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学生立场
从教以来,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态度走过了一段“无知、漠视,懵懂、抄袭,理解、重视”的历程,这样,自己的教学也就有了一个“教参立场、教案立场、教师立场、学生立场”的发展过程。
刚走上讲台时,根本不知道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只是盲目地根据《教师用书》和其它教师、学生用书,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的步骤,程序化地编写教案;其中的“教学目标”简直就是鸡肋,笔者不是抄袭《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就是抄袭其它参考资料中的内容,以凑成一个完整的教案。不久,学校图书室摆上了几套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编写的《教学设计》,笔者更是“如鱼得水”,以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没有错的,于是照本宣科地搬到课堂上,结果效果不甚了了。有了几年教学经验以后,渐渐意识到教学目标应该融入个性思考、体现个人特色,于是开始重视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研究,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期“完美”展现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述三个阶段分别就是教学上的教参立场、教案立场、教师立场。站在教参的立场上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应该不会有什么差错,但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盲目的,或者是模糊的,因此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合教学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站在教案的立场上教学,名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好的,毕竟人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已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和组合,但是人家的教学目标未必适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也自然如此。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教学,比起前面两种立场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个性思考和教学个性,但是也往往出现这样的弊病:教学目标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的完美“演出”,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实际、能力实际和发展实际。如此一来,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主要有文本、教师和学生,但关键是:教师要有学生立场。
我们都熟知这样一条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句标语充分透彻地说明了学生是教师应该竭尽所能为之服务的对象。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需要和认知水准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去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我们就将迷失在教学的桃花阵中,左冲右突,走南闯北,始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
那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应该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不要太多太难
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准确定位具体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太多太难,使教师教的或者学生学的东西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短短的课堂45分钟不是没能完成教学预设就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事,教学就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展示课,课题是旧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张晓风小小说《不朽的失眠》。针对不少学生写作上存在的只会叙述不会描写、主题肤浅、语言平淡等缺点,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小说形象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品味小说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板块式导读法(感知情境——精读细节——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张继落榜的看法,正确看待读书的意义以及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
可想而知,这堂课以低效而告终。因为时间很短暂,容量很饱满——文本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有较大的理解难度,而教师却又一厢情愿地确定了三大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还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而不能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面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教学效果,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在听课教师面前不断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语文素养。短短一节课时间是不可能要求学生既反复朗读课文又掌握三种写作方法的,就是高中生也未必能做到。即使在45分钟之内勉强完成教学预设,也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不必说还要让学生圈点批注、合作探究、交流反馈、小结特点、总结课堂了,这样学生理解模糊、肤浅,最终反而什么都没有学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精简课堂容量,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鉴赏、感悟中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这堂课可以定位为“语言品读课”,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小说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并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用比较法和点拨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品味、学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小说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
当然,教学目标也不要太少太容易。太少,一则浪费课堂时间,二则造成学生吃不饱,营养不良。太容易,几乎都在学生已有认知的范围之内,构不成学生思维的难度和张力,则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力和思维力。如果教学目标太少太容易,学生都能应付自如,就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消极懈怠情绪,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意义?
二、教学目标可以随堂调整
一堂课,即使教师课前准备多么充分,学情分析多么全面到位,教学目标多么有的放矢,也往往因上课时的意外而临时调整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名师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一篇课文,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上课时发现学生已经学过了,该怎么办?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我们往往处理不好,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最忌炒冷饭,因为没有新鲜感,学生不感兴趣。郑桂华老师教《安塞腰鼓》,先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些什么,然后敏锐地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和因时间产生的陌生感,把教学目标调整为“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而探究文章语言特点,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程翔老师更绝,当他了解了学情以后,干脆把《再别康桥》“朗读训练和理解诗人情感并重”的教学目标微调为“加强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诗人情感”,并且删掉了“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风格”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到更新、更深、更美的东西。课堂中,程老师紧紧抓住一条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厌其烦、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揪住“荡漾”、“放歌”、“沉默”不放,要求学生跟着他“荡漾”一下,跟着他大声“放歌”, 跟着他作“沉默”状,其神情姿态之诙谐令人忍俊不禁。比如读“放歌”,他带领学生张开双臂,扬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还要读得又长又重。程老师还告诉学生,朗读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如读“柔波”,就可以想: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像恋人的含情脉脉的秋波,像老师的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正是因为郑桂华老师和程翔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教学目标的随堂调整,才使旧瓶换上了新装,使学生获得新而深的知识与能力。
当执教课题确定而执教对象出现变数,从而使文本难易与学生接受能力出现矛盾时,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余映潮老师曾经巧妙地处理过这个麻烦。有人请余老师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是却将学生请错了,安排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且没有预习课文。学生也坦言对这篇课文一点也看不懂。这确实是够麻烦的,不必说驳论文,就是普通的立论文也不是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如何用九年级的课文来教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议论文?余老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了四个大字:读懂一点。纵观余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其随堂调整的教学目标是“读懂立论与驳论,读懂作者怎样在立论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事实证明,余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和确定是成功的。比如,他给学生讲关于“立论”的知识: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概说式论据之一: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概说式论据之二: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结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讲完之后学生当场演练:
论点:我们喜欢余老师。
(学生)论据:余老师讲课的方法非常好,让我们听得懂。……
(学生)论据:余老师很和蔼,很风趣,我们上课一点也不紧张。……
(学生)结论:余老师真好。
学生的反应和“妙趣天成”的评价证明了余映潮老师随堂调整教学目标的成功以及他的教学智慧,正是因为他能够站在七年级学生的立场上,既尊重文本又降低学习难度,才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立论和驳论,并且比较深入地理解立论文的结构特点和论证过程,从而达成了“读懂一点”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可以与学生商定教学目标
教师不是学生肚子里的蛔虫,更不是每一个学生肚子里的蛔虫,因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学生立场也不可能精确到位。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就一个具体的文本而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短板、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更加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如果在师生的交流当中,教师能够敞开胸怀,以更加开明、更加民主的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确定中来,那么效果就更好了。这是更高境界的学生立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主人,学生真正赢得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笔者曾经看过《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4年第2期里的一篇文章——《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这是师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的典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上,课一开始,作者一反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常规,把确定本课学习目标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她请学生结合预习,思考两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2.你想学会什么?然后要求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意见。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师生商量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就《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文本来说,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特别是把确定本课学习目标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格物致知精神,非常具有文本针对性和学情针对性,这是教师独特的学生立场。教师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更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完成他们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这种灵活、独特的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并在教学中加以尝试、实践。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学生立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