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虹”
摘 要:汉字“虹”在历史的演变中,其形音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对“虹”字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了“彩虹”这个意义层面。本文通过对“虹”字形、音、义、文化寓意等诸方面展开讨论,较深刻地梳理了“虹”字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加深读者对“虹”字的认识。
关键词:形体;读音;字义;文化寓意;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虹”字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写作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版)中对“虹”所作的解释为:“大气中一种光的现象,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带,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也叫彩虹。”
《诗经》中《国风·鄘风》《蝃蝀》写到“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意思是彩虹出现在东方,无人敢指怕遭殃。 蝃蝀,亦作“螮蝀”,虹的别称。以下初步对“虹”字的形、音、义、文化寓意等诸方面展开讨论。
一、“虹”字形体的变化
(此图采自《汉语大字典》)
由上图甲骨文“虹”字作 。叶玉森先生释云:“象桥梁形,疑桥之初文。”这只是据字形而推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曰:“虹,螮蝀也,状似蟲。从虫,工声。《明堂》、《月令》曰:‘虹始见。’”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中译注:“虹,螮蝀。样子弯曲像蟲。从虫,工声。《明堂月令》说‘虹才出现。’”蚰,籀文虹字,从申,申是电光(闪烁屈曲)的样子。《白虎通》曰:“天弓,虹也。又謂之帝弓。”又,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载:“天弓,即虹也。又谓之帝弓。”这是就虹的形状而言。
段玉裁改“蟲”作“虫”。段注:“虫者,它也。虹似它,故字从虫。”它就是蛇。《说文》:“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从三虫。”邹晓丽的《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中引王筠《句读》注解:“小虫之属好类聚,故三之,用为偏旁则不便书写,故作虫。非必虫为蝮之专名也。大頭屈身垂尾,蟲形皆然。”“虫”、“蟲”本为一字。
《山海经·海外东经》:“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是则古人认为虹为“两首”之物。《梦溪笔谈》也称虹有两头。而虹又有龙之饮水的特点,由此可以初步推断甲骨“虹”之字形是“两首”龙之象。周代青铜器的虹霓纹则是更加逼真的弓形双首龙,亦可作为一个旁证。甲骨文“虹”字源于人们对于双首之龙的想像,后世的拱桥及玉瑛虽然与之形制类似,但却都发生于其后,不大可能是其源头所在。证明甲骨文“虹”字即是虹之初文。
甲骨文的“虹”字 类似一条长蛇。金文另造会意字, (虫) (工,巨大),表示虹为“大虫”,飞天神龙。籀文 (申,雷电,代表雨天),强调“虹”这种天空“神龙”总是出现在雨后。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工,作为边旁在汉字中通常表示“大”的意思:大河为“江”;大穴为“空”;大虫(龙)为“虹”;大贝为“贡”;大棍为“杠”;大瓮为“缸”。籀文“虹” ,从申,会意。申部曰:昌、籀文申。申霓也。古人认为“虹”像长蛇形,所以小篆 就变成了左形(虫)右声(工)的形声字。楷书“虹”的形体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晚周金文中曾为形声字“日虹”,后来消亡,“虹”通行。
二、“虹”字读音的变化
《说文》虹,从虫,工声。《释名》曰:“虹,攻也,纯阳攻阴之气。”《礼说》卷八也说:“虹之言攻,其攻也,不在日侧,而当日冲。”显然,“虹,攻也”之意是从“虹,工声”而来的,现在读音争议不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按音节表查询,声母[h]、轰的韵母[uŋ],阳平,[xuŋ35]。《广韵》户工切,平声,东韵,匣母;又读[jiŋ51](限于单用) ,现在安徽等地地方方言“虹”仍读[jiŋ51]。
《集韻》《正韻》:虹,胡江切,音降。与“訌”同。溃乱义。一曰争讼相陷入之言也。又如《廣韻》古巷切,去声,绛韵,见母。《元稹·送客游岭南诗》:“山头虹似巾”。慧琳《一切经音义》亦曰:“天弓亦帝弓,即天虹,俗名绛。”又《集韵》:古送切,音贡,义同。又胡贡切,音鬨。虹洞,相连也。《枚乗·七发》:“虹洞兮苍天”。《马融·广成颂》:“天地虹洞”。又《韵补》戸孔切,音汞。《郭璞·鯨魚赞》:“壯士挺劒,气激白虹。鯨魚潛淵,出而色悚。”“虹”,又读[hng214],胡孔切,上声,董韵,匣母。同“澒”。见“虹洞”。
三“虹”字语义的变化
语义方面,《礼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萍始生。”参见“虹霓”。造字本义:比喻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古人认为是飞天巨龙。《说文》:“虹,螮蝀也,状似虫。”《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尔雅·释天》:“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唐·杜牧《阿房宫赋》:“不霁何虹”。《广东军务记》:“虹亘中天。”又如:虹女(古代把虹比作美人,故称虹霓为虹女) 、虹梁(形状似虹的曲梁) 、虹霓(即彩虹)、 虹霓吐颖(吐气成虹霓,形容有丰富的诗文才华)等等。
其他常用义还有,旌旗,如:虹采(旗子);彩色,如:虹旆(绘有颜色的旗帜) 虹裳(彩色的衣服);在词赋中比喻半圆形建筑物为虹,桥的代称 。唐杜牧《樊川集·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如庾信《忝在司水看治谓桥》中写到“跨虹连绝岸,浮鼋续断航”。唐陆龜蒙《甫里集·十一和皋桥诗》:“横绝春流架断虹,凭榄犹思五噫风。”另通“讧”舐,表“惑乱”义《诗·大雅》:“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由此可知,“虹”不单为我们日常所了解的“彩虹”义、桥的代称等。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其他不常用义逐渐消亡。
四、“虹”字文化寓意的变化
“虹”本是一种自古有之的自然现象,然而古人为之附会了不少美丽的传说。
卜辞中以“有祟”与“虹”连文,即古人以为虹能作祟;又说虹是有生命的东西而且能饮,这在典籍中均有证明 。
《甲骨文合集》第10465片反面。它的内容是:“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格)云自东,母(毋)员,有出虹自北,饮于河。”意思是说:商王看了占卜情况,发布占辞说:要有灾祸降临。记载“出虹”为有凶兆,由此可知当时确实把虹的出现视为灾祸,可以影响收成。这也与“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一致的。
《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蝃蝀,就是虹,隮也是虹。”刘熙《释名》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隮”“雨”意义相类——看来云雨之喻婚媾,由来尚矣!因为古人观念中虹的形象是“二龙交尾”,成为女娲“教行”的隐语,所以“莫之敢指”也是含蓄害羞的心理使然。
古人对虹的观察和解释反映了古代科学认识的曲折过程。甲骨文的“虹”为一整体象形字,是由两条龙构成的。“虹”部首属“虫”,这是因为古人曾把“虹”误认为是身体呈现弧形的双头怪兽,是天上的一种神兽。
汉代以后,古人逐步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唐初学者孔颖达指出:“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已无阴阳学说的味道。唐代张志和在《玄真字·涛之灵》中记载,有人向日喷水,做形成虹的模拟实验。更为可贵的是,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一书中指出:水珠被“日光入之,五色具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然而,中国古代由于受“五色”观念(认为色品皆可归于青、赤、黄、白、黑五种)的局限,阻碍了对虹成因的进一步探讨。
纵观虹传说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虹饮水的传说,一方面是上古先民看到雨后出现在天空的虹的两端伸在水中,无法解释这一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想象;另一方面也与虹被看作是双首之龙有关。此外,虹的美人意象及弓形形状则被古人看做是不祥的征兆。虹被赋予如此之多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在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民众凭借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对该现象地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对此不必苛责古人,今天读者需要做的是了解其在语言及文化上的大致演变过程,并能规范地使用汉字,更好地传承古老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周丙华.甲骨文“虹”字文化考释[J]中国文化研究,2009
[2]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中华书局,2007.08,第181页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M],1990.03,第1929页
[4]金弘茗编著.汉字趣谈 [M],金盾出版社,2009.01,第141页
[5]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中华书局1979年,第4版
推荐访问: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