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诺亚方舟”
摘要: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暴力冲突、过度物欲;民主与自由遭到践踏;昔日的理性主义、自由人格受人质疑……西方文化的发展前景岌岌可危。通过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分析,本文旨在说明基督教能否再次成为西方文化危机的救赎力量,能否在暴力与物欲的洪水中成为西方的“诺亚方舟”。
关键词:文化危机 信仰危机 理性 自由人格
《圣经》中亚当、夏娃由于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了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诺亚方舟”由此而诞生。它是一个神话,是一艘带给人希望的船。当洪水淹没大地时,“诺亚方舟”是安全的,即使洪水不停地上涨,“诺亚方舟”永远凌驾于洪水之上;当所有的生灵几乎无一幸免地葬身于洪水时,“诺亚方舟”带来生命延续的希望。
几千年后的西方世界又将面临核武器、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恐怖主义、物欲过度等威胁,它们像洪水一样充斥世界的各个角落,吞噬着西方世界的辉煌文明。西方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暴乱与悲剧,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谁将是这场洪水中的“方舟”,谁能使西方世界幸免于难,使西方的文化得以延续?
一、西方危机
1.文化危机。危机是“严重的危害到成败生存的关头”。它是小至一个信念,大到一个民族、国家等具有特定质的事物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西方文化危机即西方文化已经面临潜伏的祸机。诚然,西方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曾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今天,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人眼里仍不失魅力。那里的自由、人权、福利、时尚……无一不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甚至人们一度把现代化、全球化等同于西化。追根究底,这些令人羡慕的文化特点都受惠于基督教。
在西方,曾有段时期,基督教好像是可以把文化都粘在一起的黏合剂。它吸收、包容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蛮族文化:它宣扬公平、正义,它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新约·约翰福音》)“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我这样吩咐你们,就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新约·约翰福音》)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他圣洁的血和肉为世人赎罪。他会让爱人的人、行善的人升入天国,让作恶的人下地狱。这带给人极大的安慰。西方人向往进入天国,通往没有黑暗与邪恶的“上帝之城”。由此,他们相信人类的自由、尊严、律法皆来自于行作万事的上帝。
2.信仰危机。西方在陷入文化危机的同时,又陷入了极度的信仰危机,或者说是他们的信仰危机导致了今日的文化危机。“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 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弗洛姆,1988)信仰作为一种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其独特的功能表现为巨大的凝聚力,也正是这种凝聚力才使信仰获得自己的特质,显示出自己的现实性,形成自己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现实功能和生命力才保证人类精神意识状态不至于由于怀疑的驱散力成为一种不可捉摸的盲目的意识流。信仰危机则是原有信仰由于怀疑机制的驱散力的作用从信仰走向困惑,从困惑走向忧患,从忧患走向幻灭,亦即信仰的全面失落和崩溃。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使上帝成为多余,使西方人逐步怀疑和放弃基督教信仰而转向对理性的依赖。这无疑是另类形式的信仰。然而,以上的文化危机说明理性不能够解决科技所引发的问题,却又导致了一个机械性的世界观。在这样的世界观中,人被当作和自然对象一样的对象加以研究,不去考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今把人当作物品,为自己的利益操纵、毁灭他人都成为合法。这种变化的结果导致了上个世纪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等无视人生存权利的恶行。
于是,现代人不满于自己为一个没有人格的机械人,他们提出了自主人格的观念,而自主人格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民族歧视,利己主义。基督教信仰被抛弃,理性和自主人格的信仰又无法保持和谐,相互抵触,濒临崩溃,而西方世界又没有一个能普遍接受的世界观,因此现代西方文化正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处在信仰危机状态的西方人开始对历史绝望,对现实看破红尘,对未来失去信心。正如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以干旱之地千里,没有生机的荒原喻示20世纪初的思想状况:人类旧有的信仰,思维结构破碎,而新的理想尚未诞生,精神处于虚无状态。“那时对人类一切事物都有种空虚感,而对于迷失在自我中的人来说,严守宗教戒律与沉溺于性欲是缓解空虚感的两种方式。”(彼德·阿克罗伊德,1988)。因此,西方人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已失去了盼望。这种绝望与一战前对以西方蒸蒸日上为标志的人类无止境的进步充满信心形成鲜明的对比。青年人不再相信他们能得到比父辈更丰富的生活方式,也看不到有挽救厄运的新希望。
二、基督教信仰对西方文化的拯救
1.理论基础。宗教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居于人类文明的重要位置,深刻的影响着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宗教与人类的正常生活是不可分离的。宗教是人类的文明根源,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基督教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同被看作西方文化的源泉,抛弃了这个根,西方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基督教的本质是经历了对世界的否定经验对世界的肯定。在末世论对世界否定的世界观中,耶稣宣告了积极的爱的伦理。”(A. Schweitzer,1910)
2.历史基础。基督教长达两千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它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在进行着调整。它不是既定的、静止的实体,而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宗教。例如“上帝”这个概念,最初是救赎力量的象征;中世纪,它是秩序的力量;19世纪,它是永恒的爱和永恒的公正的化身;20世纪前后则成为高尚精神的关系结构。因此,基督教在早期是西方贫苦人们的世界观,后来作为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再后来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现在,它将迎来新的发展,向世人再一次证明它的活力。
3.群众基础。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群体。虽然整个基督教世界正面临一场空前的信仰危机,教徒们正逐渐放弃信仰,但西方人对基督教信仰仍可谓经久不衰,相信上帝的人所占比例始终较高。连高科技的美国,宗教气氛也是非常浓厚的,这是因为它具有政府或其它机构所不能起的社会功能与心理功能。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西方人容易产生焦虑、空虚与孤独感,这一点从心理医生数量的激增可以获得说明。但心理医生不能代替基督教信仰,它不可能使人产生确实的归属感,获得心理慰藉。
三、结语
人类在世俗生活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不理想的现实之外,还要有理想的憧憬;在不自由的此岸之外,还会眺望自由的彼岸。因为,只有在精神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彼岸的世界里,人类才可能摆脱世俗生活中的种种“枷锁”,达至彻底自由的境界。在西方文化面临巨大危机,其前程布满祸机的今天,基督教依靠自己的活力与不可替代的社会、心理功能必能扬起希望之帆的。它教人们爱邻如己,尊重生命;它提供了上帝、天堂与来世;它为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构建了一艘“诺亚方舟”,在那里,西方人能再次获得“意义“,找到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甘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赵中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4].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
杨晓燕: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攀枝花学院外语学院。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西方世界的“诺亚方舟”》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