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常智奇随笔两篇

发布时间:2023-07-13 13: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普集街 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在中国内陆,秦岭南边,渭河北岸,有一条横贯连云港与乌鲁木齐的铁路——陇海线。在这条横穿关中平原上有一个列车停靠点叫普集火车站。这个车站坐落在中国古代史上后稷教民稼穑的腹地,西北农学院的东边,铁道北侧,武功县城街道靠南的地方。普集火车站以为东来西往的旅客供应美味可口的烧鸡而弛名全国。普集,是我家乡的名字,普集火车站因我的家乡而得名,普集镇因普集火车站人口的聚集而形成。现在车站已更名为武功火车站,但是年龄稍长的仍叫普集火车站,像我一样改不过口。

顺着普集火车站往东南方向走大约三、四公里,在渭河北岸,香尧半坡台下,就是我的家乡一一普集街乡普集街村。这里的半坡台香尧村的砖瓦厂曾出土过仰韶文化的陶罐和汉代墓葬群,修建西宝高速公路时,这里曾出土过大量的绿釉仓、汉玉蝉、陶人、陶猪、铜镜等文物。这里在商代称为青龙关,相传黄飞虎过五关时经过这里,远古这里应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青龙关在洪荒时代应是一个人择水而居的地方。唐代皇帝曾来过这里,拜谒过一座庙里的神仙,后来这座庙的门就开在了不同寻常的方向。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是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红薯、谷子、大麻、白菜、大蒜、萝卜、大葱等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这里地处秦岭南面,渭河之北,依山傍水,人们过桃花源式的富庶生活。这里的人们勤劳、质朴、俭约、善良、热情、好客,外边来人,总要千方百斗地拿出自最好的食品和礼物招待客人。从他们醇厚的乡情民风中,我们依稀还看得见古老传统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存在的遗迹:每到春节,有的人家还祭灶,有的人家还送蚰蜒;有的人家还给娃开锁打架,有些老妪还顶黑布盖头,穿掏襟扣的袄……

早在明清时候,这里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方,街容整体规划讲究,道路宽阔、屋舍俨然,村庄屋脊房檐沒有高出或突出者,街道东西两端有两院气势恢宏,庭院建筑考究的庙宇群,文庙建在普东靠近普中的地方,街道北边有一个普济寺,外来文化的天主教堂也耸立在普西与普中的民宅群之间,佛、道、天主教建筑群集,说明这里是一个文化发达,思想观念活跃的地方。这里古代街面上有票号、染坊、当铺、油坊、药铺、货栈、酒家、裁缝、戏楼建在东岳庙内等。许多大户人家的门一律是一扎厚的松木或柏木做成,门面上一律是小碗口粗的鎏金黄铜泡钉做装饰,黑漆门,红边子,金黄色的大泡儿钉,好不气派。门前是青石板铺的地面,门前要么是蹲着两只滚绣球的狮子,要么是骑马石,还有拴马桩,院子里有照壁。屋子里是前厅房、后厨房,院子里有奇石流水装饰。我的生身母亲就出生在普东村的一个张姓的大户人家。我的外祖父叫张起鹏老先生,我的大舅叫张宗良,我的二舅叫张宗霖。我出生不久,因生母张明玉病逝,我的外祖父和我大舅负责把我以每月三斗麦的支付寄养给常家。常家与我外家同居普东村。我大舅张宗良解放前在国民党军队里干事,解放后作为“历史反革命”一直被政治管制着,受尽了人间的磨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舅家门前的骑马石一直放在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个古老而悠久的村庄,曾是城墙高筑,护城河环绕,东西城门巍峨,街市繁华,人口稠密的集市重镇。我个人认为:这里先前应以普济寺命名,叫普济街,取普度众生,接济贫弱之意,只是后来,这里集纳十三省的游人来客,善男信女,香火鼎盛,成为盛大的物资贸易的集市,才把普济改为普集,从宗教信仰的精神走向物质交换的世俗。记得儿时,我常在街后的城墙上玩耍,在城墙上撒欢地奔跑,寻找着一种叫“木瓜”的果食吃。直到农业合作化时代,挖城墙当糞土运往田间,我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城墙根下捡拾古钱币、锈蚀斑斑的箭镞、各种各样土沁严重的古玉饰品等。夏季,我一伙小伙伴成群结队的在城外的城濠(古代的护城河)里游泳、捉鱼、联蜻蜓。

普集街,这个历史上盛大的集会和交易的地方。历经沧海桑田,残垣断壁,护城河变成了一条不规则的自然小河,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个方圆几十里被称为“二里半街道长”的大堡子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从一个大家闺秀沦落为民间女子。就是这个村子,在旧社会曾出现过常俊娃他父亲等皇甫军校的学生,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官员,国民政府的议员等人中龙凤。这个大堡子在人民公社时期被划分为三个行政生产大队,分别叫普西、普中、普东,普集街人民公社就设立在普东大队。这个村的大队干部曾出席过省、市的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人民公社的党委委员,省、市的党代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三个大队又分别叫三个村。

普集街村民的住宅建房一律的青瓦、顺椽、土墙,人字梁,东家靠西家,西家靠东家,两家共依一座山华墙,你靠我依,相扶相拥,连成一片,构成了一个像鱼型的村落。这是渔猎时代生存方式的原始记忆,还是洪荒时代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渭河鲤鱼跳上岸后化为村庄,就不得而知了。普集街村的建筑群呈"鱼"型,鱼头朝东,鱼尾朝西,普东村是鱼头,普东村口的城门两边有两只巨大的泉井似鱼眼,一年四季泉水喷涌不竭。普西村的李家堡和五姓庄是鱼尾。普中村是鱼身,在普中正街的南北两边还居住着一些人家,南边有一条较短的小街,叫“后街”,北边也有一条较短的街,建有普济寺,同时也居住着一群信奉天主教的人群,人们为了区别于南边的“后街”,习惯于把住在北边的叫“天主教”。天主教区里有高大静穆、气势轩昂的教堂。天主教区与后街像鱼鳍,镶嵌在古老街道民居群落上,形成了普中这样的“鱼肚”。普中大队大而长,人民供销合作社、邮电所、卫生院、兽医站、药铺等都设在这里。我记得,我的同班同学张武昌、张补生家就住在北边“鱼眼”旁的风水宝地。那是一个充满田园牧歌、柴门情调的美丽的农家小院,我在张武昌家做过“手劳课”的剪纸手贴工艺美术作业。他的母亲端出他们院子里刚刚摘下的杏子让我吃。后来,我和张补群的情谊多少有一些与他哥张补生同窗的原因在其中。

那时候,自然环境很好,冬天很冷,夏天很热,一年四季雨水多。每逢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家妇做饭可以弯腰用瓢直接从井里取水。水从西向东流,进普西鱼嘴前是一股水,从普西大队村口前南北分两股,绕村而流,在普东大队的鱼尾处又汇成一股。形成一种村在水中,“鱼”在水中,人在“鱼”中的美妙景象。那时的河水清澈見底,没有任何污染,昼夜不息,缓缓地流入渭河。小河两岸长满了柳树、榆树、椿树、古槐树,树下长满了丰茂的野草、野花,白鹭、野鸭等水鸟翔集水草丛中。记得有一个夏天的傍晚,大概是水中缺氧,鱼儿们都口朝上呼哧!呼哧地浮在水面上游戈。我们一群孩子嘴里咬起护肚,狂欢的在城濠涝池里捉鱼。这里印记着我金色的童年。

推荐访问:两篇 随笔 常智奇

本文标题:常智奇随笔两篇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3/27427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常智奇随笔两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