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恐怖文学如何突围?
一、浮出水面的恐怖文学
辞典中对horror fiction(恐怖小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专写极暴烈残忍的或离奇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或事件的,或有这种特点的,有意引起惊惧或恐怖感的”(《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P2513)作品。而thriller(惊悚小说)是“依靠很大程度上的行动、阴谋、冒险或悬念维持人们兴趣的文学或戏剧作品。”(《英汉辞海》,P5495)维基百科则指出:“评论家将恐怖小说大致分为‘哥德小说’及‘现代恐怖’两种。”我在本文里把时下国内流行的恐怖、玄幻、奇幻、穿越、惊悚类的小说都归纳为广义上的“恐怖小说”,以方便进行分析。
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呈现多样化和国际同步化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不登台面的恐怖题材小说作品异军突起,在图书出版界大展拳脚。据业内的专家介绍,2005、2006年是国内恐怖小说迅猛发展的一个开端([中]《恐怖人间》,胡剑虹等译,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P78):一批厚积薄发的作家如蔡骏、鬼古女、周德东、余以健、庄秦、燕垒生等,来势汹汹、作品不断,很快就在业内享有盛名。这些人的小说《脸》、《地狱的第19层》、《门》、《死者的眼睛》等成为第一批大受欢迎的本土恐怖小说。接下来天下霸唱、那多、大袖遮天、七根胡、微笑的孩子等新秀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屡屡登上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与大量国外引进的同类小说一争高低。在网络上,恐怖灵异类题材的小说更是广受拥簇,点击率动辄过千万。可以在线阅读小说的天涯“莲蓬鬼话”、起点中文、“红袖添香”等网站,捧红了一批又一批写手。而打着“恐怖”口号的期刊《胆小鬼》、《花火》、《悬疑志》等也纷纷面市。更有甚者,恐怖文学的触角已经悄然延伸到了影视界:改编自周德东小说的电影《门》、改编自蔡骏小说的电影《荒村公寓》和《地狱的第19层》、改编自张二小说的电影《异度公寓》……也都成为大热的话题。本土恐怖文学一反过去势单力薄的状况,已逐渐打下一片江山,叫板“武侠”、“言情”、“商场”等,成为最受年轻读者欢迎的小说类型之一。一时间,“图书市场‘鬼迷心窍’”、“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等说法在评论界不胫而走。
这样的说法虽有耸人听闻、夸大其词之嫌,但也确实让我们意识到,本土的恐怖文学创作已经浮出水面。如何看待恐怖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本土恐怖文学该走向何方?都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二、怎样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社会中,媒介、工业大发展和科学主义的后果,导致了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失去了精神引导对现实的超越性,人们的生活极度物质化、平面化起来。荒凉和没有意义是很多现代人的感受。同时,各种各样的危险发生在人们身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种种变异的病毒、贫富不均、种族矛盾、环境污染……都让现代人在消解一切崇高、娱乐才是正道的轻松表面下,深感不安。史蒂芬•金说:“作为人类,我们害怕混沌。我们害怕局外人。我们害怕变化。我们害怕断裂(disruption)。在每种生活里,你都会有那样一种时刻,你不得不去处理一些无法解释的东西,……因此无论谈论鬼魂、吸血鬼或在街区生活的纳粹战犯,我们仍然在谈论同一件事——即非常事物对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我们如何面对。”(“史蒂芬•金谈恐惧”,《巴黎评论》2006年秋季号,转引自文松辉编辑,《南方都市报》“期刊观察”版,2006年10月8日)
那么,恐怖小说如何将现实中的恐惧转换成审美的快感呢?洛夫克拉夫特曾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就是恐惧。”(《恐怖人间》,P78)英国美学家博克则将恐惧与“壮美”的概念联系起来。他认为,我们面对峻峭高山、亘古荒原、古老废墟或者电闪雷鸣时,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了敬畏甚至恐惧。读者在阅读恐怖小说时,在逼真的幻觉中体验到险境,但又不会真的有危险降临到自己身上,巨大的反差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因此,优秀的恐怖小说往往是“逼真”的:它立足于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恐怖的反向作用力,将人们从麻木的生活中解救出来。但另一方面,恐怖小说又最容易流于低俗,成为焦虑的现代人“以毒攻毒”的感官刺激品。恐怖文学实现真正的人性化、向着“纯文学”水准靠拢,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恐怖小说的西方血脉
我国当代的恐怖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在西方,恐怖文学的创作出版早已具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模式。在2002年9月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恐怖惊悚类的作品占了7本,而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全部作品的全球销量高达三亿册。
英国哥特小说
追根溯源,现代西方恐怖小说的前身是英国哥特小说。1764年,英国小说家荷拉斯•沃尔普尔的《奥特朗托堡——一个歌特故事》诞生,成为了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把“哥特”(Gothic)这个词正式引入文学领域。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特小说全面辉煌起来,“大胆的小说家趋之若鹜”。(转自《英国18世纪文学史》,刘意青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P257)根据文史专家估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六十几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五千部哥特小说。另有统计资料显示,1796年至1806年十年间英国出版的所有小说中,哥特小说就占了三分之一。(同上)当时许多大师级的文学家,都曾投入过歌特小说的创作: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伯朗蒂姐妹……他们或者直接创作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或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运用歌特式手法。
“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牛津简明英国文学词典》第六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因此,尽管拉德克利夫在将哥特小说“崇高化”方面做出了努力,在作品中追求“诗意”倾向,但其时哥特小说界仍无法避免粗俗鄙陋的嫌疑。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坛掀起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惊涛骇浪,哥特风格与浪漫主义元素相融合,被纳入了后者较为宽泛的主题和形式之中。没落、甚至一度消弭之后,哥特小说传入了美国,并经历了划时代的革新,逐渐转变为当代恐怖小说。
美国科学恐怖小说
美国的哥特小说家,一方面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的成就,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合了美国本土模式。当时,美国的文化气氛中弥漫着追求理性和科学的信仰。霍桑将自己称为一个“传奇”作家,而非“小说家”。其哥特小说作品《七个尖角顶的宅第》和《玉石雕像》都带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重视犯罪心理的描写。
埃德加•艾伦•坡则为哥特小说向当代恐怖小说流变,提供了另外一个方向。坡认为,自己笔下的恐怖是逐渐提升的心灵恐怖,而不是来源于恐怖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恐怖。他开启了以故事的参与者或者主人公进行叙述的叙事语态,他对人类心理内部恐怖的挖掘,赋予了哥特小说新的力量,是现代主义文学、侦探科幻小说和当代恐怖小说的先驱。
自此,哥特小说踏上了向当代恐怖小说转变的轨道,飞速前进着,社会关照与现实意义更为强烈。
最常见的恐怖形象
僵尸吸血鬼——辞典中对吸血鬼的描述是:“传说中夜间在人睡眠时吸其血液的鬼魂,……只在夜间活动,……他们不喜欢大蒜,也害怕十字架,并且在棺材里睡觉。”(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P1930)波利多里的代表作《吸血鬼传奇》,描写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生灵“路特分勋爵”,小说中将他描写成一个令人恐慌、饥渴、残酷的魔鬼;勒法努的代表作《卡米拉》则是关于会变形的女性吸血鬼的故事;最著名的则是1897年布莱姆•斯托克的代表作《德库拉》,“这部小说复兴了18世纪一度流行的‘哥特式’精神,又让吸血鬼迷信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一则流传至今的现代神话奠定了基础”。([法]简•马里格尼著,《吸血鬼——暗夜里寻找生命》,吴岳添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P82)
狼人——希腊神话中的狼人被称为“Lycanthrope”,其中“Lykos”是“狼”的意思,“Anthropos”是“人”的意思。很多小说家在作品中都对狼人有所提及,而在H•G•威尔斯的《莫罗博士的岛》中,“狼人”模式更在极端科学主义者莫罗博士的试验中,发展出豹人、熊人、猩猩人等“兽人”的形态。
墓地——对于死亡和疾病的恐惧,使西方恐怖小说家对墓地题材十分热衷。爱伦•坡的《陷坑与钟摆》描写了宗教法庭的刑房与墓室;而他的《活葬》则讲述了一个僵硬症病人被活埋的惊悚故事。史蒂芬•金的长篇小说《宠物公墓》描绘了一个诡异的宠物墓地;克•艾•史密斯的《墓坑里出来的种子》写的是一种可怕的墓地植物;托马斯•曼则在《去墓地的路》中表现了生与死的挣扎。
当代中国的恐怖小说创作很多都借鉴了西方。林静的《血之沙漏》、梦三生的《银色十字梦》和《奇妙糖果屋》等,都以吸血鬼等元素作为主题;晨昏的《血之仲裁者》、8难的《异界重生之血族狂法师》等,则广泛涉及吸血鬼、狼人、巫师等形象。至于木乃伊、密室、诡异的镜子等恐怖元素,则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小说通常将场景设定在现代化都市中,或一个假设出来的年代与地域,其他内容与西方恐怖小说区别不大。从创作的角度看,照搬西方模式虽然上手很快,也很容易迎合读者的心理预期,但却难逃沦为“复制猫”(copycat)的命运。随着受众欣赏水平和对作品期待的提高,缺乏创造性的想象与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难以长久发展。
四、中国鬼怪小说种种
综观中国的文学史会发现,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有很多关乎鬼神的文字。《易经•睽上九》的一段话:“见承负涂,载鬼一车……遇雨吉。”意思是说,如果你看到一只满身是泥的猪拉了一车鬼,那么你出门赶上下雨就是大吉。尽管属于一卦,但其弥漫的诡异气息,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中国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最早的鬼故事。
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则更是描述475余种远古怪兽、人兽、异形人和神明,记载了许多巫术与神话故事,被胡应麟称为“古今语怪之祖”。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等,这些光怪陆离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原始崇拜的产物。后世志怪文字中的鬼怪形象,明显受到了这些原始宗教神话的影响。
自此,鬼神文化在古代的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起来。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恰恰证明在先秦时期,怪异鬼神传说盛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叙鬼神故事的 “志怪小说”已经非常繁荣了。志怪小说“记述奇异怪诞的事”,六朝的此类小说保存下来的就有30余种。其中,苗壮认为《列异传》是“我国第一部内容较丰富,形式较完整的优秀志怪小说集,其中涉及……神仙灵迹、鬼魅精怪等内容,尤以写鬼者为多。”(苗壮著《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62)晋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涉及了很多具有恐怖意味的鬼怪故事。两汉时期鬼怪小说继续发展,出现了《列仙传》、《异闻记》等,而唐宋、明清时期,文言恐怖小说也都大放光彩。其中,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里的一篇《牡丹灯记》,对日本的恐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日本作家屡次翻新。上田秋成的经典作品《雨月物语》,其书名就是取自于《牡丹灯记》中的“天阴雨湿之夜,月落参横之晨”(刘青梅著试论《剪灯新话》对《雨月物语》的影响及两者主题上的差异性——从上田秋成的小说观出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是集鬼怪小说之大成,是中国古代鬼怪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恐怖文学可分为几种类型:1、针砭时弊、反抗统治阶级暴政、讴歌英雄;2、反对包办婚姻,赞美浪漫爱情;3、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弊端;4、带有道德训诫的小故事,警醒世人弃恶从善、切勿贪妄。此外,还有少数没有特殊意义,单纯是生动活泼的坊间神秘传说。
可以看出,与西方注重表面化的对气氛的渲染和对鬼怪面貌的描述不同,中国传统的恐怖故事更注重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常借小说讽刺时事、抒情遣怀,创作手法也不同于西方的晦暗阴郁,往往充满了诙谐幽默、嬉笑怒骂,让读者在体验恐怖的同时,也常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五、阅读与创作:困境何在
然而,恐怖文学在中国毕竟一直难登大雅之堂,千百年来仅以“鬼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很少有人以纯文学的方式创作恐怖小说。结果是,当代本土恐怖小说在销量持续走高、运营模式逐渐驾轻就熟的同时,其创作水准却还有待提高。周德东曾告诉《北京晨报》的记者:“目前中国恐怖小说市场,鬼故事以及装神弄鬼这两种类型的小说占据半壁江山,而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恐怖小说。”他表示,现在写恐怖小说的大多是网络写手,文学素养并不高。兴安也在《恐怖小说在中国》中指出,中国的当代恐怖小说史还太短,很多作家都是“玩票”性质的创作,浮皮潦草、重复抄袭、缺乏故事的内在逻辑性,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我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恐怖而恐怖,只注重感官刺激的“排泄式”写作。一些作品潦草而就、缺乏逻辑,仅靠渲染血腥暴力的文字哗众取宠。正如周德东所说,真正的恐怖不是“感官恐怖”,而是源自精神世界,“读恐怖小说也需要高智商”。一味装神弄鬼是浅薄的,对真正有品位的读者来说必然十分无趣,而对青少年的心理来说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些专家纷纷撰文大呼警惕恐怖小说、建议限制恐怖小说的出版,针对的多是此类现象。
2.为迎合读者,追求商业利润,一窝蜂模仿畅销题材,造成很多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比如《鬼吹灯》系列小说大热后,盗墓题材的跟风小说就开始层出不穷,大多数都十分劣质。这里也能看出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国内恐怖小说的细化分类还不够明确。以日本为例,仅推理小说就分为“本格”、“变格”、“社会派”、“新本格”、“第三波本格”……等小的门类。这样更有利于作家明确自身、不断提高创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能更清晰地划分读者群、促进图书及音像制品市场定位;还将使相关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
3.照搬西方模式,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不关注实际问题。当前,在图书市场及网络阅读中广受欢迎的作品里,西方现当代恐怖小说的几种模式都被大量采用:推理悬疑类的有蔡骏的《天机》系列、柳暗花溟的《驱魔人》、一枚糖果的《心怀鬼胎》、鬼谷女的《伤心至死》等;犯罪心理类的有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吴尔芬的《人皮鼓》、闪苍的《犯罪心理学》(尚未正式出版)等;都市传奇类的有王雨辰的《每晚一个鬼故事》、周德东的系列作品、眉笔的《笔仙》、“可爱多的粉丝”的《异度学园》……正如兴安指出:“西方的恐怖小说只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标杆,不应该是批量生产的模子。”有的作品难免只学得皮毛,实则结构单薄、内容空洞,读者无法感受到深层次的共鸣。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除了模仿西方的催眠、梦游、心理暗示、精神分裂等题材外,我国的恐怖小说创作也开始回过头来,转向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出现了与中国古代鬼怪小说、民间传说、风土习俗相结合的作品,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众人合著的《苗疆蛊毒》系列等,这些作品都广受好评,登上年度畅销书排行榜。
4.学界重视不够。事实上,学术界向来少将注意力放在通俗文学上。我国当代恐怖文学真正兴起还不到10年,被主流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忽视,就不足为奇了。目前还仅限于圈内人士及发烧友的小范围交流讨论。在美国,史蒂芬·金等大师已经扛起了恐怖文学的大旗;而在中国,这样的大师还没有出现。兴安认为,没有出现大师的文学类别是不会被看得起的,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面对国内恐怖小说出版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该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有些专家对恐怖小说的态度是彻底排斥、坚决反对,但对好奇心强烈的青少年来说,往往越是不让看的就越要去看,明令禁止是行不通的;而周德东呼吁将恐怖小说分级,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的做法,也被质疑标准难以界定、限制作家的创造力、容易沦为炒作工具等;兴安等人则干脆认为,对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来说,恐怖小说没有害处,反而会磨练他们的意志。也许正像兴安所说,中国的恐怖小说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本文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北京语言大学
(责任编辑 王倩)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当代中国恐怖文学如何突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