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4 11: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影视开发是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模式。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主要呈现出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形态,为进一步推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需要在借鉴吸收成功经验和积极实践尝试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河南  民俗文化资源  影视开发  形态  建议

一、民俗文化资源与影视开发

民俗文化资源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承袭的民俗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在得到重视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与时代接轨和创新的挑战,需要从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型。而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即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实现功能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文化市场的快速扩张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呈良性互动态势,与民俗文化资源保护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作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模式,影视开发指的是以影视媒介为载体,生产和传播具有特定文化价值、表达民族或个人创造力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且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一种现代产业形态。时代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浪潮与影视产业化浪潮的兴起都要求民俗文化由人文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变。民俗文化遗产和资源在现代社会不仅仅只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更蕴含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一方面,民俗文化资源在被影视传媒进行创意开发后具有了商品的属性,能够在市场的规范运作中带来附加的经济增长值;而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产业化以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品质,也需要在民俗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创意开发。

河南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各类民俗资源丰富深厚,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民的心灵,铸造了河南人民的精神乃至灵魂,更成为河南民众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对于日益兴盛的影视产业来讲,这些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更是其创意开发的土壤和根基。河南民俗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文化资源,究竟怎样才能整合到影视开发产业体系中并发挥独特功能?影视产业又该怎样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和创意开发?这些课题亟须理论上的开拓和实践上的探讨。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形态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影视媒介、影视创意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形态

影视作为强有力的现代大众媒介,一旦介入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丰富多样的民俗意象和资源就转化为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和创作母题,经过影视艺术和影视作品的二度创作,呈现为不同的节目形态。目前,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在影视媒介中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一)影视剧形态

所谓影视剧形态指的是一批以河南地域文化为题材,通过电影、电视公司、音像公司的影视化运作,创作出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这方面的影视作品以新世纪以后出现最多和最为典型。一大批河南题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安阳婴儿》(2001年)、《盲井》(2003年)、《孔雀》(2005年)、《鸡犬不宁》(2006年)、《不是闹着玩的》(2010年)、《一九四二》(2012年)等河南方言影视剧以及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豫菜皇后》《胡辣汤》和《洛阳水席》),在数量、品质和观众美誉度上都呈上升趋势;还有《叶落长安》(2012年)、《大河儿女》(2014年)等河南题材电视剧的制作热播,都对河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呈现和开掘。这些河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为对本土民俗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这些挖掘和运用不仅表现在把各种民俗事象和符号作为影视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加以展现,更表现为把民俗事象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直接表现的对象和主体,通过人物故事来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或精神实质。这方面的例子以河南籍导演韩万峰的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 《豫菜皇后》(2007年)、《胡辣汤》(2010年)和《洛阳水席》(2012年))最为典型。从影片名字就可以看出饮食民俗是影片的直接表现对象,该系列影片以“胡辣汤”“洛阳水席”等河南饮食的现代命运发展为题材,将中原地域环境、百姓情怀与特有的饮食风俗相互绾合,在体察世间万象、品味人生百味的同时,对中原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剖析。另外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河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并未一味停留在民俗事象、符号、元素的呈现和罗列,还对本土民俗文化精神的内核和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审视和思考。电影《一九四二》通过讲述河南民众在1942年的大饥荒中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故事,揭示了底层百姓的思维特征、行为方式、性格情感:影片一方面肯定其承受苦难的坚韧忍耐、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原始本真的淳朴善良、幽默精明的乐观心态、超越时代的血性道义等正面品格。同时,对其负面品性——生存压迫的冷酷自私、小农滋生的狭隘盲从、浸入骨髓的男权观念、根深蒂固的权力意识、保命哲学的背叛奴性等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揭露和审视。[1]另外如《叶落长安》对郝玉兰、白老四等扎根西安的河南人群体的描绘,展现了河南底层百姓的情感世界,讴歌了河南人的勤劳、善良、乐观、坚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新近热播剧《大河儿女》,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河南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抵御外来侵略的事迹为主线,讲述了贺、叶两大钧瓷世家的命运沉浮,也颂扬了河南人的大仁大义、大情大爱,表现了河南人的心理特质和精神特色。这些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热播热映在取得良好文化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是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成功实践。

(二)纪录片形态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它以活动影像为媒介,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及自然事物进行记录,对非虚构内容进行表现。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纪录片担负起了用镜头挖掘整理保存记录民俗文化的重任,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以民俗文化为拍摄题材的纪录片,如《客家情》《清江源》《良溪古村》《康巴婚俗大观》《最后的大东巴》《张家界土家婚俗》等都是关注特定区域特定民俗文化的纪录片。这类以民俗题材为拍摄内容的纪录片即可称之为民俗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类型之一,民俗纪录片充分运用现代影视技术手段不仅抢救记录了正在消失的一批形象的民俗文化资料,也记录了民俗文化的变迁,对民俗文化的保存、传承及传播,意义举足轻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河南民俗文化的纪录片却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影像记录民俗文化意识的匮乏。[1]在此背景下,2013年河南都市频道独家投资、独立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大美河南》的部分内容以河南民俗文化为拍摄题材就显得弥足珍贵。这部系列纪录片共5季30期节目,分别是《山水篇》《美食篇》《自然篇》《文化篇》及《民俗篇》。其中纯粹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是第二季《美食篇》和第五季《民俗篇》。《美食篇》以《寻味之旅》《面条之路》《手艺之道》《城市之光》及《家乡之味》五集的篇幅对当下河南各地平民百姓的日常饮食民俗生活及饮食文化内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深度阐释。《寻味之旅》呈现了洛阳平乐乡村婚宴上流动水席的热闹、喜庆;《面条之道》发掘不为人知的面条做法,从山村农民家的手擀面,到洛阳人的浆面条,再到鱼米之乡的潢川空心贡面,传统工艺不仅让人惊叹,几代人坚持传统的信念更是令人敬佩;《手艺之道》呈现了胡辣汤、花馍、老式月饼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艺;《城市之光》挖掘了城市和美食的记忆,以及所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家乡之味》呈现出一道道独特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家乡的味道。总之节目展现了生活在河南各地的人与美食发生的情感故事,这其中,有食物的美感,有制作的技巧,有劳作的艰辛,也有相濡以沫的真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组关于河南饮食民俗文化的纪录片不仅仅反映当地民众饮食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如饮食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等内容,更侧重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饮食背后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正反映出民俗是生活的本质。至于第五季《民俗篇》直接以民俗命名,也是首次直接以河南民俗文化为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纪录片,记录和展示河南本土的戏曲、关隘、民居等民俗文化遗产。《大美河南》之《民俗篇》和《美食篇》为民俗纪录片呈现河南民俗文化开了先河,其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保存、传承及传播、开发功不可没。

(三)综艺节目形态

所谓综艺节目,即综合娱乐节目,主要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以综艺节目形态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最为成功的典型和案例即是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开播和品牌的建立。《梨园春》是河南卫视于1994年创办的一档大型电视戏曲综艺栏目,其内容以豫剧为主,兼顾其他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的节目形式呈现。该节目从创办之初就将民俗文化资源中的戏曲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结合,历经数年探索和实践,不仅成为河南卫视的品牌栏目,更成为中国戏曲综艺节目中的标杆。《梨园春》在树立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彰显了商业品牌的力量。由于《梨园春》附加的商业价值在节目收视率的攀升中不断提高,大量商家把广告资金投入到栏目中,实现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总之,《梨园春》栏目的成功不仅是传统戏剧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典范,更彰显了民俗文化资源被影视传媒进行创意开发的可能,为其他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三、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建议及展望

综上所述,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还以“原材料”的形式库存于民间,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为进一步推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借鉴吸收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成功经验

在媒介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已经或正在进行影视传播和开发,涌现出的典范模式及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吸收。如国外韩剧的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就相当成功:过生日喝海带汤,结婚穿韩服,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媳妇对婆婆恪守的礼仪,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因果报应的思想,对韩国泡菜的推崇,对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的重视……剧中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细节渗透和注入不仅让观众及接受者体会到一种被传统民俗精神所制约的韩国社会,更让韩国民俗文化成为演绎时尚的流行符号。[3]韩剧的这种本土化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可以对河南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提供可参照的视点。另外,国内各区域的影视媒体在开发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二)进行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实践尝试

在推进实践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挖掘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寻找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与影视开发的结合点,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影视媒体开发的内容资源。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芜杂,需要对其不同层面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选择适合影像表现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中的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淮阳泥泥狗及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民俗器物可以成为影视动画的造型素材;挖掘和反思河南民众精神民俗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方式应该是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任务;而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遗产以及变迁中的民俗文化应该从影像人类学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抢救并阐释解读。其次创新开发形式,促进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在影视开发语境中自我调整,再活新生。在这一点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已经进行了成功实践,如前所述河南电视品牌栏目《梨园春》的大获成功正是立足于传统戏曲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的联姻结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其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电视栏目的创办提供借鉴,更可以视作民俗文化艺术资源被影视媒介创意开发的成功范例之一。

总之,依托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促进民俗资源与影视开发的有效结合,实现民俗文化从人文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型,这是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媒介社会中走向复活和弘扬的有效路径,对此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更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进行积极尝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2015—QN-066]成果。)

注释:

[1]有关河南文化的纪录片本身也不少,并且也出现过质量和艺术水平上乘的代表作如《河之南》《文化河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等,但是这些纪录片侧重对河南文化中上层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进行宏观展示,而对隶属于文化中下层的民俗文化却付之阙如,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参考文献:

[1]张敏.《一九四二》的河南民间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3,(8):70-71.

[2]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8.

[3]王雅清,张春子.韩剧的民俗传播策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144-145.

(王卫波  河南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453003)

推荐访问:河南 民俗文化 影视 开发 研究

本文标题: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4/27814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