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陕西当代新修族谱的编纂及其史料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13 13:12: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长期坚持家族谱牒的修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新修族谱的情况日渐增多。本文以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区馆藏陕西族谱为例,探讨当代陕西族谱编纂特点及其史料价值。

关键词:陕西;族谱;编纂特点;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3-0138-06

家谱族牒是记录宗族历史、延续家族血脉、传承家族信息的重要文献,蕴藏着大量有关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及地方史等资料,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清代民间编修族谱较为兴盛,且多集中在山西、山东、福建、江浙等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陕西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如南方江浙地区,编修族谱的特征不甚明显,后因一些社会历史原因,留存的明清家谱非常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地区日渐兴起重修族谱风,公开的族谱资料陆续增多。目前学界对陕西地区的族谱也有些研究,但不是很多,且对当代新修族谱的情况研究较少。本文以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区之馆藏陕西家谱为例,探讨当代陕西族谱编纂特点及其史料价值。

一、陕西当代新修族谱现况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思想开放,家族观念意识增强,陕西乡村中立祠修谱等宗族活动开始恢复。带着明本族血统、弘扬祖风、引导后人及增强族人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的凝聚力等初衷,编修族谱的传统宗族活动也掀起热潮。仅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区开架阅览的新修族谱就有四十余部,除少数几部为20世纪90年代编纂的以外,其余均为2000年以后编修刊印。陕西修族谱渐盛的情况也受到文化部两次提倡编好家谱总目通知的影响,两次通知的文件对家谱的性质、功能和收集整理、研究家谱的重要意义作了明确的指示。这一背景鼓励了宗族的修谱活动,陕西《李氏族谱》、《秦氏族谱》、《长安柏氏族谱》、《镇靖师氏族谱》等多部族谱,均将2001年发出的“通知”作为附录收入族谱中,并在序中提及国家政策的支持,表现出当代陕西乡村较高的修谱积极性。

总体看来,陕西新修族谱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族谱,并保存老谱及历代续修谱序,续修现代族人的情况。能保留完整的资料实属不易,这种族谱的数量也不到十部。这些宗族一般是家族经济条件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如咸阳卢氏在明清时期就有族人为官,家境殷实,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重视宗族发展,故有良好的修谱传统,2001年所修《卢氏族谱》,列出万历三十七年、雍正六年、嘉庆四年、道光十二年等直至2001年共8次修谱序,及老谱中的艺文等内容。也有家族成员完整,重视宗族发展,族谱保存较好的情况。如百良赵氏,尽管是明初由山西迁徙来陕,但全家九子同老母一起迁来,家族成员比较齐全。《赵氏宗谱》保存有康熙三十八年、乾隆四十四年、道光二十七年、民国六年等六次续修的谱序。还有汉中2007年修的《秦氏宗谱》,先列出嘉庆年间的谱序,再述现修谱序,保存老谱中族规家训、圣谕等内容,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家族提供详细资料。

二是由于战乱、“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历史原因老谱散佚,现创修新谱。这类谱占了相当大的数量。有些还能依靠中间残存的谱来续起族人世系,而更多的是原谱内容看不到,只依靠老人记忆和其他资料来恢复。除知道一些祖辈世袭外,其余均为用现代资料编写的内容。如《延川县土岗郝氏家谱》、安康《王氏族谱》。另外有一些得知初修时间,却不明第几次修谱的情况,如《安康袁氏族谱》,保留清代初修谱序,但是后续修撰几经坎坷,族人难以言明2008年的这次续修是第几次。

综合各族谱的谱序和内容来看,当代新修族谱的资料来源基本有三个途径:一是辑录残存老谱中的内容:二是采取走访族人、与老人座谈、逐户登记、甚至外出寻根的方式搜集资料;三是查阅村内外有关史料,如方志、碑石等内容。修谱的资金来源也基本一致。编谱倡导人给族人发出倡议书,鼓励大家捐款,并于族谱的附录中公开族人捐款名单与金额,以示鼓励和赞颂。

族谱的质量方面,大部分体例完整,资料丰富,少数仅有祖源和现代族人的世系表,资料较为匮乏。对本族先祖和世系考究总体严谨,但水平仍有差异。多数族谱考证详实,写明推理经过,探源清楚,如《安康尹氏人文及族谱》、《王氏族谱》、《关中柏氏族谱》、《卢氏族谱》等。这类族谱的记载大多客观真实,所列族内名人的情况还可与其他文献的记载相佐证。如《关中柏氏族谱》中对其先柏景伟平回乱、建义仓、于关中书院讲学的记载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儒行传》中的内容相符。又《卢氏族谱》称其16代族人卢兆瑁为清礼泉县邑庠生员,《续修醴泉县志·选举志》,考职一栏中也确有“卢兆瑁,字晋卿,乙酉考一等”的记载。对于族源探索不清的则实事求是,直言不敢臆测,如《合阳县南百里坊李氏族谱》序中说其最早老谱在明末年间战乱遭毁,而家族移徙情况无文可考,不敢臆测,望后辈有识者考之。同时也存在少部分族谱,无法确定先祖的源流和真实身份,而以名人附会的情况,如《孟氏族谱》附会其为孟子后代而无所考,《刘氏族谱》称其为刘邦的后代,以这种乱认祖先编出的族谱,内容也较少,仅以世系表为主体,质量相对较低。

二、陕西当代新修族谱的特点

(一)地域特征明显,先祖大多迁徙来陕

自元末至清,陕西人口有两次重大变化。元后期,陕西自然灾害颇为不少。天历元年(1328年)“陕西大旱,人相食”;1330年,陕西各路蝗灾。加之战争的影响,元、明之际,陕西人口大减。明初一系列强制移民,鼓励垦荒、安抚流民的政策对陕西的人口变化产生了影响。明末清初,天灾与农民起义交相影响,致使陕西人口大幅减少。而清初为恢复生产的垦荒政策,又为陕西带来了新的人口。这两次变化,使陕西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人口大大增加。

按照地域环境的特点,陕西省可分为三部分:黄土高原带为陕北地区;渭北高原到平原,直至秦岭为关中地区;秦岭以南为陕南地区。受地理环境的明显差异影响,这三部分地区的语言、风土民情特点各不相同,其乡村宗族情况也差异较大。从笔者翻阅的族谱来看,关中地区的族谱多达15部;陕南地区的族谱13部;陕北地区9部。由此可以了解到,西安周边地区和陕南安康修谱数量相对较大。陕北地区近年来修谱的数量也不少,可能多存于民间或收在陕北地方图书、档案馆内,笔者暂无缘见到。

推荐访问:族谱 编纂 陕西 史料 当代

本文标题:陕西当代新修族谱的编纂及其史料价值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3/27426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陕西当代新修族谱的编纂及其史料价值》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