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文化资源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
[摘 要]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可以作为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资源,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民间传说的奇幻性特点、民间故事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民俗活动的游戏性特点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本文以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为例,调查收集了上百种当地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民俗活动等,研究其对学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乡土文化 白鹿原地区 学前儿童 审美能力
乡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相比城市较为贫乏。一方面表现在幼儿园硬件环境设施和教学工具的配置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等软件因素中。想要弥补这些不足,除了加大学前教育投资力度和师资力量之外,更应因地制宜,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开发、选择、整合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不少研究者已从多方面论证了将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的可行性,也有研究者关注到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资源,培养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如韩本武的《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提出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措施。[1]蒋名智的《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一文指出民间文学具有愉快幽默的儿童情趣。牟群英的《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一文认为民间故事符合儿童充满幻想和好奇心强的特征,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石瑛的《童话点亮人生——羌族民间童话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应用初探》一文从羌族民间童话出发,探讨如何将其转化为儿童教育资源。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将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和优势。然而,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没能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时,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而对文化资源的关注和利用较为有限。第二,乡土文化资源对儿童的审美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它们从哪些方面提升了儿童的审美能力,研究者们却语焉不详。
本文以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为例,探讨了其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的影响。
白鹿原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
白鹿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跨长安区(原长安县)、灞桥区、蓝田县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白鹿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传说周平王迁都洛阳途中,曾见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白鹿原已成为西安市著名的文化区域之一。
本课题组于2017年、2018年在白鹿原地区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涉及白鹿原地区130多个村庄。经过筛选甄别,共收集民间传说、故事100多则,民俗活动10余种。课题组发现白鹿原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区域内部一些共同的民间传说和传统民俗活动,也有各个村庄独特的传说、故事文化资源。
调查发现,白鹿原地区大多数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未曾被地方志、村史等收录,更未曾应用于教育。民间故事作为教育资源是被众多学者所认可的,重新收集、使用这些民间文化,对丰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白鹿原地区乡土文化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
白鹿原地区乡土文化资源不但可以作为一般教育教学资源,更可以作为审美教育资源。民间传说的奇幻性,民间故事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和民俗活动的游戏性特点都符合学前儿童好奇心强和喜欢动作与游戏的特点。[2]
1.白鹿原地区民间传说的奇幻性特点
民间传说大多是劳动人民的浪漫幻想,一些自然现象或历史事件被人们演绎为超凡、奇妙的故事,形成了民间传说的奇幻性特点。对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强的学前儿童来说,民间传说是天然的儿童文学。
白鹿原地区的民间傳说具有典型的奇幻性特点,其将本地区历史遗址、地理特征和各村庄的故事结合起来,使得奇幻传说和故事显得更为亲切。如白鹿原北麓的莫灵庙村、毛窑院村靠近汉文帝的霸陵,这两个村庄流传着一个天葬汉文帝的传说。马渡王村,虽然距霸陵稍远,但仍流传着汉文帝显灵救了被敌兵追击走投无路的刘秀和李世民两个相似的传说。另外还有多个村庄流传着白鹿的传说、鲸鱼的传说、伐神取水的传说等。
民间传说“以其跨时空的怪诞幻想吸引着学前儿童,培养了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培育了他们的创造精神。”[3]这种奇幻性的特点,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呈现出来,充分满足了充满幻想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必然会激发幼儿的兴趣。
2.白鹿原地区民间故事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
白鹿原地区历史悠久,各村庄流传着不少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见于史料记载,有的则仅在家族、本村或本地区流传。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价值观明确,能够体现正反、善恶、忠奸、美丑等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例如,多个村庄流传的村民智斗敌军、土匪,神童、著名知识分子智斗村中恶霸等故事。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种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不但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对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柏拉图提出:“我心中的教育就是把儿童的最初德行、本能培养成正当习惯的一种训练,让快乐和友爱以及痛感和仇恨都恰当地植根在儿童的心灵里。”[4]民间故事能够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世界,也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3.白鹿原地区民俗活动的游戏性特点
白鹿原地区自古以来便以农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本课题组调查到的民俗活动共计10种,如社火、老洞庙会、忙种会、忙罢会、老爷庙会等。这些民俗活动有些是为了庆祝节日,有些是为了祈祷或庆祝丰收,有些则是宗教信仰为了祈福消灾的。虽然形成的原因和活动方式有所差别,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全民参与,借助特定的装扮和活动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些民俗活动在一年特定的时间举行,人们无论老幼,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年轻人和孩子会画上脸谱,穿上戏服,表演戏曲、抬轿子、踩高跷等。孩子在这种活动中总是特别兴奋,对他们来说这些活动的核心其实就是游戏,能够刺激他们的感官,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儿童时期的游戏就是对儿童潜在审美灵性的激活。[5]民间游戏给予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6]民俗活动作为更具文化内涵的游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乡土文化资源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
儿童成长的过程不但需要进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更要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白鹿原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从形象性、故事性和情感性三方面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多方面地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1.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形象性能够提升学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
白鹿原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俗活动等都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既生动又稍显扁平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的故事情节,最易得到学前儿童的喜爱。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中提出: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是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强调的就是文学的形象思维这一特点。[7]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虽然生动,但一般比较简单和扁平,这一点与儿童文学不谋而合。刘杰英在《儿童文学散论》中指出: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不能套用到儿童文学中。刘杰英认为童话形象基本是扁平和微凸的,“扁”比“圆”更能调动儿童的审美热情和兴趣。[8]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属于扁平人物,性格较为单一化,人物在单一的性格形象下行动,一方面能够更加突出动作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也是在这种情形中形成的。因此,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这种更适合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文学形式,自然就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资源。
2.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故事性能够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故事性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能够吸引人、感染人的连续情节。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学要塑造的是行动中的人,强调的就是在叙事性作品中,性格和思想是需要借助人物的行动,即故事情节体现的。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故事网上的动物。因此,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故事性特征,更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故事情节是由因果关系构成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本雅明认为直到今日,民间故事仍然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曾经,民间故事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秘密地在故事中延续生命……民间故事教导先民,并且直到今日都还在教导儿童,那是一个最具智慧的方式——以狡诈和喜悦的心境面对神秘世界的力量。[9]人们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想象,同时可以让他们形成最初的世界观。
3.乡土文化资源的情感性能够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可以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当主人公由于善良、正直、勤劳等品质而获得美好结局时,儿童会由衷地产生愉悦之情。无论儿童、成人都希望接触和享受能够带给自己愉悦情感的事物。快乐是对生活的肯定[10],通过各类乡土文化活动,让学前儿童感受更多的乐趣,对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塑造他们乐观积极的人格都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審美活动是人们的情感活动,让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情感享受而精神愉悦,正是审美教育的目的。
结 语
总之,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学前儿童教育入手,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本武:《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小学审美教育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年第2期,第99-101页。
[2]蒋名智:《民间故事与当代儿童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93-96页。
[3]牟群英:《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第49-50页。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300页。
[5]易凌云:《透过游戏的儿童审美能力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8-19页。
[6]安宝珍、张洁:《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7期,第22-25页。
[7]《外国理论家 作家论形象思维》,满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8,第58页。
[8]刘杰英:《儿童文学散论》,希望出版社,1998,第108页。
[9]《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309页。
[10]赵惠霞:《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人民出版社,2011,第356页。
作者单位:何 妍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李冠华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陕西西安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乡土文化资源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