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碳锁定内涵及研究文献综述①

发布时间:2023-07-21 11: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在Uuh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从碳锁定和解锁两个角度,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探究了碳锁定形成机理及解锁实现的路径,发现国外学者多从某个领域或行业作为切入点,而国内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较少涉及实证研究,结合实证进行碳解锁分析可能是今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碳锁定 碳解锁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c)-147-03

1 引言

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已毋庸质疑,但每每谈及减排,都会因为涉及到经济发展利益而缩水甚至成员退出协定。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中一直释放着“正能量”,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减排目标,但考虑到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逐步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能源大量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的根本原因。尽管2007年颁布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我国的碳排放水平仍持续显著上升,经济发展明显高碳化。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分析碳锁定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目前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探究碳锁定形成机理,以期得到关于碳锁定问题的相关启示。

2 碳锁定基本内涵

理解“碳锁定”,首先要对作为其基本要素的路径依赖有个了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对“锁定”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将技术及制度变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强化机制及产生的“锁定”效应定义为“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Arthur,1994)。自我强化机制使得制度或技术在既定的方向中长期存在并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甚至形成锁定(Lock-in),即使这种制度或技术是低效率的。例如目前广为使用的QWERTY键盘就是典型,这种字母排列方式只是一名美国工人随机打乱字母形成的,但由于其采用较早,即使后来出现了打字效率更高的DKS式键盘,还是未能改变QWERTY键盘牢牢占据市场的局面。

基于技术锁定和制度路径依赖理论,Uuh提出了碳锁定的概念。Uuh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工业经济已经“锁定”在了以碳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中,并使得低碳技术的扩散变得困难。由报酬递增驱动的技术和制度共同演化过程形成的“技术—制度复合体”(Techno-Institutional Complex,简称TIC)则是碳锁定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种“技术—制度复合体”的存在,受益于现有制度的参与者就不愿意进行改变,即使有其他更环保、更清洁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从而使得工业经济处在碳锁定的状态很难从中摆脱出来。

进一步的,Uuh在其后续的研究中对碳锁定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Uuh认为,锁定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来自技术、机构、产业、社会和制度。Uuh还指出,当前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已经锁定在了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碳基能源体系中,即“碳锁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碳锁定”很可能从发达国家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即出现所谓的“碳复制”(Carbon Copies),使解锁变得愈发困难。

3 关于碳锁定的研究综述

在Uuh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相继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在气候变化政策讨论中也多次提及了“碳锁定”这一概念。国外学者的研究多涉及各个领域和行业,如Cowan,R[1]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研究了技术的锁定效应,并对解锁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讨论。Carley[2]则以美国电力市场为例,通过分析发现,目前该行业仍主要依赖于碳密集型化石燃料,但有迹象表明程度在降低。Driscoll[3]研究发现路径依赖和报酬递增是导致大型公路运输项目形成碳锁定的主要原因,这和Uuh的结论是一致的。此外,也有学者对碳锁定程度进行了评估,Erickson等[4]从设备寿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规模、使用低碳产品进行替换的金融障碍和技术机构进一步加强高碳技术的代价这四个维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全球范围内燃煤发电厂、燃气电厂和燃油汽车的碳锁定程度最深。一些学者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Uuh对“碳锁定”全球化趋势的判断(Perkins,2001;Berkhout,2010)。

梳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理论研究和数量研究两大方面。目前国内学者对碳锁定这个概念的关注还不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研究,谢来辉[5]在回溯了“碳锁定”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和解锁之道,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解除碳锁定。李宏伟[6]从碳基技术体制的视角重新做了定义,认为经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套三个阶段才最终形成了“碳锁定”。谢海生等[7]从技术层面、技术制度综合作用和正向反馈机制三个角度分析了碳锁定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要区分锁定的好坏而非一概而论,把握“锁定红利”;吕涛等[8]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家庭能源消费中的碳锁定现象进行了界定,认为高碳能源消费方式存在着内在惯性。在探讨我国碳锁定成因上,李宏伟[9]在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锁定和产业锁定;屈锡华[10]则更加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认为除了技术、能源结构等共同因素外,政府对GDP的过分追捧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工地位也是我国出现碳锁定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碳锁定效应判定方面,主要利用碳承载力和碳排放量的差值(林秀群,2014;汪中华,2015)和脱钩模型(王志华,2012;沈友娣,2014)对区域碳锁定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全国层面,郭进等[11]基于产出法实证分析了我国的碳锁定状况,发现大部分产业从部门内和部门间两个层面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解锁;周五七等[12]系統评估了1998年~2012年我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脱钩弹性,并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进程,认为不同工业行业间存在明显的碳解锁特征差异。也有学者通过问卷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企业或家庭中存在的碳锁定现象进行了研究(杨园华,2012;吕涛,2014等)。

4 关于碳解锁的研究综述

关于碳解锁的路径,Uuh认为,由于技术—制度复合体(TIC)有明显的自我强化特征,外部力量的介入才是打破碳锁定的主要方式,理论上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1)不改变现有的系统,只处理排放,即末端治理(EOP);(2)改造一定的部件或流程,保持整体系统架构不变,即所谓的连续性方法(Continuity Approach);(3)替换整个技术系统,即断绝性方法(Discontinuity Approach)。为了解决污染问题,最初一般人们使用的是末端治理的方法,以便尽可能维持整个技术系统的稳定,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较为可行的是连续性方法,在现有能源系统的架构下,逐步创新,最终实现整个技术系统的替代。Hinnen以欧洲航空公司为例,探讨了耗能企业如何使用路径创造策略逃离碳锁定,提出实现碳解锁主要依靠外部事件的冲击。Cowan和Hulten(1996)也持同样的观点,提出外部冲击可以是相关技术的危机,政府制度,技术突破,消费偏好的改变等。

虽说越到后面,摆脱碳锁定的难度和成本越大,但从历史上看,并非不可能实现解锁。从“技术—制度复合体”的概念出发,联系我国实际,多数学者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就如何实现碳解锁进行了研究(杨玲萍,2011;屈锡华,2013;徐盈之,2015等)。从技术层面看,新技术的效率必须超过原有技术水平才有替代的可能性。现有企业往往是原有技术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太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反而是一些新兴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通过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良或创新以实现更高的效率水平。张莎莎(2011)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提出突破锁定的关键在于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李宏伟(2012)则认同Uuh关于实现碳解锁需要外生力量冲击的观点,提出应包括自上而下的社会技术景观、水平层面的关联体制和自下而上的缝隙创新。从制度层面看,不同于技术解锁大多主张企业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的观点,制度解锁应该倡导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相关利益群体在内的多主体治理模式,其中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成本收益论,有学者认为补贴和税收政策的方式可以提高技术效率,具体方法可以是对学习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补贴,实行歧视性的碳价和学习补偿等(Kalkuhl,2012;Mattauch,2012)。也有学者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认为预期自愿协议(Prospective Voluntary Agreement,PVA)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现碳解锁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政府使得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破除碳锁定中(K?nn?l?,2006)。

5 结语

在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碳锁定的全球化,实现碳解锁成为了目前的重要议题。相比于碳排放的丰富成果,国内外对碳锁定及解锁的研究要略显不足。总结现有碳锁定的研究可以发现:(1)国外学者多从某个领域或行业作为切入点,对碳锁定状态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形成原因;国内学者对碳锁定及解锁路径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以宏观视角为主,而较少涉及到实证研究,从企业等小微层面切入的较少。(2)不可否认Uuh提出的碳锁定的含义是明确而深刻的,但也有片面地理解为“碳锁定即技术锁定”。我国有学者对碳锁定重新做了定义,并结合具体国情分析了产生碳锁定的原因,除了技术、制度等因素外,还提出了政府对GDP的过分追捧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工地位等原因。(3)如何利用实证对碳锁定的成因、程度以及如何实现解锁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碳锁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本文对碳锁定的内在机制及解锁路径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我国碳锁定程度,深入研究碳解锁的实现可能,从而进一步完善本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Cowan R,Gunby P.Sprayed to Death: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Pest Control Strategies[J].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6).

[2] Carley S.Historical analysis of U.S.electricity markets: Reassessing carbon lock-in[J].Energy Policy,2011,39(2).

[3] Driscoll P A.Breaking Carbon Lock-In:Path Dependencies in Large-Scal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2014,29(3).

[4] Erickson P,Kartha S,Lazarus M,et al.Assessing carbon lock-in[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5,10(8).

[5] 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5).

[6] 李宏伟.“碳锁定”与“碳解锁”研究:技术体制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4).

[7] 谢海生,庄贵阳.碳锁定效应的内涵、作用机制与解锁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

[8] 吕涛,张美珍,杨玲萍.基于扎根理论的家庭能源消费碳锁定形成机理及解锁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2).

[9] 李宏伟,杨梅锦.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

[10] 屈锡华,杨梅锦,申毛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锁定”成因及“解锁”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7).

[11] 郭进,徐盈之.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

[12] 周五七,唐宁.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技术经济,2015,34(4).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Y017),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长三角工业企业碳解锁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研究”(KYZZ16_0293)。

作者简介:武戈(1968-),男,漢族,山西文水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林琳(1992-),女,汉族,吉林柳河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郑哲贝(1991-),女,汉族,浙江舟山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综述 文献 内涵 锁定 研究

本文标题:碳锁定内涵及研究文献综述①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1/27707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碳锁定内涵及研究文献综述①》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