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云南傈僳族宗教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3 14: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傈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本文通过考察傈僳族固有的宗教信仰、近代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入,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研究傈僳族多种宗教的相互融合、并存发展。

关键词:傈僳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基督教

傈僳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云南省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沪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保山、德宏、楚雄、大理、临沧等地。一部分傈僳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随着历史的发展,傈僳族的宗教信仰也由单一的原始宗教过度到与佛教、基督教等相互融合、共存的局面。

一、原始宗教

傈僳人在西南边疆的氐羌民族中,属传统宗教观念保留较为完整的族群。傈僳族信仰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认为宇宙山川、风雪雷电等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天地、日月、山川、河流、星辰、植物、动物,都有精灵以决定人之生死祸福。因此森林、巨石、河水等自然物都成为他们的膜拜对象,自然崇拜成为傈僳人宗教信仰的显著特征。傈僳族先民在远古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超自然的精灵“尼”的观念,诸如俄瓜尼(天神)、米斯尼(山神)、黑夸尼(家鬼)、爱杜斯尼(水鬼)、加姑尼(路鬼)等。主要的精灵“尼”达30多种,并认为“尼”附着在自然物中,“尼”既是傈僳人信仰的基础,也体现傈僳人万物有灵观念的特质。

对精灵“尼”的信奉崇拜,通过傈僳族传统的祭祀仪式,吟诵的祭歌和跳神的歌舞,形成傈僳人神灵信仰的特点。“尼”是傈僳族传统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傈僳人认为必须向“尼”奉献牺牲,诵念咒语,举行祭祀,才能得到精灵的保护。

在傈僳族传统宗教信仰诸要素中,保留至今的图腾崇拜也很有特色。傈僳族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既是傈僳人崇拜的对象,又被当作氏族、部落的标记、名称。据民族研究者的调查,傈傈族的氏族图腾曾多达49种,如虎、熊、蜂、荞等,据20世纪50年代对护水县六初罗、称戛、四排拉底村的调查,三个村共有虎、熊、鱼、蜂、羊、紫抽木、菌子、竹子、麻、犁头、船等11个氏族名称。

在傈僳族的祖先崇拜中,有对祖先的依赖和追怀观念,但祖先崇拜的观念相对淡薄。祖先崇拜的祭祀仪式不多,且仅限于祭祀他们亲自见过的祖先,这种只祭父亲而不祭祖父母的现象,民族学界称之为近祖崇拜,这是傈僳族宗教形态较为古朴的表征。

傈僳族传统宗教的巫师,傈僳语称之为“尼扒”,他们担负着颂经祭祀、撵鬼驱邪等职能,是傈僳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巫师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要念诵各种祭神的祝福词、祭歌、咒语,这些生动优美的神唱韵文,以表达傈僳人向神灵的祈禳祷告。“尼扒”创作的祭祀经文,以民间口承文学的形式递代传承。

二、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播

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现代宗教,其势力初抵云南时,主要着眼于向城镇地区发展,但因遭受本地传统社会、文化势力的强烈排拒,传布屡受阻碍,进展缓慢,信徒寥然。1901年《辛丑条约》后,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始渐兴盛起来。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曾经历过三个比较明显的高潮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教会入滇呈现了第一次高潮。这与此时满清倒台、民国初创中央权力一度失控、鞭长莫及,各地社会动荡加剧的政治局势或有关联,适予教会以乘虚而入、大事扩展之机。一次大战结束后的20、30年代,又出现了基督教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入滇高潮。抗战胜利以后,从1946年开始,又有过一次教会组织较为集中进入云南谋求发展的浪潮,这就是所谓第三次高潮。总体说来,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热潮的兴起,主要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

1958年后的20年间,由于极左路线的严重影响,正常的宗教生活累遭干扰,一度出现了边疆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信徒接踵外流的现象。1966年“文革”爆发,宗教更是罹遭全面禁止。直至“文革”终结后,1978年起大陆全面实行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云南少数民族正常的宗教活动始得恢复,基督教又有所发展。傈僳族地区基督教会近二十多年来出现异乎寻常的显著扩展,究其缘由,首先还在于对前一时期极左路线下宗教信仰受压状况作出的一种修正性反弹。其次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民众居住的多为贫困落后地区,生活水平低,物质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依旧相当贫乏,极易转向基督教方面寻求精神慰藉和帮助。再者,精神层面上,人们往往会将共同的宗教信仰,视作人群或民族认同、社会生活秩序的一种基础。百姓中常有这种说法,“其他人信了教,我也信”。由此流露的已不仅是单纯的从众心理,而是逐渐体现为一种民族的认同意识和民族情绪,只有入了教,才能像民族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一样,获得互助互爱的民族自信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导引下,基督教很容易获得急速扩展。

三、如今傈僳族的宗教信仰现状

基督教代表一种较先进的文化传入傈僳族地区后,与傈僳族原有的本土民间信仰彼此互动。近代封建体制向傈僳族地区的扩张所造成的不仅是傈僳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最佳的社会土壤。两种文化的不断交融发展,形成如今独特的“混血”文化。

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是基督教在少数民族传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教士在傈僳族地区创制了傈僳族文字,并用傈僳族文字翻译了圣经,在傈僳族社区传播基督教。如今的傈僳族基督徒在做礼拜时多数人的手中拿着3本书:东傈僳文版圣经、东傈僳文版赞美诗、汉文版圣经。牧师在布道过程中兼用傈僳语和汉语,这种布道的方式不但使基督教义得以在傈僳族中传播,也使当地的老百姓从中学习到一些汉字和知识,并能把学到的知识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地结合起来。

两种文化的交流亦体现在傈僳族的挎包上。元谋县姜驿乡傈僳族傈僳族无论男女在上街时都喜欢挎一个花“亚衣”(即挎包),这种挎包由手工缝绣而成,其特色在于挎包正面醒目地绣着“以马利内”4个字和阿诗玛的图像,并且在“以马利内”的上方绣有“十”字标志。它也因此成为姜驿乡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相区别的标志。

宗教的礼仪教规、祭祀活动等已变成一种民俗。傈僳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盍什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等。过节时往往伴随着集体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但是,随着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圣诞节已成了当今云南傈僳族最隆重和最热闹的节日。当然,过春节的习俗在云南傈僳族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其内容较之过去多了一些基督教的因素。笔者认为,傈僳族基督徒无论是过圣诞节,还是过春节,都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圣诞节和春节了。在圣诞节上他们用本民族歌曲的曲调演唱赞美歌,表达着对主的赞美,于基督教信仰中表现出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而在春节中又夹杂着基督教的祷告内容。两种文化的互动形式在此被明显地表露了出来。

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不可避免地要与本民族宗教有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排斥及相互适应的过程,通过最初的相互接触到逐渐地相互交流,最后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宗教不可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宗教,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教表现出了它独有的本土化特征。在这两种宗教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似乎也可以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机制。(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资料:

[1]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2] 颜思久.云南宗教概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推荐访问:傈僳族 云南 宗教 现状 研究

本文标题:云南傈僳族宗教现状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3/27787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云南傈僳族宗教现状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