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

发布时间:2023-07-16 12: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代表性,被认为是新疆佛教艺术的典型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现存石窟的数量仅次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共有236个佛洞,其中壁画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有70多个。这些石窟的建筑形式、壁画风格、雕塑手法都是在充分发挥当地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波斯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特色而形成的。

佛教徒为何要凿窟塑像?

佛教徒之所以要开凿石窟塑佛画像,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对于佛教传布者来说,通过佛像或佛画,能够形象地宣传佛教教义,可以使“观者听,听者悟”,“进可以击心,退可以招劝”,比之晦涩难懂的佛经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大花钱财开凿洞窟塑佛画像,他们希望得到百倍千倍的报答,幻想自己升入无量的佛国,惠及子孙后代。

第三,对于佛教修炼者来说,根据佛经中修行法的规定,修行不仅要观佛,还要礼佛、对佛供养,这样的修行是离不开石窟的,特别是早期佛教更是如此。在印度,最早的佛教石窟是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的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是佛教石窟开山之作,其后,印度佛教徒相继开凿石窟百余处。印度佛教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之最先形成了西域石窟群,进而东渐,在丝绸之路沿线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石窟寺。这些石窟寺在地理分布上的一个共同点是,远离闹市,依山傍水。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在地理环境上的这一共同点,与北方佛教重修禅的特点有关。

中国佛教“南重义学,北重实行”,“北土佛徒,特重禅定”。历史上,曾经驻锡丝绸之路地区的大德高僧鸠摩罗什、玄高、法护、智严、道进等人,都是著名的禅师。夫坐禅者,宜山栖穴处,则凿窟以禅居,亦意中事。

佛窟遗存的特色

目前遗留在新疆境内的佛窟群有好多处。其形制大部分是平面长方形,分前后室。前室一般都比较宽大,多为纵券顶。正中凿留中心柱,柱的正面凿佛龛,龛内雕塑或彩绘释迦牟尼像。左右是众弟子围坐听法图,上绘伎乐天。左右券壁上绘有佛陀生前与在世时的本生故事,供养菩萨以及供养人的世俗画等。中心柱左右开甬道,经甬道入后室,后室多为横券顶。靠后壁凿留石床,后室一般比较阴暗,低窄,给人一种阴森悲哀的感觉。石床上有雕塑或绘画着释迦牟尼涅槃的情节像,后壁则为涅槃经变故事画。佛祖涅槃的神情、弟子悲痛的形象与室内建筑上森严肃穆的气氛浑然一体,进入了表现大慈大悲的高度境界,企图激起人们对净土世界的向往。这也是宗教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更让人赞叹不已、留连忘返的是,石窟内从洞顶到壁根、从前殿到后室,那琳琅满壁、丰富多彩的壁画。菱格壁画是新疆许多千佛洞内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每个菱格内都画有一个佛祖前世修行的本生故事,内容大部分是舍身行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其绘画技法多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勾勒刚劲有力、粗细多变。

壁画的内容是宣扬佛教,但艺术家聪慧而巧妙地将作品给予世俗化的艺术处理,尊尊佛像雍容端庄、温柔安详、性情外露、生动感人,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味。供养菩萨,乐舞飞天,裸体多姿、形神动人。乐舞场景的壁画在石窟壁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出现了数十种形制不同的乐器,这对考察研究古代乐器及其历史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同时也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歌舞之乡。古代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这么多不朽的艺术珍品,他们的功绩也应该是不朽的。珍贵的佛窟壁画,虽已历经1000多年,但仍不失当年原作的感人魅力。

古代西域的石窟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受到欧洲及东亚学术界的注目,许多人曾多次亲临现场进行观摩考察。令人遗憾与痛心的是,其中一些人在当时索取并毁坏了大量举世无双、珍贵无比的雕像、壁画以及经卷文书,这是全人类的共同损失。

推荐访问:佛教 石窟 丝绸之路 丝路

本文标题: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6/27531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丝路佛韵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