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8 12:4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现代服务业,作为衡量经济及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发达程度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与优化升级的新引擎。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关鍵词: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86-02

Abstrac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conomy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which is also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power or engine to keep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modern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 and further provides some specific measures for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productive service, service innovation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服务业,另一方面指因现代技术发展所涌现的新兴服务业态。

二、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转型,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然而,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将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与低程度化的社会分工相矛盾

技术进步促进效率提高,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而社会分工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企业无论大小均提供“一条龙”服务,尤其是制造企业,生产和服务并举,将大量本应市场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放置于企业内部,即“服务内置化”,由制造企业来提供服务,而制造企业并非专业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因而社会分工的不精细扼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

(二)僵化的体制与机制导致服务业市场化的程度低

现代服务业市场潜力可观,区别于传统的农业与制造业,其发展以高级生产要素(如:知识、创新以及其他一些无形资产)为基础,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为保障。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一些体制与机制较为僵化,具有计划经济的缩影,导致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应有的活力。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知识型、现代技术型各种新型业态的服务业不断涌现,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改善明显,其中,物流、信息、金融服务这一类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显现出了引领的作用,同时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会展、动漫、中介服务等也加快了发展。但是服务业的内部布局仍然不够合理:零售、交通、餐饮、邮政业等传统产业仍居主导地位,而作为现代服务业象征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总体发展势态偏低。

(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较为落后

将服务业占国家GDP比重,以及从事服务业人员占全部从业者的比重计算数据进行比较,从国际范畴看,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比较弱。(如下表所示)

(五)当前的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需求不振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领先,同时,发展中国家努力推进服务贸易,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由于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不强,加之国际营销渠道不够畅通,国际市场开拓不充分,导致国际竞争力较弱,进而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一)学习国际社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国际经验启示:只要发展模式恰当,现代服务业必将迅速发展。当前国际社会现代服务业主要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促进了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定也逐渐淡化。经济活动最初以制造为中心,之后发展为以服务为中心,就是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目的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大都采纳生产性服务业模式,以自身制造业的实力为基础,加快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国际工业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现代服务业数值均在50%以上。

模式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经济结构、人口发展均会产生变化,集聚的模式也随之改变,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即中央商务区)趋向分散化、多极化,并逐渐演变扩展,分成若干个多元化发展的微型CBD网络,使得现代服务业得以在空间集聚,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世界级的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在经济发展行程中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模式三:外资拉动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现代服务业延伸至多个领域: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服务等。如果能够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并借此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注重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将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利于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以上所述三种模式,既可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其中一种,也可以考虑多重模式组合运用。

(二)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

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业资源提供以及服务民生和产业协同等方面作用巨大,应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旨的城镇产业体系,实现城镇化与经济服务化联动发展,将利于新型化城镇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选择现代服务业带动模式。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县城和镇为建设中心。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以招商引资的传统城镇化道路难以维持,县域城镇化必须树立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第二,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由于大批农民进城,产生了一系列劳动力就业、安居、发展等问题。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提供低门槛的就业岗位;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将利于解决进城农民的衣食安居问题;同时必须发展公共服务业解决进城农民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第三,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强调质量提升,而提升城镇化质量,必须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设绿色城镇必须通过资源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城镇的合理规划及建设品位的提升必须以发展咨询服务业为前提,城镇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三)制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

要制订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政策体系。对现代服务业要增加公共投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各类新兴服务业的融资需求;鼓励发展创业投资。

(四)创造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软环境

1.增强服务业的信用管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制定与实施现代服务业标准,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服务行业的交易成本:如服务产品、服务行为等交易成本,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在于人才。 要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发展有特色的职业人才教育,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机构针对现代服务业开展的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

(五)鼓励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现代服务业经济是高知识性经济,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创新发展。该领域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创新。关键在于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其核心是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要形成有利于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实现与工业的水、电、气、地等资源相平等的价格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在平等的制度環境中发展。

2.技术创新。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比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研发费用的增加促进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更多的服务领域、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被探索与创新,现代服务业也越来越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王光辉,刘 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观察,2010(26).

[2] 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2005(4).

[3] 刘 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4] 何 骏.现代服务业多重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8(5).

[5] 胡振虎.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J].中国财政,2011(8).

[6]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8).

[责任编辑:金永红]

推荐访问:常态 中国 特色 服务业发展

本文标题: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18/27604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