由于地方发展上的差异,导致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有些许矛盾,亟需建立完善利益的分配、协调和补偿机制。尽管目前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措施落实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3.各地區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区域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三地没有完全把各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放在互补互赢格局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效。其中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以首都之势对周边形成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天津作为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多年来借重首都资源,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彰显出创新发展的活力;河北部分城市自然条件存在劣势,交通基础设施较京津两地还有差距。

4.区域性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了跨区域污染,各种污染物难以溯源,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污染物超标排放、生态破坏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特别是近年来秋冬季节出现的雾霾比较严重,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同时,渤海湾纳污能力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海洋环境较脆弱,不到全国海域面积5%的渤海湾承载了全国海域面积40%的污染,给近岸海域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

5.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完善。发达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铁路、公路、航空、地铁等交通工具具有多、全、优的特点,但要容纳较多的北京人群仍然显得“供不应求”;而天津和河北省的交通设施建设进度有所滞后,设施条件不够完备,尤其是河北省的很多城市之间交通还不便捷,导致当前京津冀区域的合作联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性选择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加快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必须摒弃原有的“一亩三分地”的落后理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思想为主导,集合三地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真正“拧成一股绳”,将京津冀打造成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和最具增长潜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1.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战略思维。要以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为指导,推进京津冀三地的合作对接,以维护京津冀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有利契机,以“一盘棋”思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谋划、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的条件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京津冀三地应主动进行功能疏解和空间优化,将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等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顶层设计进行对接,保障“抱团式”的协同发展。

2.建立协调机制,促进互利共赢。按照“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跨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由国务院或国家部委牵头成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三市省领导人为主要成员,负责京津冀发展各项事务的统筹协调;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弱化行政层面对于市场化的干预,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此外,还可考虑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理顺三地的发展关系,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地政府应站在服务全国发展的角度,树立大局观念,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依托配合,形成强大的区域发展合力。

3.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北京应将发展重点放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上,转移部分产业至天津、河北;天津作为北方唯一的自贸区,在五大国家战略叠加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和服务双轮驱动;河北属于资源型和加工型地区,生产、加工业優势突出,应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

4.加强污染联控,保护资源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力度,加强京津冀三地环境监测、预警等联动机制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下大力量,狠抓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治,打赢雾霾防治攻坚战。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强京津冀防护林建设,保护有限的湿地资源,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问题,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杜绝超标排放问题,推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实现天津海水淡化水向北京输送。

5.完善基础设施,打通交通脉络。坚持交通先行,加快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部署铁路、公路、空港、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京津冀之间的动脉和纽带,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缩减三地的空间距离,提高通行效率和便利程度,实现交通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城际铁路网,整合利用空港、海港资源,优化航空港布局,将河北省的港口与天津港进行统筹规划,形成错位发展、协调配合,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及物流中心。

总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看待京津冀发展问题,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互动联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困境 面临 选择 京津冀

本文标题: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0/2732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