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马庄唱响“幸福之歌”

发布时间:2023-07-21 10: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东临美丽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村落。辖区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3100多亩,下辖5个自然村,7个党支部,人口总数2743人,其中党员115名。改革开放40年间,马庄从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到如今成为全国知名的文明村、特色村;从苏北出了名的“北大荒”,到成为“两个文明”融合发展的标兵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百姓生活、村容村貌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马庄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了经济上快速发展、文化上独树一帜,并形成极具特色的“马庄现象”和“马庄文化”。

一、独辟蹊径,文化立发展道路更加清晰

1978年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改革,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而马庄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村民温饱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在所属的青山泉乡18个村中,马庄仅排名13,被戏称为“第三世界的排头兵”。“弯弯屯河清悠悠,流去多少泪和愁;多少年来多少代,年复一年血汗流;落后面貌何时了,贫困岁月何时休。”这正是马庄当时的写照。

1986年,孟庆喜被任命为马庄村支部书记。当时的马庄村不仅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还欠了银行46万元贷款。面对困境,马庄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炭开采。仅两年时间,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实现了预期的小目标——摆脱贫困,而此时改革开放已走过了10年。

煤炭让马庄村老百姓的口袋逐步鼓了起来,但头脑空虚、思想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家庭邻里纷争不断,酗酒赌博屡禁不止,封建迷信大行其道……马庄人深刻认识到,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把村民“拢”起来。

从外部说,马庄依托煤炭开始起步,但与周围村比较,马庄村的集体经济仍不占优势。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实、文艺人才较多,马庄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文化产业,打算蹚出一条文化立村、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试图以此打响马庄名气,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1988年,马庄做出一个让人震惊的決定,村集体投入3万元购买了长号、黑管等西洋乐器,成立了苏北第一支农民管乐团。本地没有老师教,就去外地请;没有合适的排练场所,就把村外偏远的农机站当作教学点。凭借着这股子拼劲,马庄乐团漂洋过海,斩获众多大奖,提升了马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马庄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不少投资人因为听了乐团的演奏,慕名而来选择了马庄。正是凭借乐团这一有力抓手,马庄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道路,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共生。

在当时的背景下,全国都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庄村支部书记孟庆喜却带着乐团整天忙于吹拉弹唱,由此引来诸多非议。“农村出了一个不务正业的干部,整天拿洋家伙瞎摆弄,是能吹出票子还是吹出粮食?”顶住压力,老孟不厌其烦地细说“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正是靠着老孟和队员们的执着努力,马庄把农民管乐团推到了台前。

30年来,农民乐团坚持演农村事、说农家话、道农民情,讴歌时代、褒扬传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节目送到田间地头,为百姓了解党的政策“铺路搭桥”,把民心同党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在乐团带动下,2004年马庄又组建了“百人锣鼓队”“马庄民俗表演团”,形成了三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30年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马庄已蔚然成风:周末舞会、春节晚会、元宵灯会、传统庙会、纳凉晚会……如今走在村里,再也看不到无所事事的村民。工作日,他们在潘安湖景区、香包工作室、周边工厂打工;业余时间,参加农民乐团、民俗表演团的演出。

二、转换动能,文化促绿色产业更加兴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农民乐团的“名片”效应,让马庄人尝到了文化的甜头,他们把握时机、因地制宜,走上了以文化促产业振兴的道路。

马庄村因煤而兴,但“挖煤是吃子孙饭,要是枯竭了咋办?”马庄未雨绸缪,开启了“地下积累,地上发展”的模式转型。村里先后建起了运输队、砖瓦厂、面粉厂等十多个企业,村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1995年,马庄成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1996年,马庄组建了省级企业集团,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就在马庄人为成绩欢欣鼓舞、展望美好小康生活之际,前所未有的挫折接踵而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企业改制政策,使村集体收入锐减。2001年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马庄村响应号召关闭矿井,村集体收入减少4/5,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经济不行了,还要花钱搞“吹拉弹唱”吗?村民的非议和大批队员的离队,让乐团陷入尴尬。

困难面前,马庄人首先统一了思想:只有稳住人心,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马庄村坚守“文化立村”的根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以地面工业为主攻方向,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工业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向高新集约型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马庄村逐步建成纺织、制衣、精密铸造、食品、建材、运输等15家核心企业,初步实现工业经济由“黑”到“白”的嬗变。

近年来马庄村又抓住潘安湖生态建设契机,跳出一产“接二连三”的窠臼,选择符合农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民宿休闲、民俗表演、中药香包等新业态茁壮成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依托潘安湖景区文化旅游开发,马庄村2017年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马庄香包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捧场”成为火遍全国的文化产品,香包制作销售成为旅游富民的重要项目,2017年产值达600万元,预计2018年将超过2000万,直接带动近300人就业。马庄乐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年创收400多万元,成为马庄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但吹出了粮食,也吹出了票子。

三、补齐短板,文化惠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长期以来,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欠账较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这是乡村“脏乱差”的根源,更是乡村文明建设的短板。多年以来,马庄着眼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契合时代要求的变化,突出文化引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投入,改造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基础设施改善过程中,马庄特别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投入,优先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早在1986年马庄就创建了“金马之声”广播室,每天三次定时向村民传递党的声音,30多年从未中断。从2003年到2015年,马庄又先后建起了农民文化中心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和文化大礼堂,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另外,村里还建成老年、妇女、青年活动中心和图书阅览中心等。30多年间,累计投入超过8000万元。

为推进乡村生活文明,从1990年开始,马庄还陆续投入近千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道路不平、绿化不整、卫生不洁、生活设施不齐等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苏北人祖祖辈辈都用旱厕,既不卫生,也不文明,2001年马庄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建设高标准水冲厕所;针对庄稼人习惯将秸秆随便堆放有时还就地焚烧的状况,马庄村2002年开始统一收缴庄稼秸秆开发利用,实施“秸秆气化户户通工程”,2012年又建成了全国首个太阳能沼气站。此外,马庄还开展畜禽养殖、黑臭水体、杂草及河堰的清理整治,实现了垃圾日清日洁、清洁能源全覆盖,有力促进了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推广。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随着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生态越来越多地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人,诗意的栖居”,正在马庄逐步显现。早在本世纪初,马庄人就积极筹划还村民绿水青山。煤矿关闭后,陆续投入300多万元,因地制宜修复1300亩采煤塌陷地,并建成800亩意杨生态林。近年来马庄坚持文化、生态、旅游“三位一体”,利用生态治理良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使好山好水可行可望、可居可游。文化、生态、产业的融合,不仅点亮了山水资源,更是打造了产业成长的舞台,使景观有看头、休闲有玩头、文化有说头、农民有赚头,真正实现生态良好与适宜居住统筹协调。

现在的马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迎宾大道、金马腾飞雕塑、农民文化广场等景点星罗棋布,整个村庄一片欢乐祥和。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不仅实现了宜居,还使村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精神风貌等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成为现实。马庄呈现出“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良性发展态势。

四、打造平台,文化聚发展力量更加强劲

文化的功能是“化”人。自1986年创办“金马之声”广播以来,马庄村每月1日升旗仪式、半月一期板报画廊、每季度一次科学讲座、每年一届农民运动会……马庄的思想文化课早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

基于乡村熟人社会的特征,馬庄从1986年开始,坚持“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对全村农户实行“家庭档案”管理,并逐步实现制度化。为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村风,马庄村民“一个看一个”,互相“攀比”,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好妯娌,以榜样的力量促民风向善。从2004年开始,村里每年还拿出10万元进行奖励兑现,让村民从自身的德行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激发村民的自觉实践。

乡土社会的人情传统是村民自治的文化根基,马庄注重发挥新乡贤、红白理事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特长,助力乡村治理。每月25日是马庄民主理财日,民主理财与信息公开,让村民心理都有本明白账。30多年来,马庄村凡是涉及村计民生的事,都听取党员意见,实行党员“议会制”。马庄还有个“小人大”,由每10户选出一个代表组成,村委会的每项重大决策都由“小人大”表决并监督,充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马庄,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这直接缘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1994年,老支书孟庆喜负责联系的企业没有完成产量指标,按照规定老孟被罚350元。许多干部群众替老孟抱不平,认为他为村重点项目忙碌,无暇顾及,不应承担责任。但孟庆喜严格要求自己,说服了干部群众,照章执行了罚款。“党员干部做示范,家家户户比着干”,遵章守纪的行为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也对马庄“两委”班子给予了充分肯定。

文化凝聚发展力量。多年来马庄始终“坚持以党的形象影响人,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坚持依法治村规范人,坚持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坚持用党的宗旨服务人,坚持用马庄精神鼓舞人”,从而汇聚干事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正是孟庆喜当年提出的这“六个坚持”,让马庄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五、不忘初心,文化唱幸福之歌更加嘹亮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乡村繁荣与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重要议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视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振兴,农民的精神风貌才是本质的东西。马庄作为苏北的一个普通村庄,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走“文化立村、文化兴村”之路,不仅提升了村民精神风貌,还实现了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2017年马庄村人均收入1.86万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40%。

“精神文明是马庄村的底蕴”。总结马庄巨变,老支书孟庆喜说:“马庄村从当年的贫穷落后到开矿起家,从本世纪初关停小煤矿到产业转型,再到如今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历经挫折磨炼却每次都能凤凰涅槃,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凭着“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的精神内涵,马庄人在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的道路上,创造出文化奇迹。马庄村现任党委书记孟国栋说:“论经济,马庄在徐州排不到第一梯队,但是文化生活方面,我们当仁不让!这种获得感、幸福感是票子买不来的!”通过乡村文化发展繁荣,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与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从而创新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促进了马庄的振兴。

马庄巨变非一日之功,它反映的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马庄村民的文化自信和长期坚守,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真实写照。马庄的成功也并非偶然,在马庄,农民乐团吹了30年,元宵灯会办了32年,周末舞会跳了25年。马庄的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其背后也正是马庄对文化的长期坚持。

时光荏苒,转眼间40年沧桑巨变。艰苦创业的昨天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今天,面向未来,马庄依然任重而道远。因为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贾汪区马庄村这个全国文明村更是蜚声全国,每天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给马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马庄的乐团不断壮大,马庄的香包火遍全国,马庄的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精神文明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要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不断创新。”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未来,马庄村将继续深扎文化之根,以党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讲好“马庄故事”,弘扬马庄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三农”工作全面和谐发展;依托自身优势,打好“马庄”牌,使全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在乡村振兴中,马庄将继续保持一“马”当先的势头,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贾汪真旺”成绩,唱响马庄幸福生活。一个主打文旅产业的新马庄,也将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演绎得更加生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期待有更多的马庄不断地涌现,汇聚成江苏“新乡土地时代”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志刚

推荐访问:时代精神 之歌 唱响 幸福 文化

本文标题:文化淬炼时代精神,马庄唱响“幸福之歌”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1/27706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文化淬炼时代精神,马庄唱响“幸福之歌”》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