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释“午”

发布时间:2023-07-20 12:06: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午”的文献常用义为地支名,但“午”的本义是什么,其说不一。“午”的甲骨文为两头粗中间细的杵形,乃“杵”之本字。而“午”假借为“地支第七位”是深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午”的字义沿着这两条道路发展,脉络清晰。

关键词:午 杵 本义 引申义 假借义

“午”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能单说,而是与其它词语组成双音节词,如:中午、午饭、午夜等。《现代汉语词典》[1](P1335)列出了“午”的两个义项:①地支的第七位。②日中的时候;白天十二点。《古汉语大词典》[2](P211)列出“午”的五个义项:①地支的第七位。②十二时辰之一,大致相当十一时至十三时。③通忤、迕。逆;违。④纵横相交。⑤姓。我们发现“午”在古代汉语中的后三个义项,到现代汉语中不见了。“午”作为姓氏在现代没有了,另外两个义项在《王力古汉语字典》[3](P89)中作为僻义归入了备考栏。这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本文旨在梳理“午”的词义源流,使人们更加了解“午”的词义演变过程。

“午”的常用文献词义为地支名,在十二地支中位第七。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以干支纪日的记录,其最古最多见者当为卜辞。东汉许慎将22个干支字全部列为部首,可见对它们的重视。其中对“午”命名缘由的探索是《说文解字·午部》[4](P311):“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许慎对十二地支字形的阐释,呈现出了阴阳二气在宇宙中的周转和运行,“午”字显示了五月阴气逆阳、冒地而出的情景。许氏以“啎”释“午”,“啎,逆也。”[4](P311)用抽象的阴阳二气的忤逆之形来解说“午”的字形。可见,当时阴阳五行观念对阐释文字的影响非常明显。之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P746):“《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律历志》曰:‘咢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忤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忤,即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可以看出在汉字的认知过程中,阐释者所依托的文化传统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导向,从而来干涉阐释者对汉字本体功能的确定。但是“午”的本义究竟是不是“啎”呢?

“午”的字形从古至今发生了几次转变。甲骨文,其后填实作,后省为。金文大其上作,侯马盟书作,三体石经《僖公》作[6](P1037-1038)。小篆作。由于“午”在各个时代字形不一,造成学者们释义歧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殆御马之辔也。”胡小石《说文部首》:“从午之字有‘御’,卜辞作(早期)(晚期),像人持马鞭形,则疑午之初形或像马鞭。”罗振玉也认为“午”是马策(马鞭)之形。从“午”的早期甲骨文字体来看,这种说法似乎讲得通,但是其金文之后的字体演变却无法解释,更是缺少证明此说的例证。我们再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戴氏侗曰:‘父乙鼎文作,庚午鬲文作,断木为午,所以半面也。亦作杵,借为子午之午:所以知其为午臼之杵者,舂从午,从臼,此明证也。’”林义光《文源》:“按古作,作,不从一,则非像地。像杵形,实杵之古文。舂篆作舂,像两手持杵形,正杵字。”“午”的甲骨文像两头粗中间细的杵形,可以用来舂米。“午”的金文形体,上端变大,向左右伸展的部分是两个把手,可供两个人使用,抬起落下时便于用力。除了“舂”从午,可以证明“午”是“杵”的本字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字的形体上得到佐证。如:缶,金文作,下从,像瓦器形;上从午,即“杵”本字,金文作,更像其形。也就是说用杵在器皿中捣黏土,准备做陶器。又如:匋,金文作,上右部是一个面朝左的人,下面是缶,像人执杵造器的样子。所以我们认为“午”是“杵”的本字,“午”的本义当为“杵”。“杵,舂杵也。”同[4](P122)指舂米、捣衣、筑土用的棒槌。

正因为“午”的本义是“杵”,“杵”又指“捣”“捅”的动作,以“杵”捣臼才能舂出米来,以“杵”捣坯才能制作陶器,“杵”的动作就是不断违逆、抵触的动作。所以,“午”可以引申出“抵触”“违反”之义。例如:《荀子·富国》:“午其军,取其将。”《礼记·哀公问》:“午其众以伐有道。”郑玄注:“午其众,逆其族类也。”“午”有“逆”义,“逆,不顺也” ,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引申为“交”,有纵横相交的意思。《玉篇·午部》释“午”为“交也”。例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郑玄注:“午割,纵横割之。”《仪礼·大射》:“若丹若墨,度尺而午。”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谓画图也。”《史记·张仪列传》:“今秦发三军,其一军塞午道。”司马贞索引郑玄曰:“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

杨树达在《中国文字学概要》中说:“十干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皆系借字,其字各有本义,许君皆以干支为本义,故所释都误,不可据依。”“午”的本义是“杵”,“午”假借为表示地支的第七位。为何借“午”为地支名呢?这其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五”,甲骨文作或。《说文解字》同[4](P307):“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从“五”的字形看,主要指交午居中之意。许慎从文化角度对“五”的释义,使我们意识到阴阳五行观念与“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内经》:“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中国古人便把五行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原则来应用,因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五行网络框架结构。”[7](P207)在《辞源》中“五”字下的词条更有410处之多,有五卜、五色、五官、五脏、五谷、五毒、五味、五音等。“五”“午”二字在《广韵》中都是疑古切,读音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午”有“纵横相交”的引申义与“五”“交午居中”之意相吻合,因而“午”“五”相通,假借“午”为本无其字的地支第七位。随着当时阴阳五行观念的深入,时间的传统标指虽然有年、月、日,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天干和地支。“午”作为地支第七位讲的假借义,被广泛使用,成为文献中的常用词义。这时“午”当“杵”讲的本义,就在左边加注“木”旁,分化出一个形声字“杵”来表示。“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工作在不断进行”[8](P223),自此以后“午”和“杵”有了明确的分工。之后“午”的意义主要沿着时间概念这一假借义的方向往下继续发展。干支字早已与时间概念构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午”纪时的时候,作为十二时辰之一,大致相当十一时至十三时,后来又泛指一昼或一夜的中间时段,如中午、午夜。

“午”除作姓氏这一义项外,其词义变化的线索十分清楚。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午”的词义演变脉络图。

↗ 杵 → 抵触、违反 → 纵横相交

↘ 地支第七位 → 白天或夜晚的中间时段

《古汉语大词典》列出的“午”的③④义项,都是在“午”是“杵”的本字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词义。在“午”和“杵”各司其职之后,“午”便不再承担“杵”的意义。而是朝借来的“地支第七位”的意义向下发展。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午”只保留了其假借为时间概念之后的词义,即①②义项。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古汉语大词典编辑组.古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0.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7]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M].乌鲁木齐:新疆

人民出版社.2006.

[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参考文献:

[1][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汉]刘熙.释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4.

[4]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徐復,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正解[M].南京:江苏古

籍出版社,2003.

[7]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北京: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闫岩,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

本文标题:释“午”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0/27674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释“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