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理性思考
[摘要]中国的崛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中国人洗刷了百年的屈辱,讨回了做人的政治尊严,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二是中国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经济贫困,有了做人的生活体面,也重新有了大国的经济地位。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应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抢占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政治经济融合发展的制高点,并坚持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崛起;文化力量;民族复兴;经济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03-06
在近代世界史上,有一个震憾世界和感动世界的最伟大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崛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中国人洗刷了百年的屈辱,讨回了做人的政治尊严,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二是中国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经济贫困,有了做人的生活体面,也重新有了大国的经济地位。
在共和国60华诞盛典之际,最好的纪念形式应当是“正确地总结过去,有效地把握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然而,无论是总结过去和把握现在,还是规划未来,共和国及其国人最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理性醒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今非昔比的政治尊严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中,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独立自主的政治尊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际地位及国势强弱和国运兴衰的重要尺度。旧中国百年的屈辱史与新中国60年的辉煌史,则是一个天地之别的鲜明对比。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这也是一个60年。在这个60年中,陈腐软弱的大清王朝,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共签定了1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澳门、辽东半岛和台湾,沙俄和日本先后以武力侵占了东北三省;开放了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天津、台湾、琼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赔偿各国白银共12亿2800多万两,每个中国人平均万两多白银;俄国先后三次共侵占中国领土151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东北三省的总面积,目前国土面积的1/6左右。在大清王朝于1912年退出历史舞台后,日本又扶植了伪满州国,并于“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中国大半个河山长达8年之久。在这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不仅失去了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的显赫地位,而且变成了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屈辱落后的中国。此可谓“长夜难明近百年,中国何日见青天”。
历史。总是要给自己开辟前进道路的。在灾难沉重的旧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拯救了中国。自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洗刷了旧中国的百年屈辱,讨回了做人的政治尊严,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一个早上烟消云散,并有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近300年的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而且强化了独立自主的政治尊严。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驻华首席记者迈克感慨地说,“我就要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而且,在世界舆论中,又有了“世界看美国,美国看中国”的新说法。当然,更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次世界规模的体育运动会,而且还是中国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崛起的国际性大展示。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崛起,恐怕再有两个60年也不会有震惊世界的北京奥运会。
二、超越时空的经济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近300年历史发展之路,实现了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从而使中国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经济贫困,有了做人的生活体面,也重新有了大国的经济地位。
一是超越常规的经济增长。诚然,经济发展应当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先,但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就难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以上,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可以说是超常规跳跃式持续增长。就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也依然保持了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2009年可能高达50%。正如世界诸多经济学家所言,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
二是经济总量巨大扩张。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有3624.1亿元,2008年则高达30万亿元以上,增长80倍以上,现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预期近年内,可能超过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现在,仅山东省一个省的GDP总量,就相当于1978年8个多中国的经济总量。
三是居民储蓄的总量跃升。城乡居民储蓄,标志着人民群众家庭财富的状况,是国强民富的重要尺度。1952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仅有8,6亿元,每人平均2元左右。1978年为200亿元,人均20元左右。现在,全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20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2万多倍,比1978年增长1000多倍,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是巨额增长。除此而外,还有证券等有价证券和其他家庭财富的多元性巨额增长。这说明,中国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当家做主人,而且在经济上也有了小康的家底。
四是外汇储备的空前丰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国家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有备无患和防患于未然的调控手段。当然,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承受外汇贬值的金融风险。不过,总的说来,还是有比没有好。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现在则高达2万多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一万多倍,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在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余量外汇储备又是海外抄底捞金,并购国外贬值资产,从而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的资本手段。除此而外,中国的银行信贷资金总额已高达45万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成为世界前三位大银行。正因如此,中国的社会资本实力已排名世界第一。
五是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尺度。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206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0.7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2.17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成为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大国,第二出口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已有“中国制造”的称誉。
六是中国农业的世界奇迹。农业,不管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多少,永远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有了迅速发展,仅就粮食生产
来说,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每年可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着占世界20%的中国人口。正因如此,在当今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中国人才能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七是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1980年,我国科技实力仅占世界总量的0.81%,被称作是“科技边缘性国家”,与美国相差32倍,与日本相差20倍。时至2004年,中国科技实力已占世界总量的7.09%,成为世界第三科技大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3.2倍,与日本的差距缩小到2.1倍。由此可见,支撑中国经济崛起深层动力,也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迅速增强。
八是财政收人的大幅增长。财政收入的规模,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财力基础。1978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仅有1132亿元,2007年则高达51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0倍之多。由此可见,不仅城乡居民家底有了大幅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
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赞扬中国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世界银行副行长亚当斯称“中国正崛起为世界决定性力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候富国主任认为,“中国经济30年发展已经使中国变成了另一个星球”,“中国就像一头大象突然进入世界经济这个房间,它要进来,别人肯定得让出一些地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埃里奥特的文章中说,“这种改善的广度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中则说,“中国高速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实现的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可谓“日出东方染彩云,华夏大地洒赤金。弹指瞬间超时空,东方盛世万象新。文景(汉)贞观(唐)有辉煌,明兴清衰留遗恨。春风化雨三十年,经济崛起惊云魂”。
三、文化力量的醒悟升华
古今中外大国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实践,反复告诉人们一个普遍真理:“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未来是经济。民族要复兴,文化要先行。”也就是说,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差别状态中,总是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动因。而且。在文化的差异状态中,总能看到经济发展的未来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说到底,是由于中国文化力量的时代醒悟,即中国人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文化上的自醒、自悟、自强和自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品格、血脉、基因和动力。就中国文字像形和喻义的解析来说,文化的“文”字,一点一横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下加一个“义”字,则是夜空中架起的火炬;“化”字则是人字旁和匕首“匕”字的组合。所以,“文化”就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太阳,帮人们驱散黑暗和寒冷的火炬,也是人们劈荆斩棘防身自卫和增强胆识的精神武器。
新中国建国后,虽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延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匡的建立,则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就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和一切成功的实践来说,可以说,都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性文化力量的指引和推动下实现的。
就当代中国文化力量醒悟和升华的主要观点来说,一是在“真理标准”旗帜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下,我们才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破除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禁锢,从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二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才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是果断抛弃了‘‘公有化程度越高越优越”和“公有制成分越纯越先进”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见解,才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四是彻底摆脱了封闭或半封闭的锁国状态,才有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五是彻底打碎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等式”,才确认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不等式”,才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局面,并由此实现了中国的经济崛起;六是彻底废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从而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七是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和“经济承包责任制”两次改革挫折之后,才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股份制改造,从而使国有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八是正确认识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后,才坚定不移地提出和实施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从而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的支持。总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的文化力量的醒悟、升华、解放和导引;才为中国经济崛起熔铸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国运兴衰的历史之鉴
在中国古代,既有过领先世界的历史辉煌,也有过由兴变衰的历史遗恨。公元1600年左右之前,中国的科技发明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高达30%以上,属于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然而,在公元1600年左右之后的数百年中,中国不仅没有一项像“四大发明”那样能够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而且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下降,二战结束时仅剩下了4%左右,中国不仅失去了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的显赫地位,而且变成了被动挨打、任人宰割、贫穷落后和软弱可欺的中国。而在这国运兴衰的交替中,蕴含着当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鉴。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所以能够创造世界之最的历史辉煌,就其主要社会及文化成因来说,一是因为中国“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优于西方国家“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二是因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优于西方国家“人神合一”的哲学思想;三是因为中国“儒教并存”的文化氛围,优于西方国家“上帝唯一”的文化氛围;四是因为中国“科举制度”的任人唯贤,优于西方国家“世袭继承”的任人唯亲;五是因为中国“举贤重才”的人才观念,优于西方国家“上帝万能”的宗教信仰。可以说,这些属于中国的历史经验,是价可抵国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此,经过总结和升华,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价值取向,完全可以成为古为今用的历史之鉴。
中国古代的由兴变衰,既有西方国家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文化态势转变的相对性国际成因,也有旧中国大清王朝重修农业文明,贻误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自身性内部成因。除此而外,还有源自中国本身多种文化成因:一是“独尊儒术”的长期文化专制压抑了百家文化的竞争生机和活力;二是华夏龙图腾崇拜的封建异化,扭曲了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三是由历史辉煌形成的“中国中心论”,紧缩
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和对外视野;四是“以定为本”及其“万事凡是论”的思维方式,禁锢了中国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五是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所生成的“知足常乐”的国民心态,熄灭了中国人开拓进取的思维火花;六是科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荒疏了中国人理性思维的创造能力;七是儒家文化的过度兴盛使中国人滋生和强化了安于现世命运的消极心理;八是道家文化的逐渐被贬,使中国人失去了科学发展的哲学指导;九是墨家文化的明珠投暗使中国人丧失了科技兴国的文化优势;十是法家文化的是非难分,使中国人淡化了社会改革的文化理念;十一是不断强化的文字规避和文字狱,束缚了中国人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十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科幻思维的文化缺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十三是晚清文学艺术中社会走向的文化迷失,贻误了中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选择;十四是文学艺术中经济竞争思想的长期淡化,使中国人过分依赖已有的农耕文明;十五是文化艺术中的想像思维与社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想像思维的文化错位,误导了中国人文化理念的更新发展。应当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由兴变衰的多元性深层文化动因,从而也是值得研究和记叙的历史之鉴。
五、民族复兴的文化取向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就经济发展来说,现在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人均GDP仍然很低,1978年是世界排名第175位,现在也只是第132位。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后仅有1.8%,现在也只是提升到6.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20%,就是经济总量达到20%,也只是世界的平均数。何况现在的6.1%,与20%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若与中国古代辉煌时期30%以上的比重相比,则是更大的差距。所以,实现民族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需要自醒而不是自满。
民族要复兴,文化要先行。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先行的价值取向来说,不仅作为主流文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且,还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而且有过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氛围。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文化复兴,不仅是哪一家文化的复兴,而是一切有利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既不能重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也不能重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如果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是坑了儒家文化一家文化之过的话,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罢了百家文化之过。所以,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能以封建视角把“国学热”仅仅挂在儒家文化或佛家文化上,还要重视和珍视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更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力量的醒悟和升华。
道家文化的“尊道贵法”必有盛世;墨家文化的“尊科利民”有利国兴;法家文化的“尊法倡改”重改尚法;儒家文化的“尊纲修法”利弊皆有;佛家文化的“尊命积法”应有取舍。此可谓,“春秋战国百家鸣,道墨法儒九流盛。焚书坑儒秦早亡,罢黜百家遗患出。独尊儒术国运衰,柳暗难寻村花明。多元文化洒春雨,催发民族待复兴”。
六、经济融合的创新发展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记取历史之鉴,文化先行,而且还要认识、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抢占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政治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的制高点。
(一)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蒸汽技术发明和应用,以及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电力技术发明和应用,在产业发展上的总体趋势是多元产业的分离、分化、分解和分工,基本特点是一个“分”字。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激光、信息通讯、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则是组合、结合、整合和融合,基本特点是一个“合”字。而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在本质上仍是社会分工与协作发展的更高阶段和最新形式。马克思曾经指出,“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论》第1卷第423页)。而且,由产业融合所生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和能量最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对此,我们惟一的正确选择就是看清这一新趋势,顺应这一新潮流,把握这一新契机,实现产业的新融合,培植产业新业态。
一是三次产业中一、二、三产业自身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仅以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而言,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的转变;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则实现了由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变。而在这些转变中,则改变了原有产业的功能、效率、边界、范围和业态,不仅优化和升华了三次产业结构,而且不用花费巨额投资就实现了结构性大幅度经济增长。
二是三次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由于多项高新技术在三次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引起了原有产业功能、效率和产业边界的变化,而且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延伸和融合,形成了三次产业难分你我的新业态。例如,以信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点,已融合生成了集农、工、贸、交、金、险、科、教等为一体的生产经营联合体;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内外贸易、物资仓储、物流运输、研发设计、创意策划、媒体宣传、网络信息、教育培训、法律审计、房地产开发等大中小工业门类的产业相互延伸和渗透,融合产生了以信息为先导,以工业为基点,集加工、运输、商贸、融资、研发、培养等于一体的生产经营联合体。而这些新的产业联合体富有更多和更大的产业功能,从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三次产业内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例如,在农业内部由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以生物链为链条,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连接起来,从而融合成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新业态,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在工业内部的58个大类、581个中类、5810个工业门类中,由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的功能、效率,在竞争中不断发生企业兼并和改组,从而融合成为工业新业态和新企业,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在服务业内部种类繁多的产业构成中,流通的多种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多种部门、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的多种部门即文化产业和
事业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多种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产业融合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并生成了诸多服务业的新业态。如由于电子信息和通讯传播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在分化为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光盘文学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而且又融合成为集媒体、通讯、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新业态。2000年1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从而成为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的世界文化产业巨头。
(二)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多种划分。若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经济资源投入构成的不同特点,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主要是以土地资源和一般劳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土为本”的农耕经济或劳动经济;212业革命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物为本”的技术经济或物质经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时期主要是以人的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或文化经济。由于知识智力、高新技术创造发明都从属于文化范畴或文化资源,所以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不仅是对农耕经济的超越,而且也是对物质经济或工业经济的优化和升级。也就是说,是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浓度融入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生成了文化经济的新形态。
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的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其价值取向,始终都是融合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中的。也就是说,人类经济早就是人的文化因素与物的经济因素的渗透和融合,只不过现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已。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一是表现为文化理想与经济过程的融合;二是表现为文化资源要素与经济资源要素的融合;三是表现为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融合;四是表现为文化资本化与资本文化化的融合;五是表现为文化市场化与市场文化化的融合;六是表现为物质消费动力与文化消费动力的融合;七是表现为文化品牌化与品牌文化化的融合。而所有这些融合,集中表现为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融合。可以说,这是人类经济发展有史以来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经济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面貌,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既有源远流长和多彩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经济崛起的实践源泉,面对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契机,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认识它、理解它、遵循它、把握它、催发它,并在文化经济兴起和发展中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政治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中,政治与经济也是相互交融的。如果说,经济就是“经国济民”的话,政治就是“施政治世”,而经国与施政、济民与治世则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政治不仅仅只是阶级与阶级的斗争,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在当今世界对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中,已把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并列为核心性指标。
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实质是国家政治职能与经济过程的融合,或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融合。这种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的融合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对政治的决定、制约和影响,并向政治提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治功能和力量对经济关系的保护和调整,以及对经济运行的指导、促进、监控和保障。具体说来,一是政治领导力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二是政治变革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三是政治导向力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四是政治动员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五是政治组织力与经济需要的融合;六是政治协调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七是政治凝聚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八是政治应变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九是政治监控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就当代中国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才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新境界和新辉煌。遗憾的是,难以计数的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中,除了讲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要以政治变革为前提外,都很少讲政治,更没有深入研究过政治实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当与时俱进,既要讲经济,也要讲政治。否则,只能称其为《经济学》,而不能称其为《政治经济学》。
(四)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中,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创新,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和政治经济融合发展都需要创新。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新命题。而且,从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兴衰变化的历史之鉴中,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崛起的实践经验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只有创新发展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什么叫创新?什么叫创新思维?创新与创新思维是什么关系?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需要借助什么样的创新思维方式来实现?创新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方式是什么关系?这都是思维科学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思维科学特别是创新思维科学的研究,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还是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
简要地说,创新,是指人的一切创新性实践活动及结果的总和;创新思维,是指对不合时宜的旧事物的否定性评定性评价为前提,或以事物发展的零起点为前提,进而提出催发新生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新理念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性灵魂、基因、动力和源泉。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思维是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前一样”。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中国人创新思维真正解放之时,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实现之日。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