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确立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本,发掘美德善端,构建幸福课堂的理念;以分享爱的故事为载体,开展叙事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格的方法。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路径改革,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积极心理学;叙事法;美德;积极体验;积极品格
作者简介:李俊平(1972-),女,山西灵石人,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茌良计(1972-),男,江苏丰县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78-04
近十几年来,西方心理学掀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打破了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将研究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1]。
积极心理学理念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过程,关注师生内在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创新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求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基础”课也内在的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大学生健康稳定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3]“只有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和意志活动,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个体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4]。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幸福感、乐观、感恩、快乐等积极品质的研究,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积极力量,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5]。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在思政课教学实践全过程,创设温暖的教学氛围,积极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挖掘学生自身美德和积极品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然而调查资料显示: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同步上升。究其原因是过去的发展侧重于物质经济发展,忽视了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发展需求[6]。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引导人如何追求一种幸福、充实、成长、爱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了两个“51”的积极心理学纲领,即力求在2051年让世界51%的人口达到精神充实、有意义和幸福体验的人生积极境界。十八大为中国未来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明确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想,也是青年的梦想。高职生占中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不仅是中国梦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更是接班人和主力建设者。只有拥有积极力量、追求幸福人生的大学生才有能力肩负历史使命,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幸福。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心灵、情感和精神发展需求,把中国梦融入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梦想、生活梦想架构,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生命个体幸福人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获得积极意义,对中国梦的实现和高职生健康成长、成才都有重大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发掘美德和善端,构建幸福思政课堂的教学理念
1.发掘美德善端,叩开心灵之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发掘人内在的美德善端、研究人的潜能发挥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只有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7]
高职思政课教师大多身兼“基础”课、“概论”课、形势政策课,课时工作量大,时事政治每年变化,备课任务繁重,加之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大班合班上课,课堂管理难度大,教师成就感降低,相比专业课教师更容易情绪倦怠,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改善高职思政课教学低效性的关键是教师。转换视角,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思政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用积极眼光看待对自身职业发展不利的外在因素,接受客观不能改变的,发挥自身优势,自尊、自信,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和真诚投入教学,以积极情感面对学生,以人格和学识魅力影响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体验教学成就感,提升主观幸福感。
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生,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中经历了很多学习上的失败,因为成绩低无法考入理想大学不得已报考高职院校,心理相对自卑,普遍自信心不足,学习成就感低。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首先得研究高职生的接受意趣。转换视角,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贴近学生心理、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内在积极力量,发掘学生的美德善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
笔者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分享一则成长中爱的故事”为突破口,走进学生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轻轻叩开心灵之门,把美德和善端作为教学切入点。教师以身示范:积极倾听、关注、尊重、共情、激励、点拨、升华,在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中解疑释惑,尽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创造性、兴趣、执着、感恩、勇气、智慧、宽容、勤勉、乐观、仁爱、诚实、自制、公正、诚信、善良、孝顺)并及时肯定、鼓励、赞美,激励学生带着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做人、做事、做学,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台上每个同学的故事都是独特的,带出的情绪、情感也不同,感恩、思念、伤痛、懊恼、宽容、甜蜜,喜怒哀乐皆是情。台下同学的情绪、情感也会不时起伏,同情、理解、尊重、支持......青春生命的感染力合着教师的心语点拨,滋养浸润学生德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构建幸福课堂,滋养学生心灵。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如何追求获得幸福的生活,认为真正带来主观幸福感的是积极情绪、投入感、目标意义和成就感等[8]。这为思政课打造幸福课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国传统教育中尊重生命教育的意识薄弱,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尚未得到重视。笔者2015年对建峰学院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报告》问卷访谈发现,只有30%左右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态度,接近70%的满意度程度较低。造成幸福度低的归因排序居前六位的由高到低依次为缺乏具体的生活目标、精神情感空虚、无法专心投入、缺乏成就感、手机网络控、就业压力大。
“基础”课2015年修订版新教材中第一次增加了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和生死观这部分教学内容。幸福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有机补充,也是对传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内涵的拓展。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与感受。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就是幸福;儒家把立德视为人生最高境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幸福感的源泉;《圣经》也强调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本身就是幸福。人生难免经历挫折和痛苦。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认为“幸福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幸福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幸福观教育,不仅是培育学生德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生逆境中的不如意、不顺利:学业、恋爱的挫折和、亲情、友情、爱情的丧失、人际交往的矛盾,学业、生活的迷茫;同时学习如何“减少许多不幸的”的智慧,回归“基础”课育人目标。
构建幸福的思政课堂,不仅指教学中注重幸福观的培养,同时注重爱的启迪,滋养学生心灵成长,提升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即主观幸福感。教学中从学生分享各自生命成长的爱的故事切入幸福观的探索,围绕爱你的和你爱的人的生命相遇、相识、相知、陪伴的情感经历,让学生感悟在个体追求幸福人生的历程中爱、美德、善良、梦想、执着的重要性,品味拥有、失去,给予、索取,感恩、怨恨,宽容、计较,乐观、消沉......通过《牛津幸福感问卷(简易版)》调查问卷显示,教学试点班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感恩、快乐和乐观状况明显高于非教学试点班级,积极的自我和自我同一性增强,成长性动机提高,班级凝聚力提升。
(二)以故事为载体,激发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品格的教学方法
1.以分享爱的故事为方法载体,开展叙事式教学。积极心理学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支持为三个支撑点展开相关研究,认为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9]。高职生很多经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的挫败不得已选择高职院校。以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招收的山西生源为例,文科、理科最低录取分分别为191分、181分。同一时期,上海大学在山西招生文科、理科最低分数分别为558分、587分。从中看出文科、理科最低分分别相差365分、406分。高职生因为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弱,经历很多因学习困难和无法实现家长过高期望而造成的习得性无助的消极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低,自卑感强,不仅抑制了自尊、自信和乐观、快乐的积极人格,还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启示。借鉴积极心理咨询的叙事疗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叙事式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创设积极环境支持系统,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培育积极人格,提高育人实效。
“基础”课以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从大学生的成长起步,以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实现为逻辑归宿,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笔者在思修课前四周以主题教学为主:适应大学新生活——你好、我也好(大学生人际交往);理想起航——中国梦、青年梦、我的梦;成为我自己——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感恩的心——珍惜爱我和我爱的人。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一个互信的教学场域: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从贫困山区、贫寒家庭执着求学、靠学习改变命运、立足三尺讲台从教20年的成长故事很学生分享,为学生有勇气分享故事做铺垫,把学生一步步带入团体成长的动力圈。第五周开始叙事式教学,引导学生分享成长中的一则爱的故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简短的实例呈现自己的故事,轻轻叩开学生心灵之门。
叙事法的核心信念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无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沮丧,都具备创造行动和改变的能力、天赋、正向意图和生命经验[10]。学生成长中的故事会呈现出学生的需要、想法和渴望,展现成长早期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带着自己的灵魂进入学生生命世界,与学生一起回顾故事,访问学生成长早期经验,仔细探索学生生命历程中的能力和闪光点,邀请学生对自己的生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以此强化不同故事或替代故事的走向。当学生的故事呈现出困境、坎坷或磨难,老师带着尊重的好奇,运用短期焦点解决法寻找例外:面对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做到的?从寻找有别于“问题故事”的“支线故事”入口,展现突破困境的能力,问话带出有意义的积极思考,重构故事可以使最初感到自己很脆弱、受伤或者消极体验的学生,获得复原力,重新建构起自己生命的意义。每个故事背后都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心语。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见证了“故事大王”所做的努力。每个学生鼓起勇气敞开心扉、分享故事的过程中都收获了师生的倾听、尊重、理解和激励,每一次掌声响起来,都能感受生命成长的积极体验和幸福感!
2.在故事中激发积极情感体验,培育积极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条先天遗传的积极基准线。激发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力量、培育积极品格的一条最有效方法。一个人后天经历更多的积极体验,他的积极体验基准线标准就会提高,个体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的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以“爱的故事”切入,通过故事叩开学生心灵之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尊重、倾听、共情、信任、无条件接纳、解疑释惑。在分享故事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诉求,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自我觉察能力;优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环境支持系统,营造信任、尊重、理解与支持的互动场域;正强化故事人物潜在的美德等积极人格品质。每个学生在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或转述他人故事的同时,都会形塑自己对世界、对现实的认识,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故事中人物的幸福取决于怎么想/对待自己,怎么想/对待周围的人,怎么想/对待自己的生活。造成我们痛苦/不快乐的,并非问题/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问题/事情的想法或看法。思政课教师在分享、点评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会转念一想,换一个想法,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方式,生活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分享故事而赋予学生生命成长的积极正能量,引导学生满意的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学生分享的故事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台上同学分享与祖辈、父母、老师、朋友、宠物、学业、疾病的故事时,同学们会投射自己的生命经历......
叙事法不仅止于个体的故事分享,更在于团体师生、生生互动成长的过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给师生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不同故事,教师及时回应、点拨、激励讲故事的同学;同时以此故事为个案拓展,引发人生观、幸福观的思考。亲情、爱情、友情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如何与爱你和你爱的人交流沟通、和谐相处,如何感恩过去、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学生内心会一遍遍思索、感悟、成长。思政课教学以学生的鲜活故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智慧储蓄,将追求幸福生活的智慧储存在学生身上,转识成智,使学生终身受益。每学期从试点班级学生故事当中精选典型个案(使用化名),汇编成长手册《师说心语——那些学生教我的事》,作为校本读物印发学生。
参考文献:
[1][7]曾秀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25):49,5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3][6]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广东商学院,2013:9,8.
[4]张耀灿,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8-209,227-228.
[8][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2.
[9][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6.
[10][英]温斯雷德.学校里的叙事治疗[M].曾立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1.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