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3-07-11 11: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论断,是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遵循,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

中国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代,价值观缺失导致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发展失衡,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等许多问题发生。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正如习近平同志号召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作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1.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

《管子·牧民》中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启示人们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国之为国的意义。二十世纪初,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受人轻侮之国”。梁启超撰写《中国积弱溯源论》,指出中国积弱的重要根源在于理想、风俗,他认为当时中国人“爱国之心薄弱”,思想僵滞、民智不强、道德理想衰败,“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

即便是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以文化软实力呈现的价值体系建设也已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重点。2013年元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详解“美国精神的基本要义”,并将此誉之为引领美国前进的“恒星”,号召每一位公民都要“为捍卫悠久的价值观和持久的理想发声”。可见,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没有先进价值体系的引导、凝聚、支撑,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之国”。

2.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思维定式、审美取向、道德伦理、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等,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经过长期选择和积淀的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代代相沿传承至今,又反过来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基于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在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做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12个词清晰地表达了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开宗明义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

3.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同志对于中国精神的纽带作用及其优秀传统作了重要论述。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传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族之魂、国家之魂。中国精神凝聚的是人民的力量,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铸就的是共和国的辉煌。中国精神的具体呈现丰富博大,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属于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表现为丰富的时代内涵。目前,国家和民族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尤其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以此来凝聚共识、提振人心、团结力量、共同奋斗。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进程中迸发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发挥文艺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正因为文艺具有这样的特性,习近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影响世道人心的深刻作用。“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教育成人是诗人的责任”。在当下,文以载道之“道”就是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清醒地认识到文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通过文艺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用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1.发挥文艺铸造灵魂的作用。

文艺通过感染读者观众发挥唤起、吸引、传导、和引领作用,实现嵌入价值观的功能。文艺作品一旦得以传播,就具有了公共消费特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化行为。人们在消费文艺作品的过程中,会被文艺作品的认识和倾向所影响,不知不觉地接受文艺作品的价值观,产生“育人”“化人”效果,这就是铸造灵魂的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是灵魂的钟声,它能够加强和推进心灵建构和精神提升,发挥思想和精神的建设性作用。

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灵魂塑造意识。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塑造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精神价值,为社会传导正能量,做到有所作为;二是有社会角色意识。文艺工作者倍受人们瞩目和遵从,特别是文艺界知名人士,一定要自警自律,在思想道德上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三是发奋创作意识。伟大的时代需要更多的名家大师以时代“巨著”发挥引领人、塑造人、培育人的作用。

2.发挥文艺凝聚力量的作用。

凝聚力量就是要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上个世纪80年代,费孝通曾提出“从‘自在’到‘自觉’的中华民族演进论”。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有赖于凝聚力和认同感的不断增强;有赖于国家和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的生成,文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艺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把文艺创作与凝聚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与凝聚人民力量结合起来,与推进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与实现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共同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

3.发挥文艺价值追求的作用。

文艺要有价值立场,表达肯定和赞扬、反对和否定的价值追求。文艺工作者表达价值立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说话”,而不是直接站出来宣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强调“中国梦的宣传与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阐释中国梦蕴含“中华民族价值追求”,还是阐述中国梦应有的“当代价值观念”,都需要文艺发挥“灵魂工程”作用。习近平同志说“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是因为文艺可以“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可以“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三、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深沉、最基础的情感本色。中外文明史上,不论哪个国家、何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都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高尚情操、美好行为。爱国主义是各种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竞相书写、赞美的对象。

1.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忠诚、公平、正义、勇气、奉献等诸多美德综合基础上的精神和情操,它鼓励人们要和平、团结、合作、忠诚,强调国家观念、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强调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说明爱国主义是一种基础性情感,是人人共有的价值观。优秀的文艺创作,一定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历史的大是大非放在价值取舍的首位。通过是非鲜明的价值导向,凝结共识,鼓舞斗志,培育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种爱国主义作品总是随着社会的新发展律动着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与生命力。

2.正确理解和表现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这条中国精神的红线,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遗产。当代文艺应该为伟大时代和时代风云人物留下历史的记录。他们的事迹与奉献就是当代文艺创作中最好的爱国主义题材,代表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内涵和特征。

在创作中,要提倡和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二是表现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竞争力、兴盛发达之本,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表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胸襟、情怀。国家利益是具体而实际的,它包括领土的完整、主权独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等。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追求两者和谐共生,共同提高和发展。四是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对我们的困扰没有完全解除。在新世纪的征途上,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通过文艺的作用影响和培养广大民众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

3.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至关重要。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运用艺术手段,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以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以及教育、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的目的。如当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创作了一批优秀影视精品。比如电影《开国大典》 《开天辟地》《大决战》;电视剧《秋白之死》 《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等,都较好地反映了作家、艺术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历史、反映历史,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我们提倡“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两者相辅相成。“大事不虚”是要科学地反映历史真实,不能随意改变已经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本质;“小事不拘”是为了解放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但“小事不拘”不是胡编,不是戏说,而是要符合历史的真实。这就要求既要做到艺术虚构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准确把握历史的本质,又要在艺术虚构时把握好“度”。艺术虚构的人,应符合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逻辑;艺术虚构的事件,也应符合那个特定条件下生活的必需逻辑,这就是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

四、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真善美,分别指向了文艺的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三种价值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方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精神审美的需求。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中华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1.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文艺价值中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人会强调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或两个方面。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会在某个价值层面表现突出,而其他方面出现不足和欠缺。片面强调真,忽视文艺创作的形式追求、语言追求,就会呆板、没有灵气;片面强调善,不顾创作对于艺术本真和艺术形式的追求,会变为抽象的道德教条;片面强调美,不顾真和善,作品会变得苍白、流于形式、丧失精神。可见,“真” “善” “美”尽管在具体的价值取向上相对独立,但三者不能分离。将真善美统一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研究的贡献。有追求的当代文艺工作者,创作实践中价值取向或有侧重,但要始终把真善美统一作为追求和向往,使创作不断接近真善美统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2.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

“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既表述了文艺作品对受众发生作用的形式和结果,也描摹出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反映。文艺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把经验和认识凝结成生动的形象,接受者通过阅读和欣赏,被文艺形象吸引,内心被打动,接受美的熏陶,产生认识的提高、精神的升华。

文艺创作与直接表达价值观的其他方式不同,它的思想深刻性、艺术微妙性都潜伏在作品里,需要通过读者和观众的品评、鉴赏来实现。因此,要让人愿意阅读和观看,需要创造能够获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象。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是基因和种子,一旦被激发,就能产生共鸣。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创造体现真善美的生动艺术形象,形成与受众的价值和情感的共鸣点,才能“让人动心、灵魂洗礼、发现美”,实现真善美的价值引导作用。

3.文艺创作必须严格区分通俗与媚俗、低俗、恶俗的界限。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决抵制“三俗”。 媚俗、低俗、恶俗的表现都是精神的缺失,跨越良知的栅栏,附庸风雅、追逐蝇利、丧失自我,是“拜金之俗”“尚物之俗”“盲从之俗”“猥琐之俗”。“三俗”是精神格调的低下和情操基准的沦落,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低级趣味”,崇尚“性”趣,出卖色相,精神格调低下,与涉“黄”等社会公害密不可分;二是“低劣习性”,追求刺激、糟蹋自身、习性恶劣,是与“毒”“赌”密切相关的极端享乐主义的产物;三是“低丧情绪”,对社会泄愤、对他人抱怨,精神颓废,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四是“品位低下”,以丑为美、以低级趣味逗乐,“洒狗血”、搞噱头,恐怖肮脏;五是“迎合屈就”,为金钱放弃使命,为物质放弃精神,为利益放弃理想,为市场放弃担当。在文艺作品中宣泄这些东西,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准则,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与我们“用优秀的作品陶冶人”的文艺基本功能都是背道而驰的,是精神领域的负能量,必须坚决抵制。要从价值观建设上,加强引导,提出要求;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设置准入门槛,对文化市场和文艺传播渠道把关审查,及时打击“三俗”的制作传播行为。还要注重向人们推荐趣味高尚、追求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努力占领市场,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五、文艺创作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是文艺创作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又是文艺创作的形式资源、题材资源、美学风格资源。文艺创作主体注重继承和创新、学习和借鉴,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努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地传播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地、光鲜地活在当代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逐步演变完善发展,尽管表述不尽相同,在内涵上可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推崇仁爱原则,倡导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三是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是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这五个方面能够看到社会和谐文化的雏形。

文艺创作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通过文艺作品,让今天和后世的中国人记住祖先的精神,传承一代代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习“自古丹青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百姓情怀,以民族情感“慷慨赴国死”。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传承中华文化决不能“去中国化”“以洋为尊”。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累的生活、情感方式的精华。它溶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这种根性的文化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具有独特地位。有人以艺术创新的名义进行实验性创作,试图抽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搞所谓“去中国化”创作,难以想象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创作如何做到去掉中国痕迹、中国烟火,试想音乐、舞蹈、线条、语言完全没有中国元素,即为创作“真空状态”,这种“泛民族”“泛国家”的无根文艺创作,违背了人类文化追求的本义。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更不能失去民族自信,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发掘历史活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文化就是价值观。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也不可能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终于走到了“中国梦”的近前。“去中国化”的泛起及后果,只能称作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被占领”,而不能叫“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努力发掘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用一套“礼”来促使人们之间、国家之间维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以达到维系社会稳定的理想状态。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道法自然”。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种利益矛盾凸显,更需要传统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撑。

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罗素曾说:“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一个国家迈上现代化征程,唯有奋斗才会繁荣富强。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围绕目标,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不懈奋斗。

三是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当世界正在经历着资源开发几近极限、气候变化异常、多种文化激烈冲突的时候,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多个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中国向世界提出要达到“国与国之间和平,人与人之间和睦,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必须使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来支撑和谐世界理念。在此基础上有效化解国际矛盾,实现和谐世界目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思维和外交方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软实力。

六、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在论述了文艺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之后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体现出全面、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极具针对性地对文艺创作和传播提出了重要的遵循。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持开放学习,坚持为我所用,不能在交流学习中迷失本源,这是文艺需要准确把握的原则。

1.不能忘记“拿来与扬弃”的辩证法。

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把各国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合理取舍,为我所用。但是,“拿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国家进步、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一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塑造和弘扬。

“中国的东西要与外国的东西有机结合”,要用“扬弃”的方法对待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扬弃”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而言,都是一种否定,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有克服又有继承。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成果,以此来表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实质。认为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使除旧布新、推陈出新成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继承、既抛弃又保留的辩证过程,以至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文化交流互鉴必须“本土化”和“内化”。

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国际视野,需要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凝望、欣赏、借鉴。但是,拥抱世界不能丧失自我。实现文化交流互鉴的“本土化”和“内化”,是文化交流的技术性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任何交流互鉴,说到底还要为我所用,目的是学习,结果是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洋为中用”,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全球化视野下的文艺,具有民族性才更具有审美价值,因此民族性是至高无上的,从来没有抽象的、绝对公共概念的世界文艺,世界性存在于具体的民族性之中,我们必须注重文艺的本土化特色,学习借鉴也需要做好内化工作,促进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

3.正确理解“竞争与发展”的当代价值追求。

文艺作品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价值,是不是就不应该书写和表现“竞争与发展”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认为真善美与竞争发展是对立的价值范畴。认为与人为善,就应该和平共处,不鼓励竞争和斗志,这是伪老庄的哲学,是一种消极怠工的思想。老子提倡的是有目标的以“无为”而“为”,庄子提出“志在千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倡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求,尊重健康人生的发展需求,表现人类战胜环境、战胜自我的生命力。发展是一个健康人的正常精神需求,尊重人的正常需求,包括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发展和进步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基本趋势,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困难、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困难、顽强发展,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浓重底色。

我国与世界各国开放交往力度加大,日趋呈现文化交流激烈竞争状态。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显示人格国格魅力、展现勇气智慧、鼓励克难攻坚,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自身的优秀文化,只有在充分尊重自身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赢得尊重的国家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在民族文化扎根的国家里,才能够与其他国家进行独立自主的交流和合作。否则,没有民族性的国际竞争结果必将成为其他民族的附庸。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

推荐访问: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艺 灵魂 精神

上一篇:延安文人的精神演进
下一篇:彝山歌者
本文标题: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1/27350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