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22 09: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主要从课前学情分析层面、课堂教学策略实施层面以及从课后反馈评价层面来探究教学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课堂实施、学情、信息化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等。

一、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评析

研究者们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和要素,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主要为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以及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1)从课堂实施策略角度,如郑桂华(2002)认为要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够落实学习反馈的作业等。赵义(2003)认为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内容、过程、情感、评价开放。这句话通顺吗?王荣生(2003) 就一堂具体的课可转化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想教师在这堂课里想教什么?第二,教师在这堂课里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第三,学生在这堂课里实际在学什么,学了什么?张彬福(2005)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静态”的, 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流向和认知现状调整, 以适应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的需要,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贾鑫(2010)指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教师的经典示范。崔皓翔(2010)认为要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知识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后反馈层面教完每堂课后,教师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发现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

(2)从学情分析角度,.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学校氛围、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但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刘建平、唐维伦(2007)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实效由学生来表达,更是让学生来实现的,教师只是其促进者。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呢?关键是把握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教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根据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蒋独见(2007)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认识学生,把握学情,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否则教学难以跳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我们又要看到,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一种快餐式阅读的普遍心理,习惯于浮光掠影,初知大意,教师需要对症下药、采取促进学生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3)从信息化辅助教学方面,陈欣(2001)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辟多项思维立体通道,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丁玲(2007)认为在备课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制作成相关课件。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 、教学设计一般理论研究评析

纵观近十年来刊物论文情况,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相对极少。 黄怀荣的教学研究,把混合式学习视为一种教学策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课程过程模式,分为“课程导入”“教学活动”和“复习和测试”①。关于信息化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如黎加厚的基于摩登的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以传递信息课程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技能发展训练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以及以理论研究讨论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②。杨九民(2008)的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的系统分析模式。林忠港(2011)认为教学设计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为学习而设计原则,为规律而设计原则,为创新而设计原则。张彬福(2005)教学设计是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 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专业特点,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反思

许多一线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在教学研究当中,问题的研究比较片面;有些内容还出现了重复研究。研究方法大多是案例研究法,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研究者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然而影响课堂教学不仅仅只这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关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实施教学策略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理论。 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实验、统计等实证方法。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有些教师忽视学情分析。在现实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在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导致教师教学设计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在备课方面上,有些教师盲目地到网上找教案,结果造成对文本目标的解读错误。 关于教学课后作业,最薄弱的是对作业批改的研究。而作业批改应该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实质性环节。这个环节在研究上的缺席,使作业批改上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也将严重制约着教师课堂学习结果的深度关注。(作者单位:湖南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黎家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浅谈 教学设计 课堂

本文标题: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2/27738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