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7-25 14: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体育心理学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紧扣体育专业的改革方向和新课改的理念。本文对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体现电子教材、网络文档与书面教材的协调结合;体现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回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0)29-0020-03

“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可塑性”、“全面协调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教学知识及思想的来源是教材。因此,研究并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尤为重要。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教材质量会影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了解其知识及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着眼未来发展的思考,把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形势下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的方向,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

一、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系列演变及总体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心理学的教材编排及内容安排已比较系统。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且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大致有如下几个版本: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版本;祝蓓里、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本;高发民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本;刘淑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本;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本;殷恒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本(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教材)。

从体育心理学教材出版时间来看,进入21世纪后教材版本明显增多。这与体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不无关系,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局面。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仅仅走过三十年,各方面研究比较稚嫩,还需要努力提升体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层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启伟教材版本是最早被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版本,许多高校至今还在使用。笔者认为,体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具体形势,适时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研究进展符合实践需要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卸磨杀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过去的成果是未来研究的铺垫,在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和创新知识点及其研究成果,是体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及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提倡的。

《体育心理学》教材新版本的不断出现,反映了其教材体系研究的走向,对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从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分析来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依附于其母学科心理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而且,体育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初具“三十而立”的气势。尤其是2006年季浏主编的“十五”规划的体育心理学教材,有十四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编写,研究成果及应用性有了质的飞跃,显示了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诸多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来看,有的教材版本“太泛”,有的版本“太微”,并且与实践结合还是只停留在“婴学步”的阶段。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更不利于今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活用”。

二、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教材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运用体育心理的方法和技术解释和控制体育行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体育行为发展规律的体育心理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在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建设中还比较欠缺。编写教材往往一味地强调“研究新进展”而脱离实践,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及其体育心理学学生的发展,还是“过犹不及”。

2.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

体育心理学的功能目的应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体育心理学应阐述体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体育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地预见和推测体育行为,并且运用体育心理的手段和技术、按照体育心理规律干预、控制人的体育行为。然而,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强调的大多是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体现为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而忽视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缺乏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只有一般原理,缺乏应用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之后难于掌握和应用体育心理学的方法,导致对今后的工作“雾里看花”,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教材的概念和理论“自我革新”程度不够

目前编写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概念和理论上大多是简单的“移植”,未能很好地完成自我革新。结合新课改,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4.教材内容排列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

教材的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借鉴的理论多为拼凑、缺乏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等弊端。

三、适应时代发展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设计构想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更加重视“民生工程”、“人文关怀”,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心理需求和兴趣,更加重视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作用,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寻求体育带来的快感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在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和休闲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立足于我国体育专业教学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确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框架构想。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内容安排应遵循范例在前、知识点在后的格局

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是先表述概念和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中简单列举一个或几个小例子,有的甚至不列举例证,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时费劲、学习效果差的结果。笔者认为,教材知识点和例证必须协调结合,且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点在前的惯例,改变为先列举某一体育事件,然后以设疑的方式逐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2.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多提倡书面教材配以电子教材

电子教材中可制作体育项目的动画创作,动画中嵌入体育心理学知识点。这种“金镶玉”的形式,在体育心理学教材教学时更具有直观性。而且,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能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对提高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有很大好处。

3.体育心理学教材应设计前后内容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断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中设置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够寻找到体育心理学学习的脉络。

4.体育心理学教材章节概要应放在章节后面,且应内容多样化

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提要往往放在每一章节的前面,而且大多只是简单地对本章涵盖内容的介绍。笔者认为,如此处理对于学生学习没有用处。“反其道而行之”,则可望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提倡章节概要放在每个章节的后面,且不仅仅限于对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还应包括:内容知识的概括;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结合的思考;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建议;课外学习读物推荐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该章知识点的熟悉和运用程度。

5.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应做到学生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因此,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体现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有意识地设置体育运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心理章节,如“体育运动与应急”等,并且做到教材内容的直观和通俗易懂。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与体育专业教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

[2]王斌,王健.“体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探讨[J].体育学刊,2000,(2).

[3]杨锋,潜沉香.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

[4]蔡理.体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

[5]许春煌.论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4,8(4).

★编后语★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文章不少,但涉及研究体育教材,特别是与其它学科交叉的体育教材的研究却不多。对教材改革、演变的反思,有益于体育教学改革。

推荐访问:演变 心理学 回顾 体系 思考

本文标题: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5/27859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