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饮食器具词语词义演变

发布时间:2023-07-20 10:48:03 | 来源:网友投稿

【提 要】饮食器具类词语是先秦饮食文化物质载体的组成部分,这类词语为后人研究先秦时期礼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以《诗经》为例,整理收集共计27个饮食器具词语。这类词语可统分为食器、酒器和炊具三大类。从27个词当中选择“鼎、簋、豆、尊、爵”5个字的字形变化,分析了字的表意特点和词义发展的历史演变,从而挖掘出饮食器具词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饮食器具词  诗经  词义演变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真实地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及社会文化。正是因为如此,《诗经》中所收录的饮食器具类词语也成为了先秦饮食文化物质载体的组成部分,这些词语为后人研究先秦时期礼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本文试图以《诗经》中所记载的饮食器具词语为切入点,通过重要的饮食器具词语的词义发展的历时演变,从而挖掘饮食器具词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一、《诗经》饮食器具类词概述

器具,即“用具”。《说文·㗊部》:“器,皿也。皿,饭食之用器也。”本文所收集的《诗经》出现的饮食器具词语,指饮食行为和过程中的器具。

《诗经》收录的饮食器具词语散见于多首诗中,共27个。它们分别是:匕、筐、筥、簋、笾、豆、登、俎、房、瓶、斝、罍、溉、壶、卣、尊、爵、觥、瓒、斗、匏、錡、釜、鬵、鼐、鼎、鼒。这些器具按功能归类,则可统分成食器、酒器和炊具三类。

二、《诗经》重要饮食器具词义发展分析

《诗经》饮食器具词共27个。古汉字以形传义,传达出古代社会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刑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谈得很透彻:“古文字形体特别是相关的古文字的形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古代文化发展的种种景观,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其形态结构探讨古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某些特征,从而发挥文化语言学的作用。”这段话概括出汉字形体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饮食器具词的形体经过数千年时间的变化,记载和传承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其结构具有食器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这类文字,可以看到古代食器的形与意,让我们通过这类文字,体会到历代食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饮食器具类词或许已有些发生了变化,或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或词义范围扩大、缩小,或词义发生转移。下面选取《诗经》所记录的饮食器具词中重要的“鼎、簋、豆、尊、爵”,从其形体入手,对这些饮食器具词进行词义的初步解析。

(1)鼎

鼎。《说文》云鼎为“三足两耳。”此谓物之形,而非字之形。鼎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鼎”字形清晰展现出,“鼎”上方有双耳可供手提,中间部分为鼎腹,下有三足。由字形我们可知,鼎腹部鼓起膨大,三支足沉稳有力地支撑在地上,还有两耳竖起供手抓。结合考古出土的鼎,可发现“鼎”字的字形具有鼎这个器具的外形,为圆形。金文的“鼎”,字的形体稍微有些变化,鼎腹多了两横。小篆的“鼎”最明显的是下部,已有四足之形,这实际上已是方鼎的样子。楷书的“鼎”相较小篆无太多变化。

“鼎”最初的意思是烹飪的器具。先民活动遗址中均有鼎出现,且多为陶制鼎。陶鼎既为烹制用器,相较于同为炊具的无足的陶釜来说,陶鼎更像是釜与支架的结合体,三足使鼎更具稳定性好且食物受热均匀,所以使得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一种主要炊具广泛流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冶金术的进步,青铜开始作为制鼎的奢侈原料。青铜制鼎不论是从原材料的选取和做工的精美程度,都优于陶制鼎。青铜为贵金属,青铜器制作程序繁琐不易得,所生产的青铜鼎仅用于贵族阶层的祭祀这种重要场合。《周颂·丝衣》中有云:“鼐鼎及鼒。”祭天是天子才可以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周天子祭天时使用了大小不一的鼎,可知鼎已从原本的“和五味之器”变成了“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

“鼎”沿用至今,作为食器的意义已经逐渐消失,食器的意义保留在个别成语当中比如“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而 “三足鼎立”“鼎鼎大名”等多数词语的意思体现的是象征权力和荣誉。

(2)簋

“簋”之异体较多。其初文作象形字“皀”,像簋器形。又加“殳”(相当于手持饭具的形符)旁作“皀殳”,当为形声兼会意字。簋是古代盛放主食的器皿。甲骨文的“簋”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是食器豆,右边似人手持勺舀取食物之形。金文与甲骨文类似。而后出现了竹制的簋,所以才有了现在“簋”字。

在古代,簋的用法也极为讲究。《秦风·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小雅·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从诗句中,我们可知,簋的数量以双数出现。簋是古代盛放主食的器皿,黍稷是人们日常的主食,而用盛放黍稷的簋使用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那么更体现了礼仪制度已经渗入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从人们基本的需求中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3)豆

“豆”书写作甲骨字时是装满食物的高脚器皿的象形。从甲骨文的形体看,“豆”外形是有盖高脚盘。金文和甲骨文的“豆”相似,小篆的形体已经很接近现代“豆”的写法了。

《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能佐证豆曾是一种盛肉的器皿。《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形容众多食器排列有序,俨然一派和谐有序的景象。由此看来,诗里的饮食生活确立了一种饮食礼仪的道德规范。豆的本义为容器,“菽”字是古代对豆类植物的称呼。春秋时期在宴会上有一种助兴游戏:把豆子装在豆中,然后向里面掷箭,中箭后里面的豆子会滚出来,它由此产生豆类的引申义。“豆”字成了豆类植物的常用称呼后,作为容器的含义也渐渐消失。至今,豆已经不再表示容器了。“豆”的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器皿到植物的发展过程,是“豆”字魅力被发扬光大的过程。还能够和别的字组成不同的词组,被人们频繁使用。

(4)尊

尊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尊”字由“酉”和双手形构成。意思是双手把酒献给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金文的“尊”当中“酉”字的字形轮廓很清晰,而头上则多了“八”字。“八”有“别、分”义,指的是将酒分开呈上。而到了小篆,下部分的手已经变化成了一个“寸”。

不论是甲骨文还是小篆,“尊”字都带有“酉”,可证明“尊”与酒有关。”“尊,酒器也。”《鲁颂·閟宫》:“牺尊将将。”证明了“尊”是一种酒器,也是古代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因“尊”的古文字形为双手捧着酒杯,后由“敬酒”引申出尊敬、尊贵,也常把尊用作人际交往时的用语,如“尊驾”,意在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尊”用作酒器的含义已经被“樽”所取代,词义发生了较大的转移。

(5)爵

甲骨文“爵”字由酒杯的象形和箭头构成。金文字形由“尔”大笑的示意图、酒杯的象形和手形构成。篆文字形由“尔”“鹿”的省写、“鬯”和手形构成。

“爵”的书写,从简到复杂,词义也随着字的复杂而引申。“爵”的本义为一种三足酒器。在甲骨文时,“爵”意思是到君王举行的国宴上用酒杯喝酒,由此产生爵位和酒杯的含义。后在金文的书写出现了“尔”字,是射箭成绩突出的示意图,引申有功臣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功臣在国宴上手拿酒杯开怀大笑。篆文的书写更表示功臣坐在鹿皮上手拿盛满美酒的酒杯。《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讲述国君赐予他美酒的故事。《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酌彼康爵,以奏尔時。”饮酒时伴以音乐,为贵族阶级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由上述对五种饮食器具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从中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饮食器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需要而诞生的,发展到后来成了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礼器,再到后来甚至失去了实用性而仅以礼器的形式保存下来。第二,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往往离不开宴饮,“礼终而宴”说明了宴饮礼仪的重要性,也使得饮食活动中所涉及的饮食器具多了一层礼仪制度的含义。第三,饮食生活能够促进人际交往,而饮食器具则成为人与人之间有序沟通的桥梁,使得人人有礼可循,也框定了先秦礼仪的大致范围。由此可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化,这些种类繁多的饮食器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饮食生活而服务的器具了,而是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性器具。

三、小结

本文以《诗经》为例,整理收集共计27个饮食器具词语,分别是:匕、筐、筥、簋、籩、豆、登、俎、房、瓶、斝、罍、溉、壶、卣、尊、爵、觥、瓒、斗、匏、锜、釜、鬵、鼐、鼎、鼒。将这类词语的释义一一按功能分类罗列,再从27个词当中选择“鼎、簋、豆、尊、爵”5个字的字形变化,分析了字的表意特点,从而挖掘饮食器具词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

中國饮食礼节繁多,所使用的器具也配合着繁多的礼节变得数量甚多。这些饮食器具颇具文化特色,更蕴含了先民们所崇尚的尊卑上下概念。《诗经》中出现大量的饮食器具词语,这些种类繁多的饮食器具词语承载了先秦古人生活的文化内涵,它们以文字的形体使得先秦饮食文化保留了下来。由此可看出对《诗经》所记载的饮食器具词语是颇具价值的。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生所词典编辑室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201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金牌读写》编辑部2012《“豆”在古代是一种器皿》,《新作文·金牌读写》第2期。

程俊英、蒋见元1991《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刑福义主编1990《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通信地址:530299  广西师范学院)

推荐访问:词义 器具 演变 词语 饮食

本文标题:饮食器具词语词义演变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0/27670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饮食器具词语词义演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