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时间的迷宫中
摘 要: 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充满了“迷宫”叙事的盘综错杂性。通过“迷宫”这个核心意象,他把奇幻体的迷宫故事嵌入侦探框架中,叙事中的不断分叉造成小说扑朔迷离的阅读效果;通过精心设置的魔幻叙述手段,消除了传统小说文本中真实和虚构的分明的界线。这篇小说对时间和永恒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博尔赫斯把玄学思想化为了小说形式,影射了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的“时间”主题。
关键词: 博尔赫斯 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 时间 迷宫 可能性
自詹姆斯·乔伊斯始,人们便开始不断地探索与追问小说的可能性限度到底是什么,小说可以展示什么样的想象时空。小说之所以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就在于作家们不断地在试验中拓展小说文本的无限的可能性。《交叉小径的花园》[1]集中体现了博尔赫斯在艺术上追求新奇、独特、别出心裁的特点,以及他最热衷的关于迷宫和时间的两个话题。可以说,这个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的标志性作品。
这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从体裁上看是一份犯人的狱中声明。博尔赫斯自己评价这部小说时说,读者将目睹“一次犯罪的经过及其一切准备活动,读者不会不知道这次犯罪的动机,但却不理解——在我看来是这样——直到最后一段才会明白”。[2]小说发生在1916年的英国。主人公名叫俞琛,是一个中国人,一战时期却在英国给德国人做间谍,被英国特工马登抓住,现被关押在狱中并即将被处以死刑。
故事由他的狱中供词伊始,开头却是莫名其妙地少了两页——“他的声明的开头两页已经遗失”。[1]俞琛在狱中供词的开头写到他已经得知同伙被捕,并被打死了,而英国特工马登马上就会前来追杀他,因为他掌握了一项军事绝密情报:英国大炮新阵地的名字——阿尔贝小城。这个情报无疑对于英德两国都极为重要。但在当时,由于条件有限,俞琛无法将这一重要的情报传达给其的德国上司。怎样才能把阿尔贝的名字传给上司?一一掠过自己拥有的东西,俞琛在逃命之前终于从电话簿上找到灵感:杀死一个与阿尔贝小城名字相同的人,这样,这起谋杀案就会见报,然后被害者的名字和俞琛自己的名字就会同时登上报纸头条。他的德国上司恰恰又是一个喜爱读报的人,只要他能读到这起谋杀案的报道,那么就一定能破译这其中的信息,从而摧毁阿尔贝小城。
于是俞琛即刻出发谋杀一位名叫史蒂芬·阿尔贝的人。列车在马登赶到之前开动,马登要追上他就得坐下一班火车,这为俞琛争取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当俞琛顺利地来到阿尔贝家前的花园时,惊奇地听到里面居然传出了中国音乐。与阿尔贝深谈之后,俞琛发现阿尔贝是一位曾经在中国待过多年的汉学家,他潜心研究的竟然是俞琛的曾祖父崔朋当年未完成的两项伟大事业:一部其中人物比《红楼梦》还要多,名为《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小说,以及一座任何人进去都会迷失的迷宫。崔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从事这两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是有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他,他的小说变得毫无意义,他的迷宫也找不到了”。[3]让他人不明所以的崔朋的小说被阿尔贝成功破解。原来崔朋并没有建造一座真实存在的迷宫,这个困扰了好几代人的迷宫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而崔朋写的混乱错杂的小说本身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宫,它是“一座象征的迷宫,一座看不见的时间的迷宫”。[3]正如文中所说,这部庞大的小说还可以看做是一个谜语,而其谜底则是那永恒不变的话题——“时间”。这座小说迷宫最终探究的正是关于时间的可能性的主题,但整部小说却连一个“时间”的字样都没有——“他甚至不愿意用含有‘时间’意义的字眼”。正像我们猜谜,谜语的谜底是绝不会出现在谜面上的。……俞琛和阿尔贝聊得十分投入,差点都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读者也如同主人公一样,沉浸在他的虚幻的遐想中,忘了他“被人追捕的悲惨命运”。我相信,即使是再读这篇小说,也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忘了俞琛此行的真正目的。就在这时,俞琛看到有个人正在小径上走来——英国特工马登。当阿尔贝转过身去的片刻,俞琛掏出已准备好的手枪朝可怜的老头阿尔贝开了枪。马登冲了进来将其逮捕,当然,他聪明的德国上司也猜出了他的计谋,作为城市的驻扎着英国军队的阿尔贝最终被德国人炸成了废墟。
《交叉小径的花园》这篇小说的表层框架是一个间谍故事,充满了情节上的跌宕起伏和无限的悬念。但如果就此认为小说只讲了一个俞琛枪杀阿尔贝的故事则是不对的。这部小说显然不单单地描述了一起谋杀案。它在深层次上表述的是汉学家阿尔伯特讲述的迷宫故事——《交叉小径的花园》。无疑,这才是小说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所在。表层的间谍故事不过是个载体。间谍故事体现着通俗小说的特征,而迷宫故事则有着哲理小说的特征,博尔赫斯把深奥难懂的哲理作了浅显通俗的形式处理,让两者巧妙相融在了一起。
可以看出,《交叉小径的花园》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它的叙事结构也有着明显的迷宫特征。开头的缺失和结尾的可疑不定,使小说成为一个没有进口也找不到出口的迷宫,让读者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打转,造成循环往复的效果。小说既成为叙事的冒险,又成为阅读的冒险。在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中,叙事中有叙事,分叉中有分叉,每次分叉又都引出新的岔路。比如开头从《欧战史》的介绍到俞琛的供词是第一次分叉。里面的作为间谍的俞琛的故事、汉学家阿尔贝的故事、阿尔贝所研究的崔朋的故事,还有交叉小径的花园本身、俞琛谋杀阿尔贝的故事,以及作为小城的阿尔贝的覆灭,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分叉。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作者叙事的推动速度极快,读者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岔路。就像小说中崔朋建造的迷宫,里面的叉路可能是无穷的,他不断地在挑战着故事的可能性。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王小波的《万寿寺》——作者将探求可能性推向了极致,他想在这小小的文本里穷尽可能性。事实上,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在探求可能性,相信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是每一个文学作者都想要做的事情。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情节的交叉表现在故事的多种巧合,时间的分岔和多维存在让情节的发展具有各种可能性。于是,互不相干的人和事就有可能因种种巧合而造成情节的交叉。这种分叉叙事隐含着一种生成性功能,好像故事可以无穷地衍生下去,每一个岔路都孕育着新的叙事基因,表现出对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就好像博尔赫斯的另一部作品——《沙之书》一样,“无论是书还是沙子,都没有开始或结束”。[3]这就是一种分叉叙事,也是博尔赫斯在文本叙事结构上设置的迷宫。这种迷宫叙事就像真正的迷宫一样,充满了叙事的分叉和歧路,小说如同迷宫,这座迷宫里有一条小径通向中心,这就是表层故事揭示的间谍小说的小径。在这部篇幅短小的小说中,作者运用的高超的迷宫技巧使这掺杂着诸种文类的小说不仅没有臃肿凌乱之感,而且达到了为小说的虚构现实增添复杂性的目的。“而这种原来的小说具有的迷宫特征又被不同的中译本加强了。我对照了三个中文版本,开头关于《欧战史》这本书到底是哪一页记载了行动推延的历史事件,就有各不相同的翻译。一个版本说是22页,一个是242页,第三个则是272页。中文翻译(也许是排版工人)可以说是真正领悟了迷宫叙事的精髓”。[5]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现在出版图书的不严谨性。
“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中,汉学家阿尔贝这样对俞琛说。博尔赫斯在他那题为《时间》的演讲中认为:“时间问题比其他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来得重要。”[6]这就是博尔赫斯的小说化的时间观。他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时间与迷宫最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著.王央乐译.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69.
[2]埃米尔·罗得里格斯·英内加尔.博尔赫斯传.东方出版中心,1994:339.
[3]博尔赫斯著.王央乐译.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77.
[4]博尔赫斯著.王央乐译.沙之书.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81.
[5]吴晓东著.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9.
[6]博尔赫斯著.王永年等译.时间.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196.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