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25 17:24: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确立信息化教育理念,将其融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加强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解决开放性技术问题;超越技术工具观,促进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1-0013-03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21世纪发展的潮流,而教育信息化程度则成为衡量一国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

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源自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 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应用于教育,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模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教育信息化由此逐渐成为世界性潮流。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功能,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字化的教育媒体与教学资源可以为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将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从而实现质量导向、内涵导向、特色教育的均衡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可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综合性、趣味性。远程教育的实现, 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国内、国际的一流教育、教学资源,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可以普遍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利于培养符合21世纪发展要求的创新型现代人才。

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自1998年以来, 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从2010年开始, 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做出了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我国教育的二元化格局仍然存在,由于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均衡导致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明显,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信息化水平差别很大,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进展更是不容乐观。另外,在信息化教育理念、制度与财政保障、信息化人才建设、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等方面,我们还亟需建设与完善。

面对复杂多变、更富挑战性的社会环境,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个人的时空意识、生存方式以及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社会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迫切要求当代教育进行革新,包括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在这种变革中,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实际上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在这种教育革命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形成持续的推动力,促进教育在一个底线基础之上,各具特色地均衡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人才强国,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就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际化潮流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与资源,如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流的教材和授课体系、高水平的在线课程与学术资源、经常性的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等,这些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加快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正在快速与国际接轨, 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学者,注重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际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人员交流,努力加强科研合作、科研资源共享,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如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清晰的发展蓝图,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ET,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于2010年3月发布了美国教育技术规划草案(NETP,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提出了一种以技术推动学习的21世纪模式来变革美国教育。倡导对教育进行结构性变革,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系统与过程,尤其重视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与保障措施。[1]

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导向作用,追赶世界信息化潮流。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措施

1.确立信息化教育理念,将其融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之中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审视。

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灌输、积累、掌握,是一种静态的过程,注重对知识的尊崇与权威的敬重,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广博性构建无疑是有益的,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所以在独立思考、实践创新方面明显略逊一筹。这种教育理念也导致了学生缺乏理性批判精神,因其惯性思维方式而不敢质疑权威,从而难以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就。

现代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在线学习与提问的自由,全新的学习与交流方式,广阔的知识视野,多元的思维方式,将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拥有世界性、人类性关怀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国际化人才。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等院校都要树立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理念,切实重视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把信息化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之中;在中观与微观层面上,把信息化教育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之中。

2.加强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解决开放性技术问题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性教育平台的建设成为一种新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开放性技术的研发与建设,为新课程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加强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树立这样的长远目标:为每位学生、教师和各级的教育系统随时随地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软件与硬件的建设,如各级教育网络的建设,应用软件建设,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网络社区、标准规范、政策保障的建设等。

我国的教育网络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地区性城域教育信息网络和校园网络。校园网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支持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西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完善与升级,对于实现西部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意义重大。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应致力于通过网络提供在线网络教育。美国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CMS/LMS 。CMS/LMS 工具能够为在线教学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可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网络资源。所以,美国许多高校随着网络在线教学的不断发展,都已经建立一整套系统化管理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

随着互联网及其增值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放性教育平台的建设成为一种新趋势。我们应当做好开放架构、开放源码、开放资源、开放服务、开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为此需要建设新的开放技术,开发基于开放技术的应用课程,使新的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如英国JISC设计的e-Infrastructure就是大型开放式教育服务系统的代表作,它把教育行政管理服务、教学服务、教育科研服务、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大大方便了学生与教育者。

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应努力确保学生和教育者在校内外有足够的带宽和足够的无线连接接入Internet;确保每个学生和教师在校内外至少有一样Internet接入设备、软件或资源用于学习、交流等各项活动。

(2)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教育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和电子文档等。目前我国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数量与质量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例如,尽管中国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比例与美国相差不大,但从校园网站的功能和所能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等方面看,美国明显地优于中国。我国的在线网络课程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高校中,能够提供一门或一门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教学的高校比例为32.1%,仅为美国高校的1/2。[2]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程,需要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及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

3.超越技术工具观,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如熟悉操作系统,熟练进行课件制作与演示,通过课程在线与学生交流等。其次,教师应具有信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最后,要随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及时用之于教学,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美国就特别强调通过加强和扩展专业化发展的机会来使教师加强在课堂中使用技术,他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改进学校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要素。认为只有通过专业化发展,教师才能合理使用技术,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广泛的说,教师需要发挥新作用,需要进入到当地的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前沿,努力推动教学专业化发展。例如,美国发布的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中有以下三条建议:①做好培训新教师准备,包括如何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方面的知识;②增加以技术为中心的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③增加课堂教学技术支持,使那些使用技术的教师可以顺利地使用。

(2)加快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过程,努力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必要的,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都是用PPT来演示、讲授,与常规教学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反而因演示过多而剥夺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对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制约了信息化应用的深层次发展。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从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指导,注重启发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逐步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发挥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将技术融入教育之中,以人为本,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DRAFT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March 5, 2010,https://www.ed.gov/technology[OL].

[2]缪宁陵,宋建军.中美比较中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编辑:金冉)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信息化建设 加快 创新 教育

本文标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5/27869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