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让生活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源泉

发布时间:2023-07-16 17:48: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很多原因造成历史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很低,怎样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的实效性迫在眉睫。从教师要密切关注身边事物,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适当处理现实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考虑预设、取材、情境创设、提问方式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枯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生活化;实效性

生活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是课程学习的资源,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历史与社会又是一门强调实践活动的学科,要多让学生在课前去进行实践,让他们把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生活中的一切信息、生活、实验都可成为社会课的情景资料,为历史与社会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强调人格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能用已学知识解析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怎样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密切关注身边事物,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适当处理现实案例

听过这样一节课,在上《社会伴我长大》时,这位教师以当地学生中发生的案例经过适当处理进行呈现,与学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学生自然地感觉到我们离不开社会,社会就在我身边。还有一位教师在温州地区上《变化的社会角色》一课时,他以“诸宸加入卡塔尔国籍,她还是中国公民吗?”“她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吗?”导入,学生反应冷淡。虽然诸宸是温州人,但很多学生根本没听说过诸宸。

人在情感上总是比较容易接受自己比较熟悉的,这样比较容易获得认同感。像第二位教师失败之处在于,他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而第一位教师,他从身边的案例出发,使学生从感情上获得认同,更有亲切感,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考虑预设

在听过一节《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的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与付出,进行了一个好家长评选活动。请同学们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家长,并说明理由。结果学生不仅没评出心目中的好家长,反而声讨起现在家长的不是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老师始料未及的。

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只是一厢情愿地从自身的角度去预设问题,结果事与愿违,生成了不利于教学的内容,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是被家长宠惯了的一代。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但社会意识又比较淡薄。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一般都比较自我,认识也比较直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情境的创设上如果没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预设知识,就很容易出现类似以上课例中的尴尬局面。

三、取材、情境创设、提问方式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枯燥

有一位老师在上《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时,她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着手,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网络语言,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网络上遇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做总结归纳工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得开心,学习效果也很好。

还有一位教师在上《正确对待大众传媒》中的“游戏机的诱惑”这一探究话题时,通过小品表演、课外调查、小组讨论、小辩论、新闻链接、主题探究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堂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教学生活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南宋镇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源泉 课程 社会 历史 生活

本文标题:让生活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源泉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6/27547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让生活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源泉》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