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麦套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关键词麦套棉;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3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05402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麦棉两熟种植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粮棉双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14]。当前国内麦棉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3种:麦棉套种、麦后直播棉和麦后移栽棉[57]。麦后直播和麦后移栽受小麦收获时间和天气的制约,棉花产量往往不理想。选择中早熟杂交棉与小麦套种可提高复种指数,有效解决粮棉争地矛盾,从而实现麦棉“双丰”。2012年邯郸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棉麦“双丰”工程,利用3 a时间推广春棉与小麦间作套种6.67万hm2,变传统春棉一年一熟为棉麦一年两熟。
单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813],但套种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杂交棉产量的效应研究不多。谢志华等[14]研究了大蒜套种条件下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蒜棉套作条件下,无论整枝与否,棉花产量均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即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并维持相对较高的经济系数,从而实现经济产量的最大化,但是种植密度超过一定阈值就会对产量增加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给麦棉套种提供技术支持,笔者结合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冀南试验站的项目,连续2 a(20132014年)在邯郸市曲周示范点进行麦套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32014年在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高产示范田进行,试验地土壤类型为壤质潮褐土。试验材料为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自育品系邯杂9号,是中早熟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
1.2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通过控制不同株距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记为处理①⑤。采取麦棉“四二”套种方式,麦田预留套种行,大行距1.1 m,小行距0.5 m,行长8.0 m,6行区,小区面积均为38.4 m2,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所有处理播前施优质有机肥30 t/hm2、磷酸二铵900 kg/hm2、钾肥150 kg/hm2、硼砂15 kg/hm2、硫酸锌15 kg/hm2。4 月20 日播种,地膜覆盖。6 月10 日麦收灭茬,7月15 日追施尿素225 kg/hm2,7月15 日打顶。根据长势情况喷施缩节胺化调3 次,药物防治棉蚜、盲椿象等害虫,其他管理皆按常规进行。
1.3调查指标
于9月15日分别调查株高、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烂铃数,各指标均取中间2行调查,每行连续调查10株;于10月15、25日和11月10日分3次计产收花,室内考种,计算铃重、衣分、霜前籽棉产量、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等。将所得数据采用DPS 软件[15]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麦套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麦套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总体上,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果枝数、果节数和铃数降低。尤其是铃数,高密度处理下(6.75万株/hm2 )分别比低密度处理(3.75万、450万株/hm2 )减少41.53%和36.12%。除3.75万株/hm2 处理下棉花株高较低外,其他4个处理之间株高无显著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烂铃率有升高趋势,在高密度处理下(6.00万、6.75万株/hm2),烂铃率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 3.75万、4.50万株/hm2 )。综合分析农艺性状可知,种植密度较小时,棉花个体发育较好,果枝数和铃数较多,且烂铃数较少;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果枝数和铃数下降,棉花群体郁闭程度增大,导致烂铃率提高。
2.2种植密度对麦套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2 可知,无论是籽棉产量,还是皮棉产量,都是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50万6.00万株/hm2处理时籽棉和皮棉产量较高,显著高于3.75万、6.75万株/hm2处理。种植密度对霜前籽棉产量影响较大,霜前籽棉产量在450万、525万株/hm2处理时较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种植密度对衣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随着种植密度升高,铃重表现出降低的趋势。3.75万株/hm2处理的铃重比中高密度处理( 5.25万6.75万株/hm2)的铃重提高6.69%14.13%,但由于群体总铃数偏少,故其籽棉产量相对其他处理要低。高密度处理下(6.00万、6.75万株/hm2),由于单株铃数较少,群体总铃数低于中密度处理(4.50万、5.25万株/hm2),与低密度处理相当。这说明各群体产量指标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一些指标的优化常常伴随其他指标的恶化,平衡群体各产量指标对于棉花高产较为关键。
3结论与讨论
合理种植密度是棉花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建立一个从出苗到收获都比较合理的动态群体结构,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高产稳产[16]。
该研究探讨了中早熟杂交棉新品系邯杂9号在麦套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棉花个体发育,果枝数和铃数较多,但群体总铃数较少,棉花产量较低。种植密度增加至450万6.00万株/hm2时,群体总铃数和产量较高,种植密度处理对衣分的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合理密植调节棉花铃数和铃重等产量指标,从而获得棉花高产。该研究仅对棉花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今后还将进一步探讨麦套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马奇祥.棉花麦后移栽与麦棉套作两种方式的比较效益研究[J].中国棉花,2010,37(3):1718.
[2] 严昌荣,张立桢,林而达.单作棉和32 式麦棉生态系统作物共生期的光温特点[J].棉花学报,2003,15(4):205209.
[3] 施培,陈翠容,周治国.棉麦两熟双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4] 张巨松,张德忠,林涛,等.新疆麦套棉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3):398402.
[5] 毛树春.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可持续生产的新技术途径: 短季棉提早套种密矮早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1998,31(3):92.
[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6526.
[7] 董合忠,毛树春,张旺锋,等.棉花优化成铃栽培理论及其新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441451.
[8] 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等.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作用、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164171.
[9] 王新燕,葛军,王春丽.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J].新疆农业科技,2005(6):1415.
[10] 董合忠,李振怀,罗振.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92798.
[11] 王树林,刘金华,孙国荣.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67.
[12] 王志才,李存东,张永江,等.种植密度对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1,23(3):284288.
[13] 路正营,李世云,韩永亮,等.种植密度对晚春播早熟棉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1):1618.
[14] 谢志华,李维江,苏敏,等.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棉花学报,2014,26(5):459465.
[1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 孙济中,陈布圣.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07219.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冀南麦套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